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說:“你如果慢慢地走,也許還來得及。”
農夫以為僧人故意和自己開玩笑,不滿地嘀咕了兩聲,又匆忙上路了。他心中焦急,索性小跑起來,但還沒跑出兩步,腳下一滑,滿筐橘子滾了一地。
僧人趕過來,一邊幫他撿橘子一邊說:“你看,不如腳步放穩一些吧?”
農夫急於求成,一味求快,結果卻恰恰相反。工作亦是日此,積極與速度並非同義詞,速度與效率也往往不成正比,與其在手忙腳亂中浪費時間,不如張弛有度,井然有序地設計好每一步要踏出的距離。一味求快,往往會造成惡果。
有一個小和尚,在樹林中坐禪時看到草叢中有一隻蛹,蛹已經出現了一條裂痕,似乎就能看見正在其中掙紮的蝴蝶了。
小和尚靜靜地觀察了很久,隻見蝴蝶在蛹中辛苦地拚命掙紮,卻怎麼也沒有辦法從裏麵掙脫出來,幾個小時過去,小和尚依然坐在那裏靜靜看著。
這時候,護林人家的孩子跑了過來,看到地上掙紮的蛹,不由分說地撿起來將蛹上的裂痕撕得更大了,小和尚甚至來不及阻止。
小孩子數落著和尚:“師父,你是出家人,怎麼連點慈悲心也沒有呢?”
小和尚無奈地歎了口氣,說道:“你為何這般性急呢?蝴蝶還沒有著急,你為什麼就這麼魯莽地改變了它的生命呢?”
果然,當蝴蝶出來之後,因為翅膀不夠有力,變得很臃腫,飛不起來,隻能在地上爬。
小孩子本想幫蝴蝶的忙,但結果反而害了蝴蝶,正是“欲速則不達”。 由此不難看出,急於求成隻會導致最終的失敗,所以我們不論是在工作還是在處事中,都不妨放遠眼光,注重積累,厚積薄發,自然會水到渠成,達到自己的目標。
對於“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人來說,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欲速則不達”。放眼
整個社會,大多數人都知道這個道理,而最終背道而行的仍是大多數人。
“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壘成泰華岑。”這一出自宋代陸九淵《鵝湖教授兄韻》的詩句勸喻人們:涓涓細流彙聚起來,就能形成蒼茫大海;拳頭大的石頭壘砌起來,就能形成泰山和華山那樣的巍巍高山。隻要我們一步步勤勉努力地往前趕,就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現代職場人,並非高速運轉的現代機器,莫不如以一種騎士精神盡展瀟灑,縱橫馳騁於紛亂的生活,卻保持一種美麗的心情,采一柱大漠的孤煙映照黃昏的落日,捉一輪渾圓的清月放飛自由的心靈!
心中有鍾,才能撞出天籟
智慧禪鑰
現代人生活很忙碌,理應倍感充實,但事實證明,職場中的人往往感覺不到生活的重心在哪裏,內心常常覺得空虛無聊,忙碌的工作、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便都成為了暫時的麻醉劑,麻醉時間一過,空虛感便又會襲來。
聖嚴法師說:“當人不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就會感到空虛了。”洞悉了因果的法師自然能從忙碌中感受到充實。
所以,我們應該幹一行愛一行,做一樣像一樣,認真對待,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禪林雅苑
從前一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裏有一個老和尚和一群小和尚。
其中的一個小和尚在寺院中擔任著撞鍾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早上和黃昏各要撞一次鍾,小和尚將撞鍾的時間牢牢地記在了心中,無論陰天下雨,還是狂風冷雪,他都堅持著自己的工作,鍾聲從未間斷。但年複一年,小和尚終於開始厭倦了,他覺得每天撞兩次鍾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工作,周而複始千篇一律實在太過無聊,心也就漸漸地麻木起來,每次撞鍾時,或者天馬行空地任思想遊離在外,或者什麼也不想,就如機器一般。
一天,小和尚撞鍾時,寺院的住持從旁邊經過,他看到小和尚漫不經心的表情,便將他叫到了身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看來,你已經不能勝任撞鍾這個工作了,你還是去後院砍柴挑水吧!”
小和尚既不解又委屈:“師父,撞鍾還需要什麼特別的能力嗎?難道我撞得鍾聲不夠響亮?還是曾經耽誤過時間?”
住持說:“你很準時,撞得鍾聲也很響亮。但是你的鍾聲中有什麼特殊之處嗎?”
“需要什麼特殊的東西呢?”
“你沒有理解撞鍾的意義。鍾聲不僅僅是寺裏作息的信號,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鍾聲不僅要宏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心中無鍾,既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鍾之職!捫心自問,你的心中有鍾嗎?”
小和尚低下了頭,臉上露出了慚愧之色。
“暮鼓晨鍾”是寺院裏的規矩,但是規矩的存在並非隻是一種古板的刻意為之,其中總是蘊含著更多的深意。小和尚就隻是將工作當成了工作,而沒有用心去體會更深層次的含義,以至於將撞鍾當成了一件機械重複,不帶任何感情的工作。所以,他這個“撞鍾的和尚”不夠合格。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分與職責,禪修如此,工作更是如此。在生活與工作中投入自己的熱情,認真對待,才不會在修行之後如竹籃打水,一無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