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端正態度,把最佳的結果帶給老板(3 / 3)

美國職業專家指出,現代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以高薪者若不吸收新的知識,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

就業競爭加劇是知識折舊的重要原因,據統計,25周歲以下的從業人員,職業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個月。當10個人隻有1個人擁有電腦初級證書時,他的優勢是明顯的,而當10個人中已有9個人擁有同一種證書時,那麼原來的優勢便不複存在。未來社會隻有兩種人:一種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所以,不斷的吐故納新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職場人士的人的學習必須以積極主動為主,因為它有別於學校學生的學習:缺少充裕的時間和心無雜念的專注,以及專職的傳授人員。要想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勝出,就必須學習從工作中吸取經驗,探尋智慧的啟發以及有助於提升效率的資訊。

年輕的彼得·詹寧斯是美國ABC晚間新聞當紅主播,他雖然連大學都沒有畢業,但是卻把事業作為他的教育課堂。最初他當了3年主播後,毅然決定辭去人人豔羨的主播職位,決定到新聞第一線去磨煉,幹起記者的工作。他在美國國內報道了許多不同路線的新聞,並且成為美國電視網第一個常駐中東的特派員,後來他搬到倫敦,成為歐洲地區的特派員。經過這些曆練後,他重又回到ABC主播台的位置。此時,他已由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小夥子成長為一名成熟穩健、廣受歡迎的記者。

不論是在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學習和吸收新知識的腳步都不能稍有停歇,要把工作視為學習的殿堂。你的知識對於所服務的公司而言可能是很有價值的寶庫,所以你要好好自我監督,別讓自己的技能落在時代後頭。

通過在工作中不斷吸收與消化,你可以避免因無知滋生出自滿,損及你的職業生涯。另外,很多有規模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員工培訓計劃,培訓的投資一般由企業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成本開支。企業培訓的內容與工作緊密相關,所以爭取成為企業的培訓對象是十分必要的。為此你要了解企業的培訓計劃,如周期、人員數量、時間的長短,還要了解企業的培訓對象有什麼條件,是注重資曆還是潛力,是關注現在還是關注將來。如果你覺得自己完全符合條件,就應該主動向老板提出申請,表達渴望學習、積極進取的願望。通常老板對這樣的員工是非常歡迎的,因為這對公司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同時技能的增長也是你升遷的能力保障,很多公司都是在接受培訓的員工名單中提拔管理層人才。

IBM公司總部的大樓上寫著“學無止境”,公司每年花費10多億美元進行130萬人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IBM對每個員工提供“苦行僧”式的培訓——“心力交瘁”課程。在培訓過程中,緊張的學習每天從早上8點到晚上6點,而複加的課外作業常常要使學員們熬到半夜。學員們還要進行銷售學習——這是一項具有很高價值和收益的活動。商業界就是一個自我表現的世界,銷售人員必須做好準備去適應這個“世界”。一般情況下,學員們在艱苦的培訓過程中,在長時間的激烈競爭中迅速成長。每天長達14-15小時的緊張學習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然而,卻很少有人抱怨,幾乎每個人都能完成學業。他們知道在這個時代,不學習、不會學習、不終身學習,其結果肯定是被淘汰。

在公司不能滿足自己的培訓要求時,也不要閑下來,可以自己額外出資接受“再教育”。當然首選應是與工作密切相關的科目,其他還可以考慮一些熱門的項目或自己感興趣的科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作一種“補品”,在以後的職場中會增加你的“分量”。

隨著知識、技能的折舊越來越快,不通過學習、培訓進行更新,適應性將越來越差,而老板又時刻把目光盯向那些掌握新技能、能為公司提高競爭力的人。

新世紀的經濟發展已經表明,未來的職場競爭將不再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會一片光明,而一個良好的企業團隊,要求每一個組織成員都是那種迫切要求進步、努力學習新知識的人。

機會來自實幹而不是抱怨

亨利·福特說:別光會挑毛病,要能尋找改進之道。抱怨隻能使自己悲觀失望,絲毫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人悲傷時想哭,而哭會使你更加悲傷。要想走出這個怪圈,你必須首先止怒,放棄抱怨,用解決問題的態度思考問題。

14世紀,蒙古皇帝莫臥兒在一次戰敗後,自己蜷縮在一個廢棄馬房的食槽裏,垂頭喪氣。這時,他看到一隻螞蟻扛著一粒玉米,在一堵垂直的牆上艱難地爬行。玉米粒比螞蟻的身體大許多,螞蟻爬了69次,每次都掉下來。當嚐試第70次時,螞蟻終於扛著玉米爬上牆頭。 莫臥兒大叫一聲跳起來!螞蟻尚能如此,我為什麼不?莫臥兒終於重整旗鼓,打敗了敵人。

有位哲人曾經忠告世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拿你的收入來當資本。任何傻子都會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要從你的損失中獲利。這就必須有才智才行,也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傻子和聰明人之間的區別。”

所以,不要抱怨,用實幹來證明自己是一個聰明人吧。

100多年前,美國費城的6個高中生向他們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學多才的牧師請求:“先生,您肯教我們讀書嗎?我們想上大學,可是我們沒錢。我們中學快畢業了,有一定的學識,您肯教教我們嗎?”

這位牧師答應教這6個貧家子弟。同時他又暗自思忖:“一定還會有許多年輕人沒錢上大學,他們想學習但付不起學費。我應該為這樣的年輕人辦一所大學。”

於是,他開始為籌建大學募捐。當時建一所大學大概要花150萬美元。

牧師四處奔走,在各地演講了5年,懇求大學為出身貧窮但有誌於學習的年輕人捐錢。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的辛苦籌募到的錢還不足1000美元。

牧師深感悲傷,情緒低落。當他走向教堂準備下禮拜的演說詞時,低頭沉思的他發現教室周圍的草枯黃得東倒西歪。他便問園丁:“為什麼這裏的草長得不如別的教堂周圍的草呢?”

園丁抬起頭來望著牧師回答說:“噢,我猜想你眼中覺得這地方的草長得不好,主要是因為你把這些草和別的草相比較的緣故。看來,我們常常是看到別人美麗的草地,希望別人的草地就是我們自己的,卻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園丁的一席話使牧師恍然大悟。他跑進教堂開始撰寫演講稿。他在演講稿中指出:我們大家往往是讓時間在等待觀望中白白流逝,卻沒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

抱怨隻會讓機會白白流失,實幹才能成功。下麵的故事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機會來自於實幹而不是抱怨。

1832年,有一個年輕人失業了。他卻下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在一年裏遭受兩次打擊,這對他來說無疑是痛苦的。他又著手辦自己的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就倒閉了。在以後的17年裏,他不得不為償還債務而到處奔波、曆盡磨難。

此間,他再一次決定競選州議員,這次他終於成功了。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可能有了轉機,可就在離結婚還差幾個月的時候,他的未婚妻不幸去世。他心力交瘁,臥床不起,患上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

1838年,他覺得身體稍稍好轉時,又決定競選州議會長,可他失敗了;1843年,他又參加競選美國國會議員,但這次仍然沒有成功……

試想一下,如果是你處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放棄努力呢?他一次次地嚐試,一次次地失敗。企業倒閉,情人去世,競選敗北,要是你碰到這一切,你會不會放棄你的夢想?他沒有放棄,也始終沒有說過: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終於當選了。

在以後的日子裏,他仍在失敗中奮起,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後,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

林肯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他用實幹的精神迎來了成功。他以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成功不是運氣和才能的問題,關鍵在於適當的準備和不屈不撓的決心。麵對困難,不要抱怨,不要逃避,而應該勇敢地去麵對,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來換取甘甜的美酒。

在端正態度方麵,富蘭克林也可以稱為我們的楷模。

富蘭克林出生於貧寒的家庭,小時候隻讀過兩三年書,12歲起便到印刷廠當學徒。

16歲時,他在哥哥的印刷廠工作,當哥哥及其他人中午出去吃飯之後,他便留在工廠迅速地吃完午飯,然後利用他們回來之前的時間,拿起書本苦讀。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在20歲時,終於獨立經營印刷廠。

21歲那年,他給自己定了“十三種德行”的座右銘,從此更加勤奮認真,時時激勵自己奮發向上。

到了40歲,因為開辦印刷廠、報社等,他已成為富翁級的人物,但不以此自滿的他,反而更堅持自學的態度,不斷充實科學知識和學習外語,並展開科學研究。

一生胸懷大誌的富蘭克林,他的成功在於立誌必行,具有無比堅定的決心,所以能在商業、科學、天文、政治等完全不同的領域獲得巨大成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不要猶豫,即使遇到挫折也不要停下來抱怨,相信終有一天,成功之神會叩響自己的大門。

幫助老板“開源節流”

“利潤至上”是每個公司的原始推動力,至今仍然是,雖然這讓許多人產生了誤解,可這確是公司存在、發展乃至服務社會的根本。因此,老板們都希望員工頭腦中有一個簡單卻至關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賺錢不僅是老板的事,也是公司中每個人都要關心的問題。一個具有卓越態度的員工應當把為公司賺錢看成自己的職責,在工作中為公司開源節流。

在2003年度《財富》500強中,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以營業收入計算,豐田公司排在第8,但是以利潤計算,豐田公司卻排在第7位。數據顯示,2003年豐田公司的利潤總額遠遠超過美國三大汽車公司的利潤總和,也比排在行業第二位的日產汽車的44.59億美元高一倍多。豐田公司的驚人利潤從何而來?

豐田公司的利潤,很大一部分是由公司員工自覺節約省下來的。豐田公司的厲行節約是全球有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豐田公司的員工很在意組裝流水線上的零件與操作工人之間的距離。如果這一距離不合適,取件就需要來回走動,這種走動就是一種浪費,要堅決避免。另外,豐田公司還有一個

特別的地方:整個流水線上有一根繩子連動著,任何一個員工一旦發現“流”過來的零件存在瑕疵就會拉動繩子,讓整個流水線停下來,並將這個零件修複,絕不讓它進入下一個

工序。

在豐田,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名設計師在設計汽車門把手時發現,原來的汽車門把手零件過多,這樣就會增加采購成本。於是他利用晚上的時間對門把手進行了重新設計,結果把門把手的零件從34個減少到5個,這樣一來,采購成本節約了40%,安裝時間也節約了75%。

當然,員工的利益也因為豐田公司利潤的增長不斷增加,這兩者之間是成正比的。節約給豐田的員工帶來了切實的好處,豐田的員工也就會自覺自願地為公司省錢,最後二者實現雙贏。

如今一些大公司提倡這樣的節約精神:節約每一分錢,每一分鍾,每一張紙,每一度電,每一滴水,每一滴油,每一塊煤,每一克材料……

在一家業績卓著的金融機構,有一天老板讓秘書公告全公司,所有的紙都要兩麵用完才能扔掉。表麵看來老板極其吝嗇,一張紙上都要做文章,其實他解釋道:“讓文員和秘書知道這樣做可以使公司減少支出,相對地利潤增加,極其重要。”有了替公司賺錢的責任感,自然會付諸行動。

任何一家公司,不論是跨集團還是民營企業,都必須依仗開源節流,以此來達到贏利的目的。而一個不把問題留給老板的員工也應當在這方麵負起自己的責任來。

美國思科公司是赫赫有名的IT企業,年營業額近200億美元,雖然受IT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影響,2004年全年贏利仍高達19億美元,現金還有200多億美元,可以說是財大氣粗。

可思科的節約卻到了近乎“摳門”的程度,思科新聞發言人讓·皮維姍說,提倡節約已經成為思科的企業文化,公司自誕生起就在不斷強化這種理念。公司董事長約翰·摩格裏奇

的格言就是:“花思科的錢,要像花自己的錢!”

在思科,節約幾乎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上。思科總部的自助餐廳和員工休息室的牆上,到處都張貼著名目繁多的“省錢技巧”。比如,乘坐協議公司的航班,每張機票平均節省100美元;把會議地點定在思科會議中心,比在酒店便宜,等等。

思科總部的辦公樓、實驗樓有好幾十座,而公司領導卻隻占據一座中一層的一隅。從總裁錢伯斯算起,所有高層都隻有一間背陰的小辦公室,外帶一間能放幾把椅子的小會議室。

思科把世界各國的行業、金融分析師們請來,介紹公司發展戰略,參觀各類新產品,公司領導悉數出動,技術人員熱心講解,但對這些能夠影響公司股票升降的參觀者,思科提供的午餐簡單的驚人,隻是盒飯——三明治兩片、蘋果一個、巧克力和點心各一塊。

為了避免浪費,包括錢伯斯在內的思科所有員工,出差都要遵循統一標準,隻能坐經濟艙,住低價酒店,如果要升艙和住好一些的酒店,電腦會自動將超標部分從工資中扣除。 在員工休息室裏,赫然張貼著這樣的告示:每人每天少喝一瓶冷飲料,公司一年便可節約240萬美元。有的員工於是替領導“分憂”,在留言板上寫下大字: “請喝自來水!”

不過,雖然有“請喝自來水”之類的調侃,思科員工對於“勤儉持家”其實很當回事。一年時間,思科通過各種手段降低的開支高達194億美元。因為公司對思科員工來說確實是“家”,思科的三萬多名員工,個個都有公司股份,公司“摳”出效益,大家都會受益。有此利益為紐帶,自然會令行禁止。

如果沒有企業的快速增長和高額利潤,我們也不可能獲取豐厚的薪水。隻有公司賺了錢,我們才有可能賺回更多的工資,而節約是必行的一步棋。

作為一個員工,為公司賺錢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要把賺錢和節約看做隻是老板的事,如果你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有所發展,成為老板器重的人物,就必須牢記,為公司開源節流才是硬道理。

本章要義

·完美的工作態度是完美結果的保證。

·沒有準備的人,安於生活;有準備的人,享受生活;有更多準備的人,創造生活。

·敬業是精業的基礎和關鍵,精業是敬業的歸宿和升華。

·一桶新鮮的水,如果放著不用,那麼,它肯定不久就會變臭;而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倘若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去做,那麼,我們的工作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進展。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別就體現在工作的細節之上。

·做事一絲不苟,意味著對待小事和對待大事一樣謹慎。

·抱怨黑暗,不如點燃蠟燭。

·一個具有卓越態度的員工應當把為公司賺錢看成自己的職責,在工作中為公司開源節流。

心得體會

讀了本章內容,你有何感想和體會?不妨把它們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