競爭可以在一個團隊中形成一個從唯恐落後的氛圍,進而激發團隊成員的進取心,是一種提升團隊和個人績效的有效途徑。這一點在海爾集團的用人理念中得到了很好的闡釋。“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是海爾的用人理念,在張瑞敏的帶領下海爾形成了一個賽馬的良性競爭氛圍,人才是賽出來的,在海爾人人都在同一個優勝劣汰競爭規則之下,是一種公平競爭的氛圍,公司就好比一個場地,正如張瑞敏所言,“公司為你明確比賽的目標,比賽的規則公開化,誰能跑在前麵,就看你自己的了。”
古人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韓愈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但海爾的領導者並不這樣認為,海爾總裁張瑞敏就幹部必須接受監督製約時指出:所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反動理論,是導致幹部放縱自己的理論溫床,他主張“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即為海爾人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和環境,盡量避免“伯樂”相馬過程中的主觀局限性和片麵性。
在以上人力思路的指導下,海爾建立了係列的賽馬規則,包括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製度;在位監控製度;屆滿輪流製度;競爭上崗製度和較完善的激勵機製等。這些規則都成功地為組織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對於激發員工積極性,保證組織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在位監控
在位監控,海爾集團提出兩個內容:一是幹部主觀上要能夠自我控製,自我約束,有自律意識;二是作為集團要建立控製體係,控製工作方向、工作目標,避免犯方向性錯誤;控製財務,避免違法違紀。
海爾集團建立了較為嚴格的監督控製機製,任何在職人員都接受三種監督,即自檢(自我約束和監督)、互檢(所在團隊或班組內互相約束和監督)、專檢(業績考核部門的監督)。幹部的考核指標分為5項,一是自清管理,二是創新意識及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市場的美譽度,四是個人的財務控製能力,五是所負責的企業經營狀況。這五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最後得出評價分數,分為三個等級。每月考評,工作沒有失誤但也沒有起色的幹部,也要歸入批評之列,這使在職的幹部隨時都有壓力。《海爾報》上應用過一句名言:“沒有危機感,其實就有了危機;有了危機感,才能沒有危機;在危機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機。”
2.屆滿輪流
海爾集團的另一特色性的人力開發思路就是屆滿輪流。集團的經營在逐步跨領域發展,從白色家電涉足黑色家電,產品係列越來越大,但是海爾集團內部的發展並不平衡,企業與企業之間不僅有差距,有的差距還很大,而且集團整體高速的發展並不等於每個局部都是健康的發展。那些不發展的企業的幹部沒有目標,看不到自己的現狀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頭腦跟不上市場的變化,於是就原地踏步。市場原則,是不進則退。隨著集團的逐步壯大,越來越需要一批具有長遠眼光,能把握全局,對多個領域了如指掌的優秀人才。針對這種情況,海爾集團提出“屆滿要輪流”的人員管理思路,即在一定的崗位上任期滿後,由集團根據總體目標並結合個人發展需要,調到其他崗位上任職。屆滿輪流培養了一批多麵手,但同時也讓許多年輕人認為是“青雲直上”的一種客觀障礙。屆滿輪流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達爾文法則在企業管理中的一種體現,是企業生長的內在動力。領導者在管理中應注意保持企業內部人力或製度上的更新,擇優汰劣,為企業創造一種適者生存的內部環境。
3.三工轉換
海爾集團實行“三工並存、動態轉換”製度。三工,即在全員合同製基礎上把員工的身份分為優秀員工、合格員工、試用員工(臨時工)三種,根據工作態度和效果,三種身份之間可以進行動態轉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三工動態轉換與物質待遇掛鉤,在這種用工製度下,工作努力的員工,可及時地被轉換為合格員工或優秀員工,同時也意味著有的員工隻要一天工作不努力,就可能有十天、百天甚至更長時間來彌補過失,就會由優秀員工被轉換為合格員工或試用員工,甚至丟掉崗位。
另外,海爾內部采用競爭上崗製度,空缺的職務都在公告欄統一貼出來,任何員工都可以參加應聘。海爾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激勵機製,包括責任激勵、目標激勵、榮譽激勵、物質激勵等,這對於處處感到壓力的海爾員工來說,無疑是一種心理調節器。
無獨有偶,通用公司為了鼓勵競爭,防止在經營上各產業集團吃總公司的“大鍋飯”,總公司內部各利潤中心之間的經濟業務往來一律以價格結算,相互之間沒有優惠條件,這樣總公司內部也存在競爭,各個部門在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下你追我趕,自然就提高了組織的效率。海爾和通用之所以能夠永葆組織活力,就是在於內部有一個良好的賽馬環境,使每個人都在適者生存的法則下朝著棄劣從優的方向努力,正如老鷹喂食的結果一樣,留下的都是能幹的精兵強將。
然而,淘汰是殘酷的,以致有人把淘汰說成是企業的一種割肉療法,這種比喻十分恰當。割肉就相當於老鷹棄養弱小的幼鷹,但為了保證組織的強勢力量,就必須這麼做。割肉療法雖然痛苦,但有時確更有效!因為它不僅可以讓人產生強大的內驅力,變壓力為動力,而且還有助於員工自我能力的提高,人才優劣都是相對而言的,在能力上是分等級的,割肉療法可以激勵人們朝著更高一層的方向去努力,自我否定是創新的原動力。
競爭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人類在力量相對弱小的情況下可以存活到今天,在很大程度度上就歸功於他們的競爭意識,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組織或者個人,競爭已經成為一種求生的必需。對於領導者來說,要在管理工作中適當引入競爭和淘汰機製,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活力,提升團隊績效。
巴頓將軍的“歡喜冤家”
海爾集團“賽馬而不相馬”的用人理念說明競爭機製是提升團隊績效的一種必要的手段。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一個人的潛能,社會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關於騎自行車的有趣的實驗,得到了這樣的實驗結果:單獨一個人騎車時,平均時速為每小時25公裏;有人跑步伴隨時,平均時速為每小時31公裏;和其他人騎車競賽時,時速為每小時32.5公裏。心理學家認為,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就是他人的存在導致了競爭,因競爭而提高了效率。所以,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也應當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應對競爭,通過競爭來激勵自己創造更好的業績。
海灣戰爭之後,美軍方提出了戰爭狀態下士兵的“生存能力”比“作戰能力”更為重要的全新理念。於是一種被稱之為“艾布拉姆”式的M1A2型坦克開始陸續裝備美陸軍,這種坦克的防護裝甲在當時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它可以承受時速超過4500公裏、單位破壞力超過1.35萬公斤的打擊力量,而這種力量被美武器專家形容為“可以輕易地將一隻球捧送上月球”。那麼,M1A2型坦克這種品質優異的防護裝甲是如何研製出來的呢?
喬治·巴頓中校是美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坦克防護裝甲專家之一,他接受研製M1A2型坦克裝甲的任務後,立即找來了一位“冤家”搭檔——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著名破壞力專家邁克·馬茨工程師。兩人各帶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工作,所不同的是,巴頓帶的是研製小組,負責研製防護裝甲;邁克·馬茨帶的則是破壞小組,專門負責摧毀巴頓已研製出來的防護裝甲。
剛開始的時候,馬茨總是能輕而易舉地將巴頓研製的新型裝甲炸個稀巴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巴頓一次一次地更換材料、修改設計方案,終於有一天,馬茨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奏效。於是,世界上最堅固的坦克在這種近乎瘋狂的“破壞”與“反破壞”試驗中誕生了,巴頓與馬茨這兩個技術上的“冤家”也因此而同時榮獲了紫心勳章。
巴頓中校事後說:“事實上問題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裏,於是我們英明地決定‘請’馬茨做歡喜冤家,盡可能地用激將法,迫使他幫我們找到問題,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方麵他真是很棒,幫了我們大忙。”
競爭是提升績效的一個重要手段。競爭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和創造力,如果沒有活壞力專家馬茨的競爭,巴頓也研製不出M1A2這種在當時被稱為世界上最堅固的防護裝甲。同樣的故事在科學界也有很多。在我們的工作中,當我們為了事業而拚搏時,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競爭。
1955年,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沙利和法國科學家羅歇·吉耶曼同時宣布,他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發現,能從下丘腦分離出垂體釋放的“促皮質激素釋放腦因子”。從此,兩人展開了分離CRF的競爭。誰都想領先分離出CRF,在22年的競爭中,雖然都未能分離出CRF,但他們在這期間的科學研究成果是輝煌的。沙利領先分離,合成了“促甲狀腺激素釋放因子”和“黃體生成素釋放因子”;吉耶曼領先分離、合成了“生長激素釋放抑製因子”(SRIF)。二人的這些研究成果,證實了腦激素的存在,從而為控製某些重要疾病開辟了新的道路。為找出控製人口的安全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他倆雙雙獲得了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安德和羅歇的故事告訴我們,從某種意義上說,競爭是一件好事情。
生活中出現幾個冤家對手、一些壓力或一些磨難,並不一定是壞事。一份研究資料表明,一年中不患一次感冒的人,得癌症的概率是經常患感冒者的6倍。一粒沙子嵌入蚌的體內後,它將分泌出一種物質來療傷,時間長了,便會逐漸長成一顆晶瑩的珍珠。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當我們為了某一項事業而拚搏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各種各種的競爭,對於競爭,我們既要看到它殘酷的一麵,更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麵,將競爭化為良性的動力,多為自己的工作找幾個“歡喜冤家”。這樣無論是對於我們的工作還是成長都是很有益處的。
激發企業活力的“鯰魚效應”
挪威人喜歡吃味美的沙丁魚,因此魚的死活便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每逢挪威人的漁船返回港灣,魚販子們都擠上來買魚,但是當漁民將捕撈的沙丁魚運回漁港時,發現大多數的沙丁魚已經死了,死魚賣不上價,隻能低價處理,於是,漁民們便紛紛哀歎起來:“上帝,我們太不幸了。”
但是,其中有一位名字叫漢斯的精明的挪威船長,每次上岸時他捕來的沙丁魚仍然是活蹦亂跳的,於是,商人們紛紛湧向漢斯:“我出高價,賣給我吧!”“賣給我吧!”
其他漁民都覺得非常奇怪,就跑去問漢斯:“路程那麼遠,你用什麼辦法使沙丁魚活下來呢?”
漢斯說:“你們去看看我的魚槽吧!”
原來,漢斯的魚槽裏有一條活潑的鯰魚到處亂竄,使沙丁魚們緊張起來,加速遊動,因而它們才存活下來。鯰魚放進魚槽後,鯰魚因其活力而四處遊動,偶爾追殺沙丁魚,沙丁魚呢,則因發現異己分子而自然緊張,四處逃竄,把整槽魚擾得上下浮動,也使水麵不斷波動,從而氧氣充分,如此這般,就能保證沙丁魚活蹦亂跳地運進漁港。
鯰魚如一方投水之石,擊破了平靜而死寂的水麵,激起了圈圈擴展的漣漪,為疲倦的沙丁魚群注入了蓬勃向上的動力;鯰魚就如同一針興奮劑,神奇般地顯示了強大的外驅力,調動了沙丁魚群蟄伏的潛能,獲得了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奇效,可以說是一劑整飭懶散,激勵後進的靈丹妙方。
捕魚如此,管理亦是如此。在企業界和社會組織中,“鯰魚效應”是應用極為普遍的一條管理原理。“鯰魚效應”常常被引用到企業管理中去,並逐步演變為一種組織內的競爭機製,在根治組織活力缺失方麵有著很好的效果。
在管理中我們常會發現,一個企業如果人員長期穩定,就會缺少新鮮感和活力,產生惰性,出現組織內部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等情況。一個企業組織的成員通常由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人才;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三是終日東遊西蕩,拖企業後腿的蠢才或廢才。如何使用這三種人呢?我們可以運用“鯰魚效應”,即引進一些個人素質高、業務能力強、有著較強的個人感召力的人群,讓他們在組織中可以擁有一定範圍內的權力,依靠個人魅力去帶動和激勵組織中的其他人員。他們新官上任,公司上下的“沙丁魚”們立刻產生了緊張感。
“你看新主管工作速度多快啊!”“我們也加緊幹吧,不然要被炒魷魚了。”這樣,通過提升鯰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整個組織的其他人員,克服組織惰性,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一個人人向上的良好競爭氛圍,整個公司的工作效率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形成了。
日本的企業對管理人的工作頗為重視,以有效的“管理人”工作促進企業的經營成功。三澤之家公司原來經營停滯不前,其生產的機械設備賣不出去。後來找到了一種“管人”辦法後,該公司業務迅速發展。現在,三澤之家公司的“鯰魚效應”管理法在日本普遍推廣了。對此,三澤千代治解釋說:“其實用人與捕魚是一個道理,網羅到人才隻是一個初期的目標,如何用活,如何活用才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製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三澤之家公司根據“鯰魚效應”原理,重點從外部“中途聘用”一些精明能幹、思維敏捷的25至35歲的生力軍。為了充分發揮這種促進效應,公司甚至著意聘請常務董事一級的“大鯰魚”,讓全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觸電”的感覺,這樣何愁整個公司不生機勃勃呢!
三澤之家公司自從推行了“鯰魚效應”的管理辦法後,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產量大大提高,促銷工作也大為見效,很快使本企業進入了大企業行列。
鯰魚效應的一個作用就是它可以為企業相對封閉的環境推開一扇窗,為企業吹入一陣變革的清風,讓企業中的每個人都重新精神抖擻起來。
史代納是美國一家企業的主管,他發現公司的采購程序有問題,造成無謂的浪費,他認為隻要做適當的變革,未來五年就可以大幅下降采購成本。隻是組織內大部分人都安於現狀沒有危機意識,缺乏改革的意願。
史代納為了能凸顯采購浪費的問題,特別請了一位大學生,針對各個工廠所使用的手套的采購程序及內容做調查。很快,大學生就統計在各廠區總共購買了424種不同的手套!而且每個工廠都有自己的供貨商及采購價格。資料顯示同樣的手套在不同的廠區其采購價格明顯不同,有的采購價格是5美元,有的卻是高達17美元,加上使用量龐大,其所造成的浪費就很可觀了。
為將此信息傳達給相關的主管,史代納請大學生收集這424種手套,並且標示采購的工廠及單價,再將這些手套集中放置在董事會的桌子上。接著他邀請各事業部的主管前來開會研討,當主管們進入會議室麵對這些手套時,起初並沒有特別的感受,但仔細看了上麵的標價後,很驚訝地問道:“這些都是我們所買的手套嗎?”“這些價格是正確的嗎”接下來的動作,當然就是尋找自己所轄的工廠采購的手套及其采買的價格,整個會議室一直充滿著驚訝聲。很快,史代納發現,員工自滿的情緒消失了,故步自封的組織風氣也不見了,企業的成本也降下來了,整個企業都洋溢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活力。這也是一個鯰魚效應提升工作績效的好例子。
無獨有偶,國內某醫院各病區護理組專業水平發展和服務水平差別較大,為提高全院護理水平,該醫院把“鯰魚效應”試用於護理人員管理中,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該院所采用的方法是:護理部擬定可行性規劃方案和實施方法;護理部根據全院護士以往工作能力、學習熱情、上進心在全員中排查“鯰魚”,並進行排隊;以工作需要為由,調整部分能力強的“鯰魚”取代不稱職或工作熱情低的護士長,其他的“鯰魚”根據各個專業工作性質、工作量、現有的護理人員情況等,分別調配到各病區,使每個病區除護士長外,至少有一條“鯰魚”。經過一年時間的實踐,也出現了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