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完這通牢騷,鄭文公仍然不解恨,幹脆把兩位大夫強行留下來,軟禁在新鄭城內。
不難看出,自從抱住了楚成王的大腿,鄭文公說話辦事,氣也粗了,腰杆子也硬了,耍起無賴來,頗有乃祖鄭莊公的遺風。
周襄王本來隻是想當個和事佬,沒想到鄭文公不但不給麵子,還把他這個好心勸架的人打了一巴掌。王室雖然衰落,但把他派去的大夫給扣押起來,也未免太無禮了。天子越想越生氣,決定叫人好好修理一下鄭文公。
他對大夫富辰說了自己的想法。富辰長長地倒吸了一口氣,問道:“您打算請哪位諸侯出兵?”
周襄王掰著手指頭說:“齊、宋、魯、陳、蔡都是鄭國的鄰國,我想給這幾位諸侯都寫信,請他們出麵主持公道。”
“怕隻怕他們誰也不敢出頭攬這個活兒。您想想看,前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被楚國人打得差點全軍覆沒,宋襄公本人也身受重傷,不治而亡。當今天下諸侯,畏楚如畏虎,而鄭伯又狐假虎威,還有誰願意惹這個麻煩?”
周襄王沉默了半晌,報複出氣的念頭不斷,腦子轉到抽筋說:“你說的也是實話,那我不找諸侯出麵,找狄人出麵總可以吧?”
“狄人倒是不怕楚國人,可是臣以為不妥。身為天子,首先要以德服人,其次要充分利用親族之間的感情鞏固統治,還要將這種親情推廣開來,與異姓貴族建立良好的關係。自我周朝建立以來,姬姓諸國就是王室的堅固堡壘,所謂‘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姬姓諸國就算相互之間有矛盾,也要一起抵禦外族的侵略。您因為小事就要拋棄對鄭國的親情,人們會怎麼看呢?況且鄭國與王室同為周厲王的後代,又為周平王東遷立下汗馬功勞,還曾幫助您的父親周惠王平定王子頹之亂,在姬姓諸國中,與咱們王室的關係最為親近。而狄人非我族類,不相為謀,是我們應該緊密團結起來防範的對象。您現在反倒想利用狄人的力量來對付鄭國,到底有沒有考慮過後果?”
富辰這話很有道理,然而沒有注意勸說的藝術。周襄王正在氣頭上,你還一味說鄭國的好話,完全不批評鄭文公扣押天子使臣的非禮行為,自己打又不敢打,打也打不過,請別人來打,你還要上綱上線,將一頂頂責任大帽子全部扣到周襄王頭上,周襄王能接受麼?
周襄王當然不能接受,他派大夫頹叔和桃子前往狄人居住的地方,請狄人出兵攻打鄭國。
狄人曆來對中原虎視眈眈,總想著衝進來燒殺劫掠,現在周天子主動引狼入室,又何樂而不為呢?公元前640年夏天,狄人大舉入侵鄭國,攻占鄭國的陪都櫟城,給了鄭文公一個沉重的打擊。
周襄王很感激狄人替他出了一口惡氣,作為報答,他派頹叔和桃子為迎親使臣,娶了狄人首領的女兒隗氏為妻,還打算立其為王後。
這一計劃又遭到富辰的反對:“現在狄人自恃有功於王室,必定貪得無厭,而您還推波助瀾,居然要立隗氏為後。您難道不知道,婦人最難對付,您對她過於親近,她就會胡思亂想;您對她疏遠,她就會有怨言。用這種方式報答狄人,必有後患。”
周襄王老早就厭煩了這些手下的囑咐和勸告,幹什麼都畏首畏尾,毫無身為天子的豪氣,他上次嚐到甜頭,這回堅持立隗氏為後。在那個年代,找老婆就是找嶽父,就是找靠山。他也許認為,將隗氏立為王後,狄人從此就成了自己的靠山,甚至可以借助狄人的力量發動“禮樂征伐”了吧。
不幸被富辰言中,隗氏當上王後沒兩年,就送給周襄王一頂綠帽子——和從齊國流亡回來的王子帶發生了奸情。
發生這種事情,周襄王當然不能忍受,但他沒有處罰王子帶,僅僅處罰了隗氏,廢除了隗氏的王後之位,並將她趕到溫城去住。
狄人對此非常不滿。當時派去迎娶隗氏的頹叔和桃子也很不爽,私下說:“當年是我倆去請狄人出兵攻打鄭國,又是我倆替天子去迎娶隗氏,現在天子這樣做,狄人肯定要把怨氣都撒我們身上了,都不知道要遭受怎樣的懲罰和酷刑呢,實在是冤枉啊。”
這兩個人越想越害怕,仿佛狄人就拿著大刀架在他們脖子上一般,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找到當事人王子帶,鼓動他說:“您私通隗氏,天子現在不露聲色,但遲早會降罪於您。您不如先下手為強,利用狄人對天子的不滿情緒,請他們出兵進攻雒邑,而我們作為內應,裏應外合,事成之後,奉您為天子,您就可以和隗氏做長久夫妻了。”
王子帶對這樣的建議當然是欣然接受。他偷偷跑到狄人部落,添油加醋地說了一番周襄王的不是,將隗氏被廢的責任完全推到了周襄王身上,以此激怒狄人首領,誘使其出兵討伐雒邑,並且許諾,一旦他當上天子,將立隗氏為後。
公元前636年,狄人在王子帶的帶領下,第二次殺到了雒邑。王室近臣準備抵抗,周襄王卻突然莫明其妙地說:“如果兄弟相爭,惠後(王子帶的母親)將如何看我呢?還是由諸侯來對付他吧。”於是棄城而走,出逃到坎欿(kǎn)。
王子帶率領狄人尾隨而至,在坎欿大敗王室軍隊,而且俘獲了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和富辰等王室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