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胸有成竹,輕鬆漫遊職場(1 / 3)

第十章 胸有成竹,輕鬆漫遊職場

在工作中修行煉心

智慧禪鑰

職場中,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被工作“綁架”了,無法抽空好好修行;還有一些人認為一旦全心投入修行,就無法專注於“世俗”的工作了,在他們看來,工作與修行似乎是必然衝突的,完全找不到一個點將其融合起來。

而聖嚴法師卻偏偏說“工作好修行”,因為上述兩種態度都是失衡的,而修行煉心的最好方式,就是與他人共事,而工作上所必須具備的奉獻精神與專注於當下的心,更是修行的精髓。

禪林雅苑

禪無處不在,人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是修行。在職場奔波忙碌的眾生,心中有佛根,呼吸都是修行。

在職場中的世人,難免要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所謂恪守本分,即像聖嚴法師所說的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聖嚴法師說:“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麵臨的一切,過一分鍾,即消一份災。”工作正是這樣的本分事,打理好自己的工作,處理好工作與私人生活的關係,便能在工作中實現個人修行的提升。

而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在工作中無法修行,就是因為心存妄想。心存妄想,即為不本分,所得弊多利少。當一個人開始厭倦了每天重複的生活,心中的不安分因子就會蠢蠢欲動,生活與工作的激情開始消退,新的欲望也就開始萌生。這個時候,人就開始漫不經心地經營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中都有禪機,起臥坐行也都是修行,態度不認真的人又怎麼能在生活這場大課堂中領悟到佛法?

一位行腳僧到達一座小鎮時,恰巧趕上雨天,所以他便敲開了一戶人家的房門,請求房主能夠讓他進屋避雨。

開門的是一位六旬老翁,聽到僧人的請求之後,老人尷尬地笑了笑,將他讓進了屋裏。

僧人進門之後,不由得大吃一驚,屋外大雨瓢潑,屋內細雨綿綿。僧人忍不住問道:“這座房子看上去像是新蓋不久,為何會漏雨呢?”

老翁說道:“既然師父問起來了,我也就不再隱瞞,也請師父能夠指點一二。”

僧人沉默地點了點頭,聽老人道出了原委。

原來老人本是一名木匠,奮鬥了一生,修了無數座房子。去年他深感自己年事已高,想及早離開這一行,和妻子兒女盡享天倫之樂,於是向老板請辭,但是老板實在舍不得這麼優秀的一位木匠,於是就要求他在離開之前竭盡自己所能,蓋一座自己最滿意的房子。礙於情麵,老木匠答應了老板的要求,但是在設計房子的時候卻並沒有真正用心,甚至在蓋房過程中也偷工減料。

當房子真正完成的那一天,他將鑰匙交到老板手裏準備離開,但是老板握著他的手,把鑰匙放進了他的掌心,誠懇地對他說:“你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木匠!這座房子本意就是要用來獎勵你的,所以,請您一定要收下。”

於是,老木匠一生中修了無數座好房子,但是最後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卻留給了自己。

聽完老人的故事,僧人久久未語。

雨停之後,僧人起身告別,他對老人說:“對不起,我並不能指點你什麼,我還要回寺院去誦經。”

想必這位木匠已經為自己的過錯而深深後悔了,恪守自己的本分,做自己該做的事情貌似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會有無數的誘惑或者出其不意衝擊著我們一直秉持的信仰。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當一個人處於某種工作位置時,就應該把該做的、必須做的,不僅要做,還要做好,這便是一種最好的修行。恪守本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有感情的抑揚起伏,也有理智的冷靜思索,它是低沉的、舒緩的,又是適度的、堅定的。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深意的人,自然也就無法將它納入到自己生活旋律的每個音符之中。

工作要趕不要急

智慧禪鑰

工作是忙不完的,所以聖嚴法師主張工作要“趕”,但不要“急”,應該忙中有序地趕工作,而不要緊張兮兮地搶時間。

任何事積累到一定程度都會形成壓力,心中背負著太多負擔的人往往容易亂了分寸,無法靜下心來理清思路,所以容易焦躁、抱怨,甚至憤怒。與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驅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坦然麵對,做得到的去做,做不到的不強求。

禪林雅苑

積極的職場人,總是能夠將手頭的工作理順出大小內外,輕重緩急,從而按部就班,有次序地一件一件解決,這樣做,既可以保證工作速度,又能保持從容不迫的心情,所以聖嚴法師主張人應當忙中有序地趕工作,而不要緊張兮兮地搶時間。

有一個農夫挑著一擔橘子進城去賣。天色已晚,城門馬上就要關閉了,而他還有二裏地的路程。這時迎麵走來一個僧人,他焦急地趕上前去問道:“小和尚,請問前麵城門關了嗎?”

“還沒有。”僧人看了看他擔中滿滿的橘子,問道,“你趕路進城賣橘子嗎?”

“是啊,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