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忍”的哲學(2)(3 / 3)

就在這時候,中軍傳來了陣陣鼓聲,那是宋襄公發出的進攻號令。士兵們強打起精神,跟隨著宋襄公朝著楚軍衝過去。

結果可想而知。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宋襄公的護衛死傷殆盡,他本人也被楚軍的利箭射穿大腿,傷勢嚴重。

如果不是公孫固和公子目夷拚命組織抵抗,他恐怕要再一次成為楚軍的俘虜了。

回到首都商丘,大夥兒再也忍不住,紛紛指責宋襄公不懂軍事,胡亂指揮,把大好的戰機給延誤了。

沒想到,宋襄公對這種指責還很不服氣,他反過來教育大夥說:“君子不兩次創傷敵人,不俘虜有白發的老人。古代的聖賢帶兵打仗,不利用敵人的不利位置取勝。我雖然是已經滅亡的商朝的後人,對於沒有列好陣的敵人,是絕不會擊鼓進攻的。”

大夥兒聽了,都麵麵相覷。公子目夷說:“那是您還不知道什麼叫打仗,所以才這樣說。楚軍強盛,然而身處險地,不能及時列陣,是天助我宋國,那時發起進攻,有什麼不妥?在那種情況下,我還擔心打不過他們,哪裏像你那樣光為楚國人著想?兩軍交鋒,對麵都是敵人,就算有的人年紀大了,抓到手了就要俘虜,還管他頭發斑白?我們嚴格紀律,加強訓練,就是為了殺敵,隻要敵人還有戰鬥力,就要殺死他,還管他是不是二次受傷?如果不想傷他,幹脆一次也別傷;可憐其年老,不如不打這仗。軍隊就是要在有利的情況下使用,而且要用金鼓來鼓舞士兵的鬥誌。把部隊帶到有利的位置,讓敵人處於不利的位置,抓住敵人的漏洞進攻,那是必須的!”

宋襄公喃喃說:“那不是仁義之道,不是仁義之道……”

大夥很不理解,他對沒犯什麼錯誤的滕宣公和鄫子一點也不仁義,為何對傷害過他的楚國人如此仁義?

其實,還是一個麵子問題在作怪,與仁義有何關係?

第一,宋襄公一直以來都以齊桓公的繼承人自居,視自己為當然的霸主,沒想到小國不服,大國反而與楚國交好,讓他感覺很難受。綁架滕宣公,殘害鄫子,都是自信心不強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他本質上就是一個殘暴的人。

第二,在盂地會盟上,楚成王將他搞得很沒麵子,而且公然破壞國際公約,將他給綁架了,國際社會不但不譴責楚成王,反而紛紛譏笑他不自量力,使得他的自尊心備受打擊,從此將楚成王視為頭號敵人。

第三,他想拾回自尊,重獲信心,唯一的途徑就是打敗楚成王,這是他不接受公孫固的建議,一定要在泓水迎戰楚軍的主要原因。

第四,也是最關鍵的一點,之所以不對楚軍進行半渡而擊,是因為他那受傷的自尊心在膨脹:不但要在軍事上打敗楚成王,而且要在道義上打敗楚成王,讓天下人都看到,即使楚成王在盂地之會上采取如此卑鄙的手段對待他,他卻不肯用不公平的手段來對待楚成王。和楚成王相比,他是多麼堂堂正正的一個人!

以上是對宋襄公的心理分析,大家姑妄聽之。

楚成王勞師襲遠救援鄭國,用實際行動讓鄭文公感動了一把。回想起來,當年鄭文公跟著齊桓公混的時候,楚成王曾經派兵攻打鄭國,攻鄭國的聃地,俘虜了守將聃伯,而齊桓公直到兩年後才作出實質性的反應,組織八國聯軍討伐楚國;四年之後,鄭文公在周天子的斡旋下,一度與楚國發生親密接觸,齊桓公因此糾集諸侯,包圍了鄭國的新密,楚成王為了救鄭國,立刻派兵攻打許國,迫使齊桓公放下鄭國前來救援許國。這回宋襄公攻打鄭國,楚國又是迅速作出反應,真刀真槍和宋國人打了一仗,荊楚之人雷厲風行的辦事作風,委實讓中原人大開眼界。

正是在楚國的支持下,盂地會盟的前一年,鄭國派公子士、大夫泄堵寇帶兵入侵滑國,征罰了其背叛鄭國、臣服於衛國的行為(滑國原為鄭國的附庸)。

在泓水打敗宋國人之後,楚成王應鄭文公的熱情邀請,在鄭國的柯澤接受了鄭國人的慰勞。

為了招待好救命恩人,鄭文公可是花了心思。他派兩位夫人羋(mǐ)氏和薑氏前往柯澤的楚軍大營,代表鄭國犒勞楚軍。羋是楚國的國姓,羋氏則可以肯定是楚成王的親族,也許就是楚成王的妹妹。

楚成王男性荷爾蒙急速飆升,一高興,帶她們參觀了兩樣東西:一是宋國的俘虜,二是戰死的宋國士兵的耳朵。

古人計算戰功,以斬獲的數量為依據。獲就是俘虜,斬則是殺死敵軍的數量。死人不能帶回來,就剪下鼻子或耳朵,裝在鹽筐裏醃著,一方麵便於點數,一方麵也是為了帶回家去向父老鄉親展示。

當時羋氏、薑氏參觀了楚成王的斬獲,嚇得麵色蒼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差點沒暈倒。

楚成王倒是十分開心,他心裏想:“到底是婦人,這點小事就被嚇壞啦!”身為男人的滿足感油然而生。

左丘明對此不屑地評論道:“非禮也!婦人迎送客人都是足不出戶,即使見兄弟也不能跨過門檻,軍國大事更不應該讓婦人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