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忍”的哲學(5)(2 / 3)

晉文公這話被傳出去,晉國上下無不受到感動。

不知道為什麼,晉文公賞過上、中、下三種人,也賞過了壺叔這種後勤人員,獨獨忘了在樹林中給他獻過肉羹的介子推。

介子推自己也不以為意,對母親說:“先君獻公有九個兒子,現在隻剩下主公在世了。惠公、懷公刻薄寡恩,沒有人願意親近他們,因此遭到國內外的遺棄。老天不拋棄晉國,必定會派人主持大局,所以主公回國,也是天意。而跟著主公流亡的這些人,竟然認為是他們的功勞,不是很搞笑嗎?拿人家的財物,尚且叫做偷盜,何況貪天之功為己有?做臣子的以自己的罪行為義舉,當國君的還賞賜他們的罪行,上下一起自欺欺人,我很難和他們相處!”

雖然後世對介子推的評價曆來很高,我對他這番話卻很不以為然。晉文公回國自然是天命所賜,但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幫助他,鼓勵他,甚至是督促他,他八成還睡在齊薑的繡榻之上,做著他那恍恍惚惚的春秋大夢呢,怎麼有可能坐在絳都南麵稱君?

介子推的老母親挑著簸箕裏的米蟲,勸他:“那你多少也向主公說一下,求得一些賞賜,否則就算死了也不會被記得。”

介子推態度很堅決:“明知不對,我怎可以學他們爭名奪利?君子總不能食言而肥吧。”

“那你好歹提醒主公一下嘛!”

介子推站起來,拍拍身上的米灰,說:“沒這個必要,我還是歸隱田園吧。”於是母子倆收拾了家當,悄然離去,不知所終。

晉文公得到這個消息,沉吟了半晌,對趙衰說:“寡人確實是忘記了介子推,對不住他。”

趙衰麵色凝重,欲言又止:“有件事情,不知該不該講?”

晉文公點點頭。

“當年在衛國,介子推獻給您一碗肉羹,您知道是什麼肉嗎?”

晉文公咽了口口水,搖搖頭。

“那是……他從自己大腿上切下來的一塊肉。”

晉文公一下子站起來,失魂落魄般看著天空,一言不發,眼淚卻不住地往下掉。後來他派人去尋找介子推,一直沒找到,隻好將綿上(地名)虛封給介子推,說:“這是為了記錄我的過失,表彰善良的人。”

另外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晉文公打聽到介子推隱居的地方,親自跑到去他,結果介子推得到消息,帶著母親逃到山裏去了。晉文公想,介子推是個孝子,如果放火燒山,他一定會背著母親出來。於是,命令放火燒山,結果火一下蔓延數十裏,連燒三日不熄,但介子推沒有出來。火熄之後,大家進山察看,才發現介子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燒死在深山之中。這事傳出來,人人尊敬和懷念介子推,以後便在他被燒死的這天紀念他。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為介子推是被火燒死的,大家在這天都不忍心生火做飯,寧願吃冷食,所以這天又被叫做“寒食節”。

這個故事不見於正史,但是早就植根於中國人的感情與文化中。我想,曆史在某種意義上並無正史和野史之分,所謂“故事純屬虛構,唯有感情真實”,不是嗎?

驅虎趕狼,玩的就是心跳

公元前636年,也就是晉文公即位的那一年冬天,王城雒邑發生了一件大事,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帶再一次勾結少數民族進攻雒邑,周襄王逃亡到了鄭國。

《春秋》這樣記載這件事:“冬,天王出居於鄭。”天王即天子,這裏之所以用“出居”而不用“出奔”,是因為天子以天下為家,逃到哪都不能算是逃,而隻能含糊其辭地說是前往某地居住。

王子帶上一次勾結戎人進攻雒邑是在公元前649年,事情敗露後,周襄王震怒,王子帶逃到齊國尋求庇護,在齊國一住就是十年。直到公元前638年,天子消了氣,這才接受大夫富辰的建議,將王子帶召回了雒邑。

周襄王眷念兄弟之情原諒王子帶,王子帶卻一直沒放棄爭奪王位的念頭。但他這一次勾結狄人進攻雒邑,周襄王本人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事情的起因與鄭文公有關。

公元前640年,鄭國的附庸滑國背叛鄭國而親近衛國。鄭文公派兵討伐滑國,滑國人表麵上認罪投降,等鄭軍一撤,馬上又投入衛國人的懷抱。鄭文公是出了名的牆頭草,沒想到滑國人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氣惱不已,第二次派兵征討滑國。滑國向衛國求助,衛國則向周王室求助。因此,受周襄王的委托,周朝大夫伯服、遊孫伯來到了新鄭,請求鄭文公與衛、滑兩家坐下來談判,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周襄王顯然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影響力。鄭文公見到兩位大夫,先是毫不客氣地給他們算了一筆舊賬,說當年鄭厲公和虢公幫助上任天子周惠王奪回王位,在慶功宴會上,周惠王賞給虢公酒爵,而隻賞給鄭厲公銅鏡,厚此薄彼,完全沒搞清楚誰的功勞最大。接著又埋怨了一通現任天子周襄王,說他也不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就一味幫著衛國和滑國說好話,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難道能夠用和稀泥的方式解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