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端正態度,把最佳的結果帶給老板
完美態度:工作結果的保證
每一個企業都需要具有完美工作態度的員工。那些將完美的態度最大限度融入工作的員工,自然會把最滿意的結果留給老板,而不是在工作中遺留大量的問題。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讓一個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會始終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個中國人,一開始他會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會覺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後索性不擦了。中國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不認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點,天長日久,就成為落後的頑症。
有一次,希望集團總裁劉永行訪問韓國,被安排去一家麵粉企業參觀。然而就是這次普通的參觀,給他很深的觸動,回國後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
這家麵粉廠屬於西傑集團,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卻隻有66名雇員。一個隻有幾十名員工的小廠,其工作效率之高令劉永行驚歎不已。在中國,相同規模的企業一般日生產能力隻有幾百噸,但員工人數卻高達上百人。希望集團的效率相對高於國內同行業標準,但250噸日處理能力的工廠也有七八十名員工,日生產能力卻僅有韓國工廠的六分之一。
為了弄清楚其中的奧秘,劉永行與這家工廠的管理層進行了深入的交談,了解到他們也在中國投資辦過廠,地址在內蒙古的烏蘭浩特。當時的日處理能力為250噸,員工人數卻高達 155人。同樣的投資人,設在中國的工廠與韓國本土的工廠生產效率居然相差10倍之遙,效益自然也不會太理想,磨合了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改善的可能性,就將工廠關閉了。
兩家工廠的效率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是設備的先進程度不同?不是。相反,韓國本土工廠是20世紀80年代投入生產的,而內蒙古的合資廠卻在90年代建起來的,設備比原廠還先進。是管理方法的問題?也不是。工廠的主要管理層基本上都是韓國人。恰好,劉永行遇到了那位曾在內蒙負責的韓國廠長。
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劉永行特意請教這位廠長:“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同樣的管理,設在中國的工廠卻需要雇傭那麼多人呢?”
那位廠長回答很含蓄:“也許是中國人做事不到位吧。”而正是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讓劉永行回國後徹夜難眠。他知道,當著一群中國企業家的麵,那位廠長的話已經是十分客氣了。
然而就在這一句平淡的話背後,卻隱含了許多我們在工作態度和做事理念上所存在著的問題,一個做事認真到位的員工和一個做事潦草敷衍的員工相差不了多少,但每個人相差一點,積累起來就形成了企業效益之間的巨大差距。工作中小小的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積累到一定時間就會成為企業發展的致命傷。
老板都喜歡那些能夠把工作做到位的員工。那些總是偷工減料、偷奸耍滑的員工隻能在工作中遺留一大堆問題,當然老板也不會喜歡這樣的員工。
比利時有一出著名的基督受難舞台劇,演員辛齊格幾年如一日在劇中扮演受難的耶穌,他高超的演技與忘我的境界常常讓觀眾不覺得是在看演出,而像真的看到了台上再生的耶穌。
一天,一對遠道而來的夫婦,在演出結束之後來到後台,他們想見見扮演耶穌的演員辛齊格,並合影留念。
合完影後,丈夫一回頭看見了靠在旁邊的巨大的木頭十字架,這正是辛齊格在舞台上背負的那個道具。
丈夫一時興起,對一旁的妻子說:“你幫我照一張背負十字架的相吧。”
於是,他走過去,想把十字架拿起來放到自己背上,但他費盡了全力,十字架仍紋絲不動。這時他才發現那個十字架根本不是道具,而是一個真正橡木做成的沉重的十字架。
在使盡了全力之後,那位先生不得不氣喘籲籲地放棄。他站起身,一邊抹去額頭的汗水,一邊對辛齊格說:“道具不是假的嗎?你為什麼要每天都扛著這麼重的東西演出呢?”
辛齊格說:“如果感覺不到十字架的重量,我就演不好這個角色。在舞台上扮演耶穌是我的職業,和道具沒有關係。”
職場中永遠沒有道具——你要做好你的工作,就必須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最充分的準備換來最好的結果
事物總要經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日複一日,量變不會停止,而質變卻不常出現。於是,一些人開始被周圍熟悉的表象所迷惑,安於這看似不變的變化,他們認定昨天擁有的,今天還能夠擁有,明天依然可以擁有。
當有一天,質變突然到來,安穩突然消失時,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了。
所以,置身職場,我們一定要比別人擁有更多的準備,不要安於平庸,隻有打破今天的平庸,明天才可能擁有卓越。
很久很久以前,非洲大陸的一個角發生了漂移,漂到海中成為一個孤島。
在漂移過程中,有的部落漂到了海岸,有的部落被海水吞沒。島嶼停止漂移時,上麵隻剩下了瑪族人和相族人。兩個部落世世代代都是冤家,連年發生戰爭,每次都以弱小瑪族的失敗而告終。
雖然在漂移過程中,犧牲了一些相族人,但他們依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當瑪族人因為和相族人同居孤島而愁眉不展時,相族人卻在舉杯慶賀。相族族長舉起酒杯,無比興奮地說:
“上天真是太厚待我們了,給了我們這個島嶼,這裏沒有獅子、獵豹和老虎,連猴子都沒有,這裏就是我們相族的天下。至於小小瑪族嘛,根本就不用放在眼裏!”相族成員聽了族長的講話,發出一陣歡呼聲。是的,在這個島嶼上,他們的確是絕對的王者,他們完全有理由從
此高枕無憂。
與此同時,瑪族人則在討論如何打敗相族人,或者把相族人趕出島嶼,以奪取島嶼的統治權。在大陸時代,打不贏可以跑,相族人還不是最大的威脅,而如今在孤島上,往哪兒跑呢?能否取得統治權已經關係到瑪族的生死存亡了。當瑪族成員七嘴八舌地獻計獻策,描繪著有朝一日奴役相族人,並讓相族人為他們做苦力的美好前景時,有一個叫連天的瑪族成員卻向族長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與相族為敵呢?在大陸生活時,威脅我們的不僅僅是相族人,還有獅子、獵豹和老虎,甚至狼也能把我們列進它們的菜譜。如今,生活在這個孤島上,很多威脅都不存在了,隻要相族人不主動與我們為敵,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攻打他們。這個島嶼是我們和相族人共同的家園,我們不能用戰爭去破壞甚至毀滅它。”
連天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成員的認可,也獲得了族長的支持。
“其實,我們目前麵臨的矛盾,並不是與相族的矛盾,而是我們與自然的矛盾。這個島嶼的生存環境,要比大陸惡劣得多,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腳下這片土地,而不是關注相族人的舉動。”連天一邊說,一邊把他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大家。
他最近在研究地殼運動和大陸漂移時,發現孤島有下沉的趨勢。
“如果島嶼沉入大海,即使打敗了相族,我們也算不上勝利者。”族長看了連天的研究成果後,恍然大悟,當即成立了“監測小組”,讓他們日夜監測島嶼的動向。同時,還成立了“研究小組”,讓他們研究並製造大船,以備離開島嶼所需。那時候,還沒有誰製造過大船。
瑪族的決定傳到了相族,相族族長哈哈大笑:“真是杞人憂天,這麼大一個島嶼,是說沉就沉的嗎?我們可以在這裏生活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永遠生活下去!這是最舒適的地方,我們哪兒也不去!”相族的其他成員也這麼認為。
時間很快過去了兩年,瑪族人時刻沒有放棄對島嶼的監測,也時刻在為離開島嶼做準備。有一天,負責監測島嶼的人跑來報告:島嶼突然加快了下沉速度,原因是非洲大陸離島嶼最近的地方發生了強烈火山爆發和地震。
瑪族上上下下驚作一團,好在負責技術開發的人送來了好消息:遷離島嶼所需的大船全部製造完畢,船的質量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
事不宜遲,族長立即找連天商量。連天不僅通地理,還通天文,是頂級的氣象專家。他對族長說:“三日內有大風暴朝大陸方向刮去,正是遷離孤島的好時機。”族長當即下令:“做好出發前的一切準備,風暴一開始,就實施遷離行動。”
逃命的時候到了,瑪族族長雖然對相族人沒有好感,但出於善意,還是通知了相族人。每一個相族人都不以為然,還嘲笑了一番:“哪裏還有比這更好的地方?人要學會滿足,別像瑪族人那樣好高騖遠!”相族族長不失時機地教育著家族成員。
事實上,相族不僅沒有船,而且連造船的技術也沒有。
第二天黃昏,風暴來了,瑪族族長和部落的所有成員乘上大船下海了。
第三天早晨,瑪族遷移成功,除兩隻船被風浪打翻外,其餘的都安全到達了非洲大陸。而相族人呢?當他們一覺醒來時,發現周圍一片汪洋。沒有船,也不會造船,即使會,也來不及了。他們試圖遊過海峽,但一個也沒有成功,最終,相族人隨著島嶼沉入了大海,做了鯊魚的美食。
這一次,相族徹底失敗了,但不是被瑪族打敗的,而是敗於他們自己的安於平庸。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失敗,很多企業的衰亡,常常不是因為外界給予的打擊,而是因為自己選擇了安於平庸的狀態。
“平庸”不是平坦的陸地,而是一座時時有著下沉危險的小島。生活從來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偏愛任何人,但生活並不全是風景,沒有準備的人,安於生活;有準備的人,享受生活;有更多準備的人,創造生活。那些走出平庸的“孤島”的人往往就是能創造生活的有更多準備的人。
精業創造非凡業績
重慶煤炭集團永榮電廠的羅國洲,是一名有30年工齡的普通而不平凡的員工,從燒鍋爐到司爐長、班長、大班長,至今他仍深情地愛著陪伴他成長並成熟的鍋爐運行崗位。就是在這個崗位上,他當上了鍋爐技師,成為國內遠近聞名的“鍋爐點火大王”和鍋爐“找漏高手”;就是這個崗位,讓他感受到了一名工人技師的榮耀和自豪。
羅國洲有一副聽漏的“神耳”,隻要圍著鍋爐轉上一圈,他就能在爐內的風聲、水聲、燃燒聲和其他聲音中,準確地聽出鍋爐受熱麵是哪個部位管子有泄漏聲;往表盤前一坐,他就能在各種參數的細微變化中,準確判斷出哪個部位有泄漏點。
除了找漏,羅國洲還練就了一手鍋爐點火、鍋爐燃燒調整的絕活。在用火、壓火、配風、啟停等多方麵,他都有獨到見解。鍋爐飛灰回燃不暢,他提出技術改造和加強投運管理建議,實施後使飛灰含碳量平均降低到8%以下,鍋爐熱效率提高了4%,為企業年節約32萬元。針對鍋爐傳統運行除灰方式存在的問題,羅國洲提出“恒料層”運行,經實施,解決了負荷大起大落問題,使標煤耗下降0.4克/千瓦時,年節約200多萬元。
精業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你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創造價值的大小,也決定了你日後的成長態勢。如果你對工作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不願意潛心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那麼你就很難在工作中實現成長,獲得成功。
洛克菲勒最初在石油公司工作時,既沒有學曆,又沒有技術,被分配去檢查石油罐蓋有沒有自動焊接好。這是整個公司最簡單、枯燥的工序。每天洛克菲勒看著焊接劑自動滴下,沿著罐蓋轉一圈,再看著焊接好的罐蓋被傳送帶移走。半個月後,洛克菲勒忍無可忍,他找到主管請求改換其他工種,但被拒絕了。沒有辦法,洛克菲勒隻好重新回到焊接機旁,既然換不到更好的工作,那就把這個不好的工作做好再說。
洛克菲勒開始認真觀察罐蓋的焊接質量,並仔細研究焊接劑的滴速與滴量。他發現,當時每焊接好一個罐蓋,焊接劑要滴落39滴,而經過周密計算,結果實際隻要38滴焊接劑就可以將罐蓋完全焊接好。經過反複測試、實驗,最後洛克菲勒終於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也就是說,用這種焊接機,每隻罐蓋比原先節約了一滴焊接劑。就是這一滴焊接劑,一年下來卻為公司節約出幾百萬美元的開支。
年輕的洛克菲勒憑著他不斷完善的專業技能邁出日後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直到成為世界石油大王。
故事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新時期高素質的員工,就必須做到精業,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精益求精,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本行業的尖兵。
敬業是精業的基礎和關鍵,精業是敬業的歸宿和升華。一個人的基本條件是有限的,隻有真正愛崗敬業,才會主動、自覺地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刻苦鑽研業務;業務能力提高了,本事見長了,在工作中得心應手、成績卓著,才會更加熱愛自己的那份事業。
行業沒有好壞,問題在於個人。要不想在競爭中慘遭淘汰,你必須創造非凡的業績,而隻有精業才能幫你實現這一目標。有一位新人請教一位老編輯:怎樣才能寫出好稿件來。這位編輯回答:敬業,敬業才能精業,精業才能出精品。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就在於成功者無論做什麼,都力求達到最佳境界。不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應該以精業為標準,精業才能創造出非凡業績。
不斷改進,讓工作止於至善
在越來越追求完美的今天,不斷地改進我們的工作已經變得尤為重要。我們隻有不斷地改進我們的工作,才能讓自己不斷地得到提高,也才能讓我們的工作不斷地做到更好,進而接近完美的狀態。
要想成為公司裏最傑出、最優秀的員工,那麼就一定要把工作做到最好,而要把工作做到最好的前提和條件則是我們必須在工作中不斷地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改變自己的工作思路。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就應該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工作的過程中,將我們的工作做到最好,追求盡善盡美。
有個剛剛進公司的年輕人自認為專業能力很強,對待工作很隨意。有一天,他的老板直接交給他一項任務:為一家知名企業做一個廣告策劃方案。
這個年輕人見是老板親自交代的,不敢怠慢,認認真真地做了半個月。半個月後,他拿著這個方案,走進了老板的辦公室,恭恭敬敬地放在老板的桌子上。誰知,老板看都沒看,隻說了一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方案嗎?”年輕人一怔,沒敢回答,老板輕輕地把方案推給年輕人,年輕人什麼也沒說,拿起方案,走回了自己的辦公室。
年輕人苦思冥想了好幾天,修改後交上,老板還是那句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年輕人心中忐忑不安,不敢給予肯定的答複,於是,老板還是讓他拿回去修改。
這樣反複了四五次,最後一次的時候,年輕人信心百倍地說:“是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案。”老板微笑著說:“好,這個方案批準通過。”
有了這次經曆,年輕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隻有持續不斷地改進,工作才能做好。這以後,在工作中他經常自問:“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方案嗎?”然後再不斷進行改善。不久,他就成了公司不可缺少的一員,老板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現在這個年輕人已經成了部門主管,他領導的團隊業績一直很好。
是的,如同人的身體之所以能夠保持健康活潑是因為人體的血液時刻都在流動、更新一樣,作為公司的一名員工,也隻有對自己的工作不斷進行改進,才能在工作中收益無窮而不斷地得到成長,最終取得驕人的成就。
某毛巾廠有心改造產品,想來想去除了質地、顏色、圖案這些老話題之外,實在不知該往哪裏想。有人提議,應該讓呆板的毛巾生動活潑起來,使消費者覺得又實用又有趣,才能壓倒他人,拔高自己,取得主動權。主意是不錯,可辦法在哪裏?
帶著這一目標,他們找到一種特殊染料,生產出變色毛巾。這種毛巾圖案奇特:毛巾幹燥時的圖案是豬八戒背媳婦,落水後的圖案則為豬八戒背孫悟空;幹燥時的圖案為賈寶玉娶薛寶釵,泡水後的圖案變為賈寶玉牽手林黛玉;幹燥時的圖案是小學生刻苦攻讀,水濕後的圖案變成戴上博士帽的大小夥……各式各樣,應有盡有。這種毛巾上市後,果然一枝獨秀,壓倒各路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