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用態度塑造完美的職業雕像(3 / 3)

可是當它回到家裏時,貓兒正躲在醋壇子附近,咪嗚咪嗚地把一隻小雞撕著吃,地板上到處是吃剩的糕餅。

“嘿,嘿!你這個饞嘴的東西,”熊廚子怒喝道,“你這個混蛋,就在這個屋子裏,當著我的麵,你竟敢吃起來了!你良心上過得去嗎?”

貓兒還是忙著吃它的雞。

“你,你還這樣?你這貪吃的貓,過去還拿你的良好行為當做全街的模範呢!你,你竟墮落到這樣叫人痛心的地步!現在每家每戶都要說了:‘你是個騙子,是個賊!不能讓你進廚房,而且也不能讓你進院子,就像不讓貪得無厭的狼闖進羊群一樣!你真該死,你是敗類,你比瘟疫還要糟糕!’”

貓兒一邊聽,一邊不停地吃著雞。

熊廚子仍舊滔滔不絕地說話,仿佛它的責備永遠沒有完似的。可是它的道理還沒有講完,貓兒已經把雞吃完了。

熊廚子一直在那裏“喊口號”,指責饞嘴的貓,卻完全沒有付諸行動,直到貓兒把雞吃完了,它還在做著無謂的呼喊。其實,它隻要用實際行動阻止貓的行為就可以了,但它沒有做。

在我們的工作中,工廠的車間、辦公室的牆壁上,隨處都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口號,但是,有多少口號落實到了實際工作中,而不是當做表現形式進行懸掛呢?

“喊口號”與“抓落實”,作為做好工作的兩個方麵,從辯證的觀點來看,它們應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要想開展好一項工作,完成好一項任務,應當說,“喊口號”與“抓落實”兩者是一個不能少的。一項新的工作開始,張貼一些口號標語,懸掛一些宣傳橫幅,提出一些希望要求,通過一些簡明扼要、富有新意、提綱挈領式的“口號”的宣傳發動、輿論引導,對於人們做好工作並確保工作的順利進展可以起到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解疑釋惑、凝聚力量、鼓舞幹勁的作用。這樣的宣傳口號是必要的、正當的,也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作為做好工作的另一方麵,在喊好口號、做好宣傳工作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實。因為無論是多麼科學的決策、多麼宏偉的藍圖、多麼超前的戰略、多麼美好的設想、多麼健全的製度,如果隻是喊些口號,不落實在行動上,也隻能是“盤中沙”、“水中月”,也隻能是掛在牆上、說在嘴上、寫在紙上,永遠不會實現。喊口號與抓落實,作為一項工作的兩個方麵,不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不可隻做其一,不做其二。

結果,不到一年,企業就扭虧為盈。德國人的絕招是什麼?落實,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

有些人在安排工作時,出於或急於出成績,或急於樹形象,或心情浮躁,或好大喜功等目的,往往隻注重喊一些激動人心的“口號”,做一些引人注目的“宣傳”,發一些空洞無物的“指示”,而對於工作落實的具體方法、關鍵措施、意見建設,往往很少花心思、動腦筋、費精力,在“口號”上雷聲大,在落實上雨點小,必然導致結果上的不盡如人意,最終走向失敗的結局。

創建於1995年的“紅高粱”在鄭州開出第一家中式快餐店獲得成功以後,創始人喬贏便以“挑戰麥當勞”的口號一夜成名,被冠以“中國連鎖快餐領頭羊”的名號。伴隨著知名度的上升,紅高粱開始了高速的連鎖擴張,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兩年中先後在深圳、上海等20多個城市發展了50多家連鎖店。由於企業擴張太快,資金和管理能力卻準備不足,紅高粱陷入資金危機,管理上也趨於失控,各地的連鎖店已經無法統一管理,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最終導致紅高粱在客源流失和資金缺乏的情形下,於1998年倒閉,喬贏也因為被控非法集資而鋃鐺入獄。

除了“紅高粱”的慘敗之外,“榮華雞”的退出也同樣引人注目。“肯德基開到哪兒,我就開到哪兒!”是1994年“榮華雞”在北京開第一家分店時的豪言壯語。它在成立之初的兩年內達到了單店150萬元的單月銷售額紀錄,但由於擴張速度太快,管理上缺乏標準化,很多工作無法落實到位,最終失去了消費者。6年後,北京的最後一家“榮華雞”在安定門歇業。一些專業人士在對“榮華雞”的失敗找尋原因時曾指出,“榮華雞”的失敗源於在管理上缺乏標準化,當“榮華雞”在初期進行大規模擴張時,一方麵在產品標準化上,對原料質量、食品加工方法等沒有嚴格的限定;另一方麵在服務標準化上,對員工的文明規範以及店堂環境設置等沒有具體的標準要求和嚴格的質量監控體係,結果導致每家店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最終失去了消費者。

可見,僅僅停留在喊口號上,是絕對不行的,必須在落實上下工夫,這才是成功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喊口號”與“抓落實”的辯證關係,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一些必要的口號與宣傳是可以的,但不能僅僅隻局限於喊口號、搞形式、做樣子,更重要的是要抓好工作的落實。要拿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與智慧,多思考,多研究,多出台一些切合工作實際的好決策、好辦法、好措施,在落實上下硬工夫、真工夫、苦工夫,真正做到:身到,同群眾打成一片;眼到,既看到成績,又正視不足;心到,千方百計出好點子、好主意;力到,全力以赴地解決問題,把難事辦好,把好事辦實。要始終牢記:那些隻會說空話、喊口號的人,收獲的必然是人們的冷漠和反感。隻有那些抓落實、辦實事的人,才會得到人們的稱讚與認可。

時刻準備打開創新的閘門

我們先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假設你與朋友在飯店聚會,大家興致勃勃地盯著一瓶上好的葡萄酒,但遺憾的是,飯店工作人員竟然找不到開瓶器,而且,你們也沒有帶任何可以把葡萄酒瓶塞子拔出來的工具。這時,你們該怎麼辦?難道就眼睜睜地讓一個瓶塞掃了興?

其實,方法是有的。我們的目的是喝到葡萄酒,隻要瓶塞不再堵在瓶口就可以了。那麼,隻需要用力將塞子向瓶內一推,使其落入酒瓶中,就解決了問題。

不將塞子向外拔,而是向裏推,這是一種創新的方法,也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優秀的員工不會任由問題肆虐,而是時刻準備著創新靈光的閃現,用創新的方法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的普拉斯公司,是一家專營文教用品的小企業,一直生意清淡。

1984年,公司裏一位叫玉村浩美的新職員發現,顧客來店裏購買文具,總是一次要買三四種。而在中小學生的書包內,也總是散亂地放著鋼筆、鉛筆、小刀、橡皮等學習用品。 玉村浩美於是想到,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各種文具組合起來一起出售呢?她把這項創意告訴了公司老板。

於是,普拉斯公司精心設計了一隻盒子,把五六種常用的文具擺進去。

結果這種“組合式文具”大受歡迎,不但中小學生喜歡,連機關和企業的辦公室人員以及工程技術人員也紛紛前來購買。

盡管這套組合文具價格的比原先單件文具的價格總和要高出一倍以上,但依然十分暢銷,一年就賣出了300多萬盒,獲得了意想不到的贏利。

玉村浩美已經養成了在生活中發現機會,在工作中運用機會的職業習慣。這種習慣無疑為她的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同時玉村浩美也成了深受公司喜愛的員工。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創造奇跡的廣告經典之作:

主角:喬·鈴木(由著名美國喜劇演員大衛飾演)

喬·鈴木一本正經地對著鏡頭吹牛:

(鏡頭一)有人將鈴木轎車開上了聖母峰。

(旁白)他說謊。

(鏡頭二)鈴木轎車跑在市區裏,一加侖汽油跑94英裏;跑在高速公路上,可跑112英裏。時速最高為300英裏。

(旁白)他說謊。

(鏡頭三)鈴木轎車被《汽車與駕駛人雜誌》評定為車王之王。

(旁白)他說謊。

(鏡頭四)如果你明天來看車,將免費送你一棟房屋。

(旁白)他說謊。

(鏡頭五)我絕對不說謊。

(旁白)他說謊。

這個廣告幽默、誇張又帶點兒自嘲。推翻一般將產品形象強加於觀眾的廣告手法,反過來站在觀眾的立場將自己的吹噓取笑一番,來獲取觀眾的共鳴。雖然看不到一句真正誇獎自己產品的好話,卻將觀眾的目光緊緊抓住。一旦建立了品牌知名度,顧客自然會找上門來,那時再詳細介紹產品的內容也不遲。

這種標新立異的表達方式,主要目的是在於抓住別人的目光。即使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最起碼喜劇性地表現一下,也可以令人印象深刻。

美國科學家貝爾曾說過:“創新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

這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從自己已經習慣的思維角度來思考問題,從同樣的角度看上去,我們所擁有的資源總是一樣的,就永遠要在資源的限製下發展。但如果你能換一個思路去思考,很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大凡高效能的成功人士,踏上成功之途總是從改變思路開始的。

有一家電視台請來了一位商業奇才做嘉賓主持。很多人想聽聽他成功的秘訣,他卻淡淡一笑,說:“還是我出道題考考你們吧!”

“某處發現了金礦,人們一窩蜂地湧了過去,然而一條河擋住了他們的去路。這時,如果是你,你將怎麼辦?”

有人說繞道走,也有人說遊過去。嘉賓隻笑不說話,過了很久他才說:“為什麼非要去淘金呢?不如買船從事運送淘金者的營生。”

眾人愕然。是啊,那種情形下,即便你將那些淘金者宰得身無分文,他們也心甘情願呀——因為過去就是金礦!

成功往往就隱藏在別人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假如你能發現它、抓住它、利用它,那麼,你就有機會獲得成功。困境在智者的眼中往往意味著一個潛在的機遇,愚者對此卻無動於衷。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往往是我們生活中的陷阱。如果總是大家做什麼你也做什麼,你的事業就無法取得突破。為何不想一下“大家不做什麼”、“大家還沒有做什麼”?這樣,在他人忽略的特殊領域,我們便能挖掘出新的產品和服務項目。要想改善生活品質,首先要學會改變思路,時刻準備打開創新的閘門,這樣才能夠找到成功的路徑。

危機麵前,以變製變

在遠古時代,人類發現其他動物都有同伴為伍,唯獨自己是孤零零的,於是向造物主問道:“為什麼隻有我這麼孤單呢?”

造物主回答:“因為我隻賦予了你們智慧,你們是我所創造的最優物的動物。”

人類感到疑惑,接著問道:“難道就沒有其他優秀的動物像人一樣擁有智慧嗎?”

想了許久,造物主才說:“我想優秀的狼是唯一能與你一同行走、說話和嬉戲的生物吧!”

於是,造物主把狼賜給了人類,並對它們說:“你們彼此成為兄弟,應該相互扶持,前往世界各地。”

由於人類和狼之間的衝突不斷,彼此都不能接受對方作為自己的朋友,於是他們又回到了造物主跟前。造物主迫於無奈,隻好宣布:“從今天開始,你們將各走各的路,我將永遠不再幹涉你們的事情。”

於是,人類和狼便各自啟程。

造物主雖然知道狼是一種很優秀的動物,但連他也沒想到:使狼成為世界上與人類並存並成為最成功、最持久的哺乳類動物之一的主要因素,竟然是狼族應付變化的能力。

狼時刻都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心,非常注意觀察自己周圍的環境變化,注意任何一個在視線範圍內出現的對手和獵物,不放過任何一次可進攻的機會。狼敏銳的嗅覺,使其善於捕捉機會。它從不因富地而留置,因貧地而棄置,在各種惡劣環境和條件下,總是能捕捉到食物,表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狼憑借嗅覺和視覺,並依循足跡等線索尋找獵物,然後盡可能悄悄地接近獵物。狼若發覺對方所處的形勢較有利,便會立刻放棄跟前的獵物,轉而尋找其他目標。當狼相中的獵物逃跑時,狼會隨後緊追,然而若無法立刻追獲,便會很快打消念頭。

應該說,狼比人類更深切地知道,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的道理。懦弱者為此惶恐,善變者為此歡欣——因為就在這變的瞬間,世界已然是它們的了。

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在商業活動中,形勢的變化也相當複雜。要想做到積極應變,除了要順應時代的潮流之外,還應當根據對手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敵變我變”。

“敵變我變”是人們適應形勢發展,不斷調整自己思想與行為的基本策略。所謂“敵”不一定就是敵人,而是泛指對手、環境等,比如對於個人所存在的環境,對於生意人的行情,對於企業、廠家的同行等等。因為大家都在求生存、求發展,都在想新招、出新點子。因此,時移則勢易,勢易則情變,情變則法不同,順理成章。

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可以說是古今兵家敵變我變,克敵製勝最成功的範例。

一擒孟獲,諸葛亮本是乘勝之師,但他卻讓王平打前站,故意裝作不是對手,引孟獲進入伏擊圈,然後大軍裹挾。最後又用大將趙雲與魏延在峽穀中前後堵截,使孟獲插翅難逃,束手就擒。

二擒孟獲采用的則是套用反間計的借刀殺人之計。孟獲被捉一次,變得謹慎,退到瀘水以南,以瀘水為屏障,準備持久堅守。諸葛亮派馬岱出戰,激發對方上次被俘放歸將領的感恩之心,使得孟獲與他們發生衝突。堡壘從內部攻破,孟獲手下的將領毫不客氣地將孟獲綁赴蜀營。

二次被擒,仍被放回。這一回諸葛亮故意讓孟獲了解蜀軍的糧草、軍情。孟獲回去之後氣急敗壞,急於報仇雪恨,又自以為對蜀軍情況成竹在胸,便以送禮謝恩名義前來劫營,可諸葛亮早已摸透孟獲的心思。孟獲又一次自投羅網——三次被擒。

第四次是把好鬥的孟獲引入陷阱。

第五次,諸葛亮采取統戰之計,讓孟獲原來的盟友擒住孟獲。

七擒孟獲,每次用的方法與計謀都不相同,這才是“敵變我變”的高超境界。針對孟獲心理與戰術的變化,諸葛亮對症下藥,使孟獲完全在他的掌握之中。

法國皇帝拿破侖,也是精通“敵變我變”的偉大人物。1813年底,他在萊比錫戰役中失敗,反法聯軍以23萬之眾的優勢兵力向巴黎壓來。當時拿破侖身邊的部隊僅8萬多人,他主動尋找戰機,連連獲勝。但聯軍的來勢太猛,小勝利不足以阻止聯軍對巴黎的合圍之勢。1814年2月1日,拿破侖又一次戰敗,形勢危急。經過兩個夜晚的思索,拿破侖決定向敵人讓步求和,這是2月8日的事。

9日早晨一起床,拿破侖敏銳地發現乘勝進軍的聯軍在部署上犯了錯誤,就是聯軍為了行軍和供應軍需的方便,實行梯次進軍,分三路逼進巴黎。拿破侖果敢地改變主意,準備再戰。

拿破侖利用敵人分兵的弱點,果斷下令,以一部分兵力利用有利地勢,阻遏、抑製敵軍中的兩路,自己則親率主力,猛撲敵軍最強的一路。2月10日上午,全殲一個俄國師。2月11日,擊潰一個軍。2月12日,基本殲滅聯軍兩個軍。3天之內三戰三捷。到2月22日,12天內,連打8仗,殲敵10萬人。

在這裏拿破侖的勝利,關鍵在於他不守一術,以變應變,不失時機地出擊,轉敗為勝。考察拿破侖在歐洲叱吒風雲的曆史,可以知道他還不隻是一位隻知打仗的武夫,同時他在外交上極其精明,在政治上富於睿智。正是他在這些地方多路出擊,又能隨機應變,所以他有可靠的基礎,建立起他的歐洲帝國。

能變通者才能生存,“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準則,不僅適用於戰場,同樣也適用於職場。

職場如戰場,淘汰本無情,如果一個人在中途倒下,則顯示其生存的能力不夠強。遺憾的是,在各個工作場所中,我們可以看到仍然有不少的“恐龍式人物”存在。說到“恐龍式人物”,我們不由地想到一億年前的恐龍,那時地球上到處是體積碩大的恐龍。後來,地球環境發生變化,恐龍在很短的時間內滅絕。迄今,科學家還不能確定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但唯一能確定的事,就是恐龍因為無法適應這種變化,而遭到絕跡的下場。職場中“恐龍式人物”的特征大致如下:頑固保守、立定不前、缺乏彈性。

在工作上,“恐龍族”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適應環境。在他們周圍有許多學習新技術、深造的機會,但是他們往往視而不見,根本無心尋求新的突破。

工作與生活永遠是變化無窮的,我們每天都可能麵臨改變,新的產品和新服務不斷上市,新技術不斷被引進,新的任務被交付……這些改變,也許微小,也許劇烈。但每一次的改變,都需要我們調整心情重新適應。

麵對改變,意味著對某些舊習慣和老狀態的挑戰,如果你緊守著過去的行為與思考模式,並且相信“我就是這個樣子”,那麼,嚐試新事物就會威脅到你的安全感。

“恐龍族”不喜歡改變,他們安於現狀,沒有野心,沒有創新精神,沒有工作熱忱,滿足於目前的狀態,不設法改進自己,不想去做更好的工作。

“恐龍族”不肯承認改變的事實。他們不願為自己製造機會,而情願受所謂運氣、命運的擺布。因為不相信自己能掌握命運,所以會選擇錯誤,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蹣跚前進,就是一輩子坐錯位置。

“恐龍族”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像狼一樣視變化為正常現象。他們沒有適應變化的能力,包括步調、觀念、做事的彈性和效率等,他們更不會探索自身的潛能,遇到變故發生,寧可坐以待斃。

不懂得適應變化,讓“恐龍龍族”在職場中處處受阻,路子也越來越窄,最終導致能力的消退,步入灰暗的人生境地。

本章要義

·每個成員都必須忠誠於企業,這是確保一個團隊凝聚力的根本所在。

·天道酬勤。

·天才等於99%的汗水加上1%的勤奮。

·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業績都不可能成功。

·進取是通往成功所必需的態度。

·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工作,你得到的會更多。

·工作不靠口號,關鍵在於落實。

·時刻準備創新才能打開機遇的閘門。

心得體會

讀了本章內容,你有何感想和體會?不妨把它們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