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利弊,張果喜決定擴大“同盟軍”,把一些原先的對立派拉到自己一邊。為慎重起見,他還與自己智囊成員對此細細地作了分析研究,選擇了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有代表性的一些中小型企業。經過多方協調,於1991年成立了“日本佛龕經銷協會”,專門經銷果喜集團的漆器雕刻品。這種方式變消極競爭為積極合作,當年立竿見影,張果喜在日本佛龕市場的份額占到六成,取得了更大的市場主動權。
這就是張果喜的連橫合縱,其真諦在於周密思考,權衡利弊,擺脫眼前利益和一己之利的束縛,開闊視野,正確處理與盟友的合作關係,最終才能穩住陣地。
謀劃遠一點,絕不安於現狀
俗話說,“有誌飄過四海,無誌寸步難行”。身在職場,沒有遠大的理想,就像一部沒有馬達的機床,生命將失去意義,未來也一片渺茫。所以作為職場中人,一定要有更遠、更深、更全麵的謀劃,一定不要安於現狀,否則人生將流於平庸。
狼群在捕獵的時候,它們不隻是盯著一個獵物,有時候它們會將整個獵物群作為自己捕獵的目標。在蒙古草原,草原狼會一次將目標鎖定在幾百隻甚至更多的羊身上,它們將獵物趕到巨大的坑中,然後很長一段時間,它們都可以吃到天然冰箱保存的新鮮食物。
狼群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它們比別的動物多了一點長遠的謀劃。
誠然,設定目標有一定風險,因為它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和發展方向,但是如果不去設定目標,風險更大。每個人隻有敢於設定更高的目標,才有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否則隻會使自己走向失敗。戴爾·卡耐基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於我們身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著什麼方向走。”
置身職場的我們更應該知道目標的重要。然而,一般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隻是朝著阻力最小的方向行事,他們隻會“和老鼠比較”,他們隻能成為大多數的普通人,而不是第一流的人物。
電腦行業龍頭企業聯想的前總裁柳傳誌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聯想要做百年老字號!”將自己的企業辦成“百年老字號”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家都有勇氣立下的目標,尤其是在我國科學技術還處於相對落後的國情下,誰還敢說創百年老字號呢?但柳傳誌敢。
針對當時不少人對中國計算機產業“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柳傳誌在各種場合都闡述了同一個觀點:聯想應該是一個長久性的公司。對於聯想來說,立長誌是第一位的,聯想絕不做短跑運動員:今年的利潤很高,明年就垮掉。
1995年11月30日,聯想惠州板卡基地舉行開業典禮。在這個本應歡慶的日子,柳傳誌結合聯想的誌向與當時的形勢發表了一篇語氣頗為沉重的演講:
“對於我們來說,現在正麵臨著大兵壓境。我們曾經麵臨過八國聯軍,現在則變成了十二國聯軍,三十六國聯軍,這種感覺之所以如此沉重,是因為我們還來不及壯大自己就必須承受重壓。我們現在是科技不如人家,獎金不如人家,基礎不如人家,人才、獎金、實力統統不如人家。這個仗怎麼打?民族工業到底怎樣生存?現在我們還沒有體會到收獲的喜悅,但我們堅信今後會有收獲!因為我們心中畢竟有一口氣——中華民族要求進取的誌氣!”
“扛起民族工業這杆旗,將聯想辦成百年老字號,逐步融入國際競爭。”這就是聯想的戰略目標,也是柳傳誌的誌向所在。
提到柳傳誌的誌向,就不能不說起聯想創業階段的第一次“年終分紅”。
1985年底,聯想集團的前身——中科院計算所公司的20多名員工以“賣苦力”的方式賺到了70萬人民幣和7萬美元。按規定,這筆錢中的一部分可以作為“紅利”分配給每個員工。根據當時中國人的收入,這筆紅利對每個人都是很大的一筆收入,是相當有誘惑力的。
在年終會議上,聯想的創業者專門就這筆錢的分配進行了一次討論。有人主張分掉,有人主張存起來……柳傳誌始終沒有表態。等到大家都發表了意見,柳傳誌站了起來:“首先,大家都清楚,這筆錢是大家流血流汗掙來的,對於它的處理一定要慎重。”
“其次,我們辦公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嗎?”
“還有,我們想不想得到長遠發展?我們的‘漢卡’靠什麼去開發、推廣……”
短短的幾句話,撥雲見日,把大家的意見歸為一流。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柳傳誌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把“事情做大”的誌向。
遠大的誌向可以說是每個強者都具有的素質。
如果你不想浪費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那麼,你就要為自己謀劃得遠一點,而不能躺在成功的搖椅上享受短暫的歡愉。
比爾·蓋茨對員工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永不知足”。他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就是因為他不滿足於所取得成績,不斷進取,始終激勵自己向前發展,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到達了他所向往的地位。比爾·蓋茨如此,諾思克利夫、鬆下幸之助亦是如此。
新聞界的“拿破侖”——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最初在他每月隻能拿到80英鎊的時候,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後來,《倫敦晚報》和《每日郵報》皆為他所有的時候,他還是感到不滿足,直到他得到了倫敦《泰晤士報》之後,他才稍稍覺得有點滿足。
就算成了《泰晤士報》的大老板,諾思克利夫爵士還是不肯善罷甘休。他要利用《泰晤士報》“揭露官僚政府的腐敗,打倒幾個內閣,推翻或擁護幾個內閣總理(亞斯查爾斯和路易喬治),而且不顧一切地攻擊昏迷不醒的政府。由於他的這種大膽的努力,提高了不少國家機關的辦事效率,在某種程度上還改革了整個英國的製度。
他對於那些自我滿足的人是很反感的。
有一次,他在一個他從未見過的助理編輯的辦公桌前停下來,和那個助理編輯聊了起來:“你到這裏來有多久了?”
“將近三個月了。”那個助理答道。
“你覺得怎麼樣?你喜歡你的工作嗎?對我們的辦事程度熟悉了嗎?”
“我很喜歡我現在的工作。”
“你現在的薪水是多少?”
“一星期5英鎊。”
“你對現在的狀況滿意嗎?”
“很滿意,謝謝您。”
“啊,但是你要知道,我可不希望我的職員一星期拿了5英鎊,就覺得很滿足了。”
世界上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太容易滿足了!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總是拿那麼一點點薪水,每天總是做著同樣的事情,一直到死。而他們竟以為人的一生所能獲得的東西也就隻能有這麼多了。
大人物不喜歡聽別人的奉承,他們隻是以批判的態度來審視自己,把他們現在的地位和他所期待的狀況來進行比較,並因此激勵自己不斷努力。
“現在的自己永遠是有待完成的”,格斯特的這句話說的便是這個意思。格斯特經常在報紙上發表詩作,是深受讀者喜愛的一位詩人。他之所以會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能常常向上望著他理想中的自我,而不滿足於現實中的自我。
他還說:“在去年暑假裏,我便是如此,我發覺我所希望的那個自我比現在的自我要聰明一些。在我那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鄉間茅舍裏,我列出了一個表,一方麵寫出我所要的東西,一方麵寫出我所不要的東西。這個表使我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更快樂。”
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明白使你成功或失敗的不是某種職業,而是你對自己以及職業的態度。偉大的目標應是“你必須在實現之前,先看到它的偉大”,這時,你就會遠離和一般人做比較的心態,並擁有十足的自信心。
如果你期望偉大,你就必須每天朝著目標工作。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過多打攪,因為成功的秘訣就是抓住偉大的目標不放。
善待壓力,做一個越打越轉的陀螺
我們每個人都聽說過或玩耍過一種叫“陀螺”的玩具,它是一種隻有在外力抽打的情況下,才會旋轉的玩具,而且外力越強大,它旋轉得越快。身在職場,我們要學習陀螺的精神,在壓力麵前讓自己永葆旺盛的鬥誌和持久的耐力。
人在職場,不可能沒有競爭壓力,但許多人視競爭對手為心腹大患,視異己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欲除之而後快。其實,能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而是一種福分、一種造化,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都有危機感,會激發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誌。
加拿大有一位享有盛名的長跑教練,由於在很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好幾名長跑冠軍,所以很多人都向他探詢訓練秘密。誰也沒有想到,他成功的秘密僅在於一個神奇的陪練,這個陪練不是一個人,而是幾隻凶猛的狼。
因為這位教練給隊員訓練的是長跑,所以他一直要求隊員從家裏出發時一定不要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必須自己一路跑來,作為每天訓練的第一課。有一個隊員每天都是最後一個到,而他的家並不是最遠的,教練甚至想告訴他改行去幹別的,不要在這裏浪費時間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隊員竟然比其他人早到了20分鍾,教練驚奇地發現,這個隊員這天的速度幾乎可以打破世界紀錄。
原來,在離家不久經過一段5公裏的野地,他遇到了一隻野狼。那野狼在後麵拚命地追他,他在前麵拚命跑,最後,那隻野狼竟被他給甩下了。
教練明白了,這個隊員超常發揮是因為一隻野狼,他有了一個可怕的敵人,這個敵人使他把自己所有的潛能都發揮了出來。
從此,這個教練聘請了一個馴獸師,並找來幾隻狼,每當訓練的時候,便把狼放開,沒過多長時間,隊員的成績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日本的遊泳運動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人說,他們的訓練方法也很神奇:日本人在遊泳館裏養著很多鱷魚。
隊員每次跳下水之後,教練都會把幾隻鱷魚放到遊泳池裏。幾天沒有吃東西的鱷魚見到活生生的人,立即獸性大發,拚命追趕運動員。而運動員盡管知道鱷魚的大嘴已經被緊緊地纏住了,但看到鱷魚的凶相時,還是條件反射似的拚命往前遊。
無論是加拿大人還是日本人,他們無疑都掌握了這樣一個道理,敵人的力量會讓一個人發揮出巨大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成績,尤其是當敵人強大到足以威脅你的生命時。敵人就在你的身後,隻要你一刻不努力,生命就會有萬分的驚險和危難。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都盡可能逃避工作。他們大部分沒有雄心壯誌和負責的精神,寧可期望別人來領導和指揮。就算有一部分人有著宏大的目標,也缺乏執行的勇氣。他們對組織的要求與目標漠不關心,隻關心個人;他們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響;他們工作的目的在於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
隻有少數人勤奮,有抱負,富有獻身精神,他們能自我激勵、自我約束。
人們之所以天生懶惰或者變得越來越懶惰,一方麵是所處環境給他們帶來安逸的感覺;另一方麵,人的懶惰也有著一種自我強化機製。由於每個人都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貪圖享受便在所難免。
此時,如果引入外來競爭者,打破安逸的生活,人們立刻就會警覺起來,懶惰的天性也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受到節製。
所以,善待你所麵對的壓力吧!千萬別把它當成你前進的“絆腳石”,而應該把它當做你的一劑強心針,一台推進器,一個加力擋,一條警策鞭。歡迎生活、工作中的一切壓力吧,因為它們的存在,才讓你成為一隻旋轉得越來越快的陀螺。
正確的態度讓你的能力得以施展
如果把一個人的工作事業比喻成一座大廈,那麼能力、才華就是一磚一瓦,沒有它們,大廈是不可能建立的,因為這是構建大廈的基石。一個人的態度好比建築設計師的大腦,它能決定把大廈設計成什麼式樣,也能決定用哪些磚哪塊瓦,以及怎麼用。如果態度出了問題,整座大廈的建築也將出現錯位,隻有正確的態度才能讓你的能力與才華得以施展。
張藝謀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對電影藝術的誠摯、熱愛和忘我投入。正如傳記作家王斌所說的那樣:“超常的智慧和敏捷固然是張藝謀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驚人的勤奮和刻苦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條件。”
拍《紅高粱》的時候,為了表現劇情的氛圍,他帶人親自去種出一塊100多畝的高粱地;為了“顛轎”一場戲中轎夫們顛著轎子踏得山道塵土飛揚的鏡頭,張藝謀硬是讓大卡車拉來十幾車黃土,用篩子篩細了,撒在路上;在拍《菊豆》中楊金山溺死在大染池一場戲時,為了給攝影機找一個最好的角度,更是為了照顧演員的身體,張藝謀自告奮勇地跳進染池充當“替身”,一次不行再來一次,直到攝影師滿意為止。
1986年,攝影師出身的張藝謀被吳天明點將出任《老井》一片的男主角。沒有任何表演經驗的張藝謀接到任務,二話沒說,下農村了。
他剃光了頭,穿上大腰褲,露出了光脊背,就吃住在太行山一個偏僻、貧窮的山村裏。每天他與老鄉一起上山幹活,一起下溝擔水。為了使皮膚粗糙、黝黑,他每天中午光著膀子在烈日下暴曬。為了使雙手變得粗糙,每次攝製組開會,他不坐板凳,而是學著農民的樣子蹲在地上,用沙土搓揉手背。為了電影中的兩個短鏡頭,他打豬食槽子連打了兩個月。為了影片中那不足一分鍾的背石鏡頭,張藝謀實實在在地背了兩個月的石板,一天3塊,每塊150斤。在拍攝過程中,張藝謀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真跌真打,主動受罪。在拍“舍身護井”時,他真跳,摔得渾身酸疼;在拍“村落械鬥”時,他真打,打得鼻青臉腫。更有甚者,在拍旺泉和巧英在井下那場戲時,為了找到垂死前那種奄奄一息的感覺,他硬是三天半滴水未沾,粒米未進,連滾帶爬拍完了全部鏡頭。
張藝謀因此而榮獲第2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中國第11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第8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
導演吳天明這樣評價說:“如果我們的專業演員都能下藝謀這樣的苦功,我國銀幕上虛假的表演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嗎?如果我們的電影創作者都能像藝謀那樣全身心地撲到事業上,中國電影還愁趕不上世界先進水平嗎?”吳天明的這段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事實上都是很好的詰問。
在電影界,還有兩位大家熟知的人物,他們對工作的態度、他們的敬業精神著實令人欽佩。他們就是影星劉德華與電影人王晶,這兩個人被業界戲稱為“勞模”。
王晶在稱讚劉德華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現代的年輕人有誰能有劉德華七分的勤奮,那麼他想不成功都難。”麵對記者的提問,劉德華自己也曾如此評價過自己:“演戲要講天分。有人天賦很高,他一出手就水平不凡。但也有些人本身天資一般,那想成功就要付出超過常人的努力。我代表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希望有自己的事業,但並不是天才。我的努力就是為了告訴他們,隻要你願意,你也可以和我一樣。”
而電影人王晶成功締造三顆華語影壇巨星也是和他勤奮工作的態度難以分割的,這三位巨星分別是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王晶從19歲進入香港無線電視台開始,為了能學習到影視製作的技術,他從來沒有準確的下班時間。他總是在忙完自己的工作之後,主動問他人是否有需要他幫忙的地方。如果別人不讓他站在旁邊,他就遠遠地觀望,一旦看到對方似乎正缺少一個助手,他會如同神兵一樣突然降臨。
王晶的這種勤奮和敬業的態度讓他以最短的時間學會了如何製作電影,並在後來創造出像《賭神》、《逃學威龍》、《倚天屠龍記》等影壇票房神話。因此,有人稱王晶為“鬼才”,說他比“天才”多一分勤奮,比“人才”多一分不羈。
伯格從美國西北工學院結業後,決定利用他所學的商業技巧,推銷他的專長和服務。他先想好適合自己的職務以及希望的待遇,然後在廣告費符合預算的日報上刊登了以下內容的廣告:
工程界務實的主管先生:
你是否願意讓一個電機係畢業生,以不支薪的方式工作一個月,用以表現他的能力?我是電機係畢業的高才生,對公司非常忠誠,做事可靠、有耐心、平易近人,能與同事和睦相處。我充滿熱誠,並且不斷地充實自己。
廣告刊登之後,他收到了數百封回函。美國鋼鐵公司的一位主管寫信給他:“你下星期三到紐約總公司來見我,如果你真的那麼優秀,可以一塊兒把行李帶來,準備和我一起到工廠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