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端正態度,把最佳的結果帶給老板(2 / 3)

你是否能夠讓自己在公司中不斷得到成長,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如果你僅僅滿足於現在的表現,凡事都做到“差不多”或者“將就”的程度,那你在公司的地位永遠都不能變得更加重要,因為你根本就沒有作出重要的成績。當公司賦予你一項重任時,一定要做到超越公司的期望,千萬不要滿足於得過且過的表現,要做就做得更好。在追求進步方麵,不要做到適可而止,一定要做到永不懈怠;在知識能力方麵,不要滿足於一知半解,一定要做到融會貫通——隻有如此,你才能成為公司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才能成為公司發展天平上更重的一個砝碼。

然而,對於改進我們的工作而言,僅僅是不斷地進取顯然還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在工作之中,在工作原有的基礎之上進行創新,使我們的工作更加趨於完美。

1999年5月到10月,王建邦為了給蒙牛冰淇淋尋找一個漂亮的切入點,像幽靈一樣遊走在北京街頭。

1999年10月1日,北京王府井“步行街”舉行開街儀式。他忽然發現,這一天大冰磚在這裏出盡風頭,1天銷出3000多箱!

大冰磚的賣點在哪裏呢?他發現:

第一,冰磚給人的感覺很涼,因為10月的北京依然十分炎熱。

第二,冰磚給人的感覺很大、很實惠。

但市場上的冰磚也有缺點:紙和磚粘在一起,而且還沒有勺,吃起來既不方便,也不衛生。

徘徊5個月之久的他,終於找到了“感覺”,趕緊向總經理牛根生彙報。牛根生說:“伊利在20世紀80年代就做過冰磚,這事情的‘老祖宗’是咱,能做,沒問題。”

王建邦馬上就向總工程師邱連軍提出四點研發要求:

第一,盒子要靚,以包裝吸引人。

第二,價格要低,以實惠招攬人。

第三,盒與磚要不粘不貼,突出衛生。

第四,配上勺子,予人方便。

邱連軍最終設計出來的產品,令王建邦大喜過望:包裝“濃眉大眼”,體現了在眾多品牌中跳躍而出的“五米效應”;磚體“一品兩味”,半邊白臉——牛奶味,半邊黃臉——香草味。

1999年底,蒙牛冰淇淋一期工程完成後,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就是“蒙牛大冰磚”。11月18日,大冰磚首次衝擊北京市場,插入點直指王府井。

產品促銷方式在當時也是獨具匠心:他們花了3800元錢訂了5000張POP旗,上麵的信息簡單而集中——跳躍而出的冰磚盒,旁注碩大的一句導購語:“蒙牛大冰磚,買二贈一!”

這是中國冰淇淋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非常有名的買贈活動,開創了一種全新的促銷模式。

買二贈一表現出了驚人的爆發力。11月18日初推時,一天賣出1000箱。1個月後的12月18日,上升為每天1萬多箱。

活動的開展引起了業界的高度關注。經銷商們紛紛上門跟蒙牛洽談合作,蒙牛則趁勢從300家經銷商中選擇了30家佼佼者,一舉完成了北京地區的銷售網絡建設。

王建邦的成功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為他不斷地改進了自己的工作。要知道,任何一個公司都不會喜歡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員工,因此,要想在職場的激烈競爭中獲得勝利,那麼,我們就必須去進取、去創新,讓我們的工作在一次次地改進中不斷地接近我們心中的理想值,從而讓自己真正做得更好。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工作做完了,並不表示不可以改進了。在滿意的成績中,仍要抱著客觀的態度找出毛病,發掘未發揮的潛力,創造出最佳業績,這才是一個不把問題留給老板的員工應有的表現。

一桶新鮮的水,如果放著不用,那麼,它肯定不久就會變臭;而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倘若每天都按部就班地去做,那麼,我們的工作也不會有什麼大的進展。因此,每個員工都必須在每天的工作之中有所改進。這也是一種不懈進取的精神,而在我們的職場中,進取精神又顯得尤為重要和可貴。因此,從今天開始,從此刻開始,用一顆進取的心來改進你的工作吧。

細節完美,結果才完美

我們對於現在的工作,要給予比百分之百再多一點點的關注,這樣才能夠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也就是說,我們要關注工作中的細節,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好。這不僅可以讓我們腳踏實地做事,還能夠培養時工作的責任感。

每個人都想展示自己的不平凡。實際上,把每天工作中的小事做好就是展示你不平凡的最好機會。商店的售貨員將每一件商品擦得幹幹淨淨,公交車司機讓自己的車保持整潔,書店的營業員把書架上的書擺得整整齊齊,這樣的小事,天天堅持下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當你習慣了把自己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做得盡善盡美的時候,你就已為自己的前途儲存了更多的資本,也就能夠更快地到達你理想的殿堂。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差別就表現在工作的細節之上。如果,一位與你同時進入公司、在同一個崗位上工作的同事比你更受器重,他總是拿更多的薪水,得到更快的升職,這時你千萬不要心懷怨恨,不要懷疑上司與他的關係,也不要認為他的實力或能力非比尋常。隻要留心,你就會發現,他的業績都是源於對工作細節的更多關注。

老子曾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20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用一句話來描述自己成功的原因時也說:魔鬼藏在細節之中。

工作中的細節看起來毫不引人注意,卻恰恰是—個人工作態度的最好證明。那些超常關注現在工作的員工,總能認真對待工作的任何細節,將工作做到細致入微。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工作態度,才使他們獲得了比別人更多的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一位工作中十分注重細節的工程師的座右銘是:我做的事情,不會讓任何人操心。有一次,這位工程師被派往一家與公司有合作關係的企業考察一個項目。為了能夠將項目的全景拍下來,他不惜徒步走了兩公裏山路,爬到一座山的山頂上拍攝,連項目周圍的風景都拍得很清楚。其實,他站在公司會議室的樓上完全可以拍到項目的情況。那家合作公司的領導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我回去後要向董事會彙報整個項目的詳細情況,周圍的風景也是項目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所以要帶回去給領導和設計師看。

哪怕是工作中的一個小細節也不要錯過,否則工作做得再出色也不算完成任務。一個如此細致縝密,把工作做到完美的人得到提升自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瑣事,而多數人都采取敷衍了事的態度。也正是因為如此,成功的總是那些對待小事仍然“斤斤計較”的人。所以,要想成為一個好員工,細化工作,把每個環節都做到完美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職場競爭激烈,每一位員工都麵臨著“優勝劣汰”的殘酷競爭,對細節的疏忽就可能導致被淘汰出局。從這個意義上說,注重細節的能力正是一個職業人士在職場中的競爭力。

兩個同班同學畢業後同時應聘進入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公司的待遇很不錯,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兩個人都很珍惜這份工作。可是老板在招聘他們的時候講明了,有三個月的試用期,試用之後他們隻能留用一個,另一位將被淘汰。

於是,兩個人暗暗開始較勁,他們都希望自己能是那個留下來的人。兩個人的工作都很努力,成績也是不分上下。但三個月後,其中一位被留了下來,另一個被辭退了。被留下來的人有些不明白,為什麼他們兩個能力相當,自己卻能夠勝出。他帶著疑惑問了老板,才知道老板一直注意著他們,發現他們兩人的能力相差無幾,但是他看到兩個年輕人不在的時候,其中一個的屋子裏總是亮著燈,開著電腦,而另一個則會注意關上。所以,他最終選擇了那個會關上燈的員工。

有時候,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他做了什麼驚天動地大事,而取決於他有沒有把小事做到位。小事成就大事,細節鑄就完美。細微之處沒有用心地處理好,整體就會受到影響。在每個環節上差一點,最終結果往往是差一截。

端正態度,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當你自尊自信,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的,並且不再尋找借口、不再抱怨任何人和事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當你清楚了自己想得到的東西,並且開始去解決生活中的矛盾時,你的態度就開始改善了。在我們日漸紛亂的社會中,許多人的想法和行為經常是零散的、不集中的,他們或許僅僅滿足於自己的生存,而不去關注自己到底想得到什麼。良好的態度能幫助我們對於自己想實現的目標保持強烈的欲望,並且激發出應有的能力。當我們持續地集中力量、采取行動並開始收獲時,我們就成為其他人學習的榜樣。我們的良好態度和熱情能鼓舞其他人也采取行動。換句話說,態度和熱情是可以互相感染的。

美國黑人華盛頓·卜克年輕的時候,到一所學校請求入學。同他會見的是一位女職員,因為看見他衣衫襤褸,不肯收他。他獨自坐在那裏幾個小時之久。那位女職員感到很稀奇,便告訴他說校中有一間屋子,需要人洗刷,問他能否做這件事。卜克高興極了。

他殷勤地洗濯地板,擦拭桌椅,把那間屋子清理得沒有一點塵垢。過了一會兒,那位職員來到這間屋子裏,拿出雪白的手帕擦拭桌椅,白手帕上竟沒有一點汙穢,便允許卜克入校讀書。那個女職員就是要借著這件微小的工作考察一下華盛頓·卜克的人品,看看他是否謙卑,是否殷勤,是否能做好這件小事。如果他想“能否被收留還沒有把握,誰甘心先做這種義務的苦工呢”,因此不肯打掃這間屋子,或是雖然打掃,卻是草草了事,並不打掃得幹幹淨淨,那麼,女職員能否收留他呢?

這個青年人後來果真成就了大事業,興辦黑人的教育事業,不僅受到千萬黑人的愛戴,而且受到千萬白人的尊敬。

做任何工作,首先要具備的就是端正的工作態度。

工作中有許多細微的小事,這往往也是被大家所忽略的地方,有心的員工不會看不起這些不起眼的小事。俗話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學做些小事,在老板看來,也許是填缺補漏,但時間長了,你考慮事情周到、能吃苦、工作紮實的作風就會深深地印在老板心中。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隻好去做買賣。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當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麵。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裏,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當時,一些老字號的米店分別占據了周圍大部分市場,而王永慶的米店因規模小、資金少,沒法做大宗買賣。而專門搞零售呢?那些地點好的老字號米店在經營批發的同時,也兼做零售,沒有人願意到他這個偏僻的米店買貨。王永慶曾背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但效果不太好。

怎樣才能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感覺到要想米店在市場上立足,自己就必須有一些別人沒做到或做不到的優勢才行。仔細思考之後,王永慶很快從提高米的質量和服務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紀3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很落後,稻穀收割後都是鋪放在馬路上曬幹,然後脫粒,沙子、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裏麵。用戶在做米飯之前,都要經過一道淘米的程序,雖有許多不便,但買賣雙方對此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王永慶卻從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帶領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不辭辛苦,不怕麻煩,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裏的秕糠、沙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出售。這樣,王永慶米店賣的米質量就要高一個檔次,因而深受顧客好評,米店的生意也日漸紅火起來。

在提高米的質量見到效果的同時,王永慶在服務上也更進一步。當時,用戶都是自己前來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就是一個大問題了;而當時年輕人整天忙於生計,且工作時間很長,不方便前來買米,買米的任務隻能由老年人來承擔。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超出常規,主動送貨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大受顧客歡迎。

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項目等於是一項創舉。

送貨上門也有很多細節工作要做。即使是在今天,送貨上門充其量是將貨物送到客戶家裏並根據需要放到相應的位置,就算完事。那麼,王永慶是怎樣做的呢?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裏。

做事一絲不苟,意味著對待小事和對待大事一樣謹慎。生活中的許多小事裏都蘊涵著不容忽視的道理,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到。那種認為小事可以被忽略、可以置之不理的想法,正是我們做事不能善始善終的根源,它導致工作不完美,生活不快樂。

不斷吐故納新才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要在歐亞大草原上找到狼的糞便並不容易。由於長久以來,牧民們對狼進行追殺,狼群已經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們從不隨處排泄,隻有在它們認為最安全的地方,才可能發現狼的糞便,然而這種地方一定十分隱蔽,很難被人發現。我從開始對狼糞產生興趣到後來親自找到新鮮的狼糞,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經過牧民的指點,我獨自一人走向草原最深處。據說,那裏是狼活動最頻繁的地方,當時我根本就忘記了危險。

“終於,在一個山坡後麵,我找到了幾段新鮮的和幹枯的狼糞。狼糞一般呈灰白色,形狀和狗的糞便差不多。我曾經多次觀察過狼進食的情景,至今對那些情景記憶猶新。狼在吃獵物時,充分表現了它們強大的生存本能和對食物的珍惜。它們吃光了動物身體的全部,隻有那些咬不動的骨頭才被它們拋棄,而那些拋棄的骨頭上麵沒有一點肉,連蒼蠅都很少光顧。

“我把狼糞用容器裝了回去。在實驗室裏,我驚奇地發現,狼糞裏麵最主要的成分居然是各種動物的毛纖維和一些牙齒,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像石灰粉似的動物骨鈣。狼把獵物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消化了,除了一些實在沒有營養的物質。據我所知,其他動物都不具有像狼一樣強大的消化吸收能力。”

以上是著名的狼學專家古姆·吉德溫教授在著述《狼蹤》中寫下的一段文字。他曾經在歐亞大草原上生活多年,多次近距離的對狼進行觀察和研究。他的這一發現讓世人驚奇。狼在進化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堅韌和頑強著實讓人感慨萬千。麵對惡劣的生存環境和條件,狼時刻麵臨著饑餓的挑戰和折磨,它們必須絕對消化捕獲的任何可以充饑的食物,才不會在困境的考驗中死去。長時間以來的磨煉,讓狼有了一個強大的胃。

從狼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發: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隻有學會吐故納新、新陳代謝,最大化地吸收有用的知識,並最終轉化為實用的能力,我們才能在職場做到“日日新,苟苟新”,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於浪尖之上。

難道不是麼?隨著歲月的流逝,每個人賴以生存的知識、技能也一樣會折舊。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腳步遲緩的人很快就會被甩到後麵。如果你是工作數年自認“資深”的員工,也不要倚老賣老,妄自尊大,否則很容易被淘汰出局,那時候即使你是老板眼前的紅人,他也會為了公司的利益,逐你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