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你的態度締造你自己(1 / 3)

第四章 你的態度締造你自己

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

尼爾·卡尼曼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特別迷戀美式足球,是一位鐵杆球迷,他從不錯過每年1月份的季後賽。原本一場60分鍾的比賽,少不了犯規、換場、中場休息、傷停補時、教練叫停,這樣要耗費很多時間。花這麼長的時間在電視機前看比賽,尼爾·卡尼曼感到很浪費時間,竟至產生了罪惡感。然而,球賽又不能不看,為了在心理上找到平衡,他決定給自己找點事幹。

他記得自己曾經從後院撿了兩大桶核桃,於是就把這些核桃搬到客廳裏,一邊看電視,一邊敲核桃,這樣或許能讓自己心安理得一些。

尼爾·卡尼曼邊看球邊敲核桃,還在不停地思考:為什麼自己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會有罪惡感?為什麼自己這麼一會兒沒工作就心裏覺得不踏實?尼爾·卡尼曼在不斷地敲核桃的過程中悟出一個道理:社會讚許工作,工作不僅對個人有好處,對其他人也有好處,如果一個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那麼除了他自己的得失之外,別人也享受不到他從事生產帶來的交換價值。

社會是人的產物,沒有人就不成其為社會;人終究是社會性的人,必須工作。在社會中,任何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會為前提發生的。歐洲處在信仰時代時,一個城市要建築一座教堂,石匠、瓦匠、木匠、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全都來了,他們拿出最好的技能獻給上帝。一個教堂是這樣,一個組織、一個社會乃至一個世界也是這樣,個人必須拿出最好的表現奉獻給生命。不這樣,生命便停止,社會便成了一堆死灰。

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卡耐基也曾如此警示過世人:“如果你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就要盡力喜歡眼前的工作。”這句話對於許多把工作視為人生負擔的人們來說無異於“當頭棒喝”。想要成功,首先我們需要扭轉對待工作的心理,重新認識工作的價值。

工作,絕不僅僅是使我們溫飽的職業。如果我們對工作的價值放低到如此標準,那一定會對工作產生倦怠、抵觸的心理。因為此時我們去工作時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產生:“這是我不得不去做的事,否則我將食不果腹。”於是工作成為令人頭痛的負擔。如此認識工作的價值實在是太大的誤區。

工作不應成為負擔,而是我們成就自己的一次機遇。無論何時都請記住是你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需要你。

人需要工作,正如蜜蜂需要采花造蜜一樣。人們讚許工作,崇尚工作,工作不僅對自身有好處,而且對他人也有好處。這個世界是對那些熱忱工作者的獎賞。如果你總是糊弄自己的工作,不認真對待它,那麼你不僅會在工作上失去很多,而且你的生命也會因此而黯淡許多。

有個老乞丐遇到了上帝,他請求上帝滿足他三個願望,上帝答應了他。

乞丐的第一個願望就是要變成一個有錢人,上帝立刻滿足了他。成為有錢人後,乞丐又希望自己能年輕40歲,上帝揮揮手,老乞丐就變成了二十多歲的小夥子。

乞丐興奮極了,接著又向上帝提出第三個願望:一輩子不要工作。上帝又答應了他,但是這次乞丐立刻又變回了原來的他——一個整天在路邊街角又老又髒的乞丐。乞丐很是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我為何又一無所有了?”

上帝說:“工作是我能給你的最大祝福了。想一想,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整天無所事事,那將是多麼可怕!一個人隻有投入工作,才有生命的活力。現在你居然把我給你的最大恩賜都扔掉了,當然就像以前那樣一無所有了。”

我們可能不會像乞丐那樣一貧如洗,那樣渴望成為有錢的閑人,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有著過上不勞而獲安逸生活的欲望,這種想法的本質就是輕視勞動,忽視了職業是生命的重要曆程。

著名的管理谘詢專家蒙迪·斯泰爾在為《洛杉磯時報》所撰寫的專欄中曾經說道:“每個人都被賦予了工作的權利,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工作是人的天職,是人類共同擁有和崇尚的一種精神。當我們把工作當成接近成功的機會時,就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積累更多的經驗,就能從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過程中找到快樂,實現人生的價值。這種工作態度或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把工作當成負擔’成為一種習慣時,其結果可想而知。工作上的日漸平庸雖然表麵看起來隻是損失了一些金錢或時間,但是對你的人生將留下無法挽回的遺憾。”

我們對工作價值的正確界定有助於我們能力的發揮,錯誤的判斷隻會帶給我們色彩灰暗的人生命運:當工作成為負擔時,我們便活在無休止的痛苦中,同時也會容易產生敷衍了事的工作態度。長此以往,隻怕有再卓越的才華也無從發揮。我們需要工作來展現我們的才華,用工作的業績來證明我們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時刻告訴自己:工作是展現自我的一次機遇,不是沉重的包袱,我需要工作。

對今日的工作負責,就是對明日的自己負責

有時,我們不得不承認,工作中存在著許許多多敷衍了事的人,許許多多不負責任的人。這些人的心態往往是這樣的:“多幹少幹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那何不讓自己輕鬆一點?”“反正我在這個公司又做不了一輩子,幹得怎樣都一樣!”“我本來那麼出色,卻把我安排在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崗位!我憑什麼還要努力?”……諸如此類的借口充斥在我們的耳畔。

他們看不到工作帶給他們的變化,也看不到工作的崇高意義。其實,對工作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因為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都會反映到未來的“工作簡曆”上。

在德國留學的一位華人學生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但他怎麼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很奇怪,自己的專業很吃香,成績也很好,為什麼這些大公司要把自己拒之門外呢?他決定再去找些規模較小的公司試試。沒想到的是,他仍然被拒絕。終於在一家公司的辦公室裏,他向對方的人事主管發了脾氣:“你們這是種族歧視,我要告你們!”

人事主管和顏悅色地把他請到了另外一間沒有人的辦公室,從電腦裏調出一串他的資料,指著其中的兩行字對他說:“年輕人,先不要發火,我對你講,我們國家的地鐵是無人售票的,但會進行不定期的檢查,這是你知道的。你看,你有三次坐地鐵逃票的記錄。在我們國家,坐地鐵逃票被抓的概率是萬分之三,你逃過多少次票?我們怎麼敢信任你呢?”這位華人學生做夢也沒想到,僅僅因為坐地鐵逃票一事就影響了自己以後的就業。在事實麵前,他隻好認輸。

與這位華人經驗相仿的人在職場中很多見,許多在過去的公司有不良記錄的人在日後的求職晉升中都會受到重大影響。

人的職業生涯是一脈相承的,過去的記錄可以很平凡,甚至是帶著挫折的傷痕,但不能有汙跡和劣跡。

我們到一個工作崗位上,就要全力以赴,這樣才能與我們的價值相匹配,也才能為自己打造更好的明天。

撒拉是一家大公司的打字員。一天,其他人出去吃午飯了,隻有她一個人在,有位公司董事路過他們辦公室門口時停了下來,因為想起有幾封信函要找。這本不是撒拉的本職工作,可她還是爽快地對董事說:“我並不知道這些信函的情況,不過,達斯先生,我會幫您處理好這件事情的。我會盡我所能,找到這些信函並盡快把它們放到您的辦公桌上。”

當撒拉把那位董事所需要的信函擺在他麵前時,董事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一個月後,撒拉被提拔到一個更重要部門的重要位置,而且工資也提高了30%。原來是前麵那位董事,在公司的一個高層會議上推薦了她。

撒拉並沒有因為董事要求的不是她分內的事而拒絕他。她勇於負責的精神感動了董事,董事才推薦了她,而公司高層最終通過,也是因為撒拉是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值得信賴的人。所以,勇於承擔分外的責任,才是正確的工作態度,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負責。

對照撒拉,檢討一下自己,你是怎樣做的?再看看你周圍的同事,有多少人表現得像撒拉那樣?也許你會發現,多數人隻對自己分內的事負責,對同事表現出來的是“隻管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對上司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故步自封的懶散和執拗。

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曾說過:“……除了工作,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實自我、表達自我的機會,也沒有哪項活動能提供如此強的個人使命感和一種活著的理由。工作的質量往往決定生活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工作就是充實自我、表達自我、成就自我,是要用極度負責的態度來對待的事情。

糊弄工作隻能讓你成為“職場滯銷品”

認真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會是自己。由此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糊弄工作,最大的受害者必定也會是自己。試想,一個想要找到金礦的采礦者,如果他認為在海灘上挖掘更容易,而因此就在那兒尋找金子的話,那他找到的肯定隻是一堆堆沙子,而絕不可能是金子。隻有在堅硬的石頭和泥土中挖掘,才能找到想要的寶藏。同樣,工作懶散,隻能得到公司的解聘通知書,隻有認真工作,才可能得到公司的重用。

可惜的是,有些員工隻知道抱怨公司,卻不反省自己的工作態度,他們根本不知道被公司重用是建立在認真完成工作的基礎上的。他們整天應付工作,並發出這樣的言論:“何必那麼認真呢,說得過去就行了嘛!”“現在的工作隻是個跳板,那麼認真幹什麼?”結果,他們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當然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斐然的業績。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升遷和加薪機會。

陳亮在家鄉的縣城成立了一家室內裝修公司,開始的時候因朋友的介紹幫他攬到了許多活,公司雖然沒有掙到很多錢,但也算緩緩起步了。

漸漸地,陳亮琢磨出了一個多掙錢的方法。他發現市場上的裝修塗料有很多品牌,價格各異,有的高達二百多,有的隻需要幾十元。“何必非要用那麼好的塗料呢?反正客戶也看不出來。”陳亮想。於是,他便開始了“以次充好”的工程。

起初還沒有太大變化,錢掙得多了,陳亮心裏樂開了花,有時還抱怨自己為什麼沒有早一點想出這個好辦法。

但好景不長,兩個月後,陳亮的生意大幅度下滑,朋友也不再為他介紹顧客了。陳亮很是納悶,便向朋友詢問。一位朋友對他說:“陳亮,你小子是不是在裝修上做了手腳?我給你攬的那幾個活都是我的朋友,還有一個是我小姨子。結果人家說錢沒少花,但你給裝修的用料根本就不是當初要用的,剛一個月就從牆上往下掉塗料渣滓。現在,他們都以為我給你介紹活是收了你的好處費。你就那麼糊弄人家,還糊弄我!你說我還敢再幫你介紹嗎?”

陳亮愣了,他沒想到當初的一點小聰明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陳亮決定不再那麼做,要真材實料地施工,但朋友說什麼也不再答應幫忙。以前的客戶因受過騙將這個消息傳給了別人,沒過多久,整個縣城的人幾乎都知道陳亮偷工減料的事情了。他決定重新做起,但沒有人再信任他。不久,陳亮的公司便草草關門了。

糊弄工作隻能讓你成為“職場滯銷品”,這個道理陳亮懂得太晚。他沒想到在糊弄工作、糊弄別人的之後,自己成了最後的受害者。

無論在什麼地方,那些糊弄工作的人往往會成為裁員的“熱門人選”。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擁有優秀的員工,企業的發展才能蒸蒸日上。如果公司內有太多的“糊弄員工”而不及時剔除的話,就會像一個爛蘋果會迅速使箱子裏的其他蘋果也腐爛一樣,他們也會使企業被腐蝕掉。

讓我們看一下通用電氣的前首席執行官傑克·韋爾奇是怎樣對待那些糊弄工作的員工的。

每年,我們都要求GE公司的每一家分公司為他們所有的高層管理人員分類排序,其基本構想就是強迫我們每個公司的領導對他們領導的團隊進行區分。

他們必須區分出:在他們的組織中,哪些人是屬於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屬於中間大頭的70%,哪些人是屬於最差的10%。

如果他們的管理團隊有20個人,那麼我們就想知道,20%最好的4個和10%最差的2個都是誰,包括姓名、職位和薪金待遇。表現最差的員工通常都必須走人。

對韋爾奇的做法,戴爾公司董事長兼CEO邁克爾·戴爾也深有同感。當問到邁克爾解雇一名“最差”員工通常采用什麼方法時,邁克爾回答說:“動作要快,越快越好。如果有人持續表現欠佳,你可能以為等待會對他有利,那你就全錯了。實際上,你會把事情搞得更糟。”

由此可見,在職場中,決不能糊弄自己的工作。職場中提升最快的往往是那些工作認真、踏實肯幹的人。而那些表現欠佳,糊弄工作的“最差”員工,也往往是公司最先考慮的辭退對象。我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據此我們也可以作出這麼一個推斷:今天你糊弄工作,明天工作就會“糊弄”你。如果今天你糊弄了自己的工作,那麼明天你就有可能成為職場的“滯銷品”。

錢以外的目標讓你更卓越

工作固然是為了生計,但是比生計更可貴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做正直而純正的事情。

一些年輕人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認為自己應該得到重用,應該得到相當豐厚的報酬。他們在工資上喜歡相互攀比,似乎工資成了他們衡量一切的標準。事實上,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缺乏工作經驗,是無法委以重任的,薪水自然也不可能很高,於是他們就有了許多怨言。

也許是目睹或者耳聞父輩或其他人被老板無情解雇的事實,現在的年輕人往往認為社會冷酷而又嚴峻,因而也就非常現實。在他們看來,我為公司幹活,公司付我一份報酬,等價交換,僅此而已。他們看不到工資以外的東西,曾經在校園中編織的美麗的夢想也逐漸破滅了。沒有了信心,沒有了熱情,工作時總是采取一種應付的態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以“報複”他們的雇主。他們隻想對得起自己掙的工資,從未想過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前途,是否對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