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以來,我們的住房麵積和住房追求不斷擴大。從兩室一廳的小套間發展到半個籃球場那麼大的客廳,配有豪華浴缸的衛生間、寬敞、奢華的陽台。擁有這種住宅幾乎成為每個人的夢想。人人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就開始為之奮鬥,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每月把工資的一半甚至更多交給銀行,償還購房貸款。然而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大的空間嗎?
其實,隻要在市裏有一套小公寓就足夠了。麵對不斷膨脹的物欲,你完全沒有必要活得那麼辛苦。生活其實很簡單。
擅長設計小房子的建築設計師羅斯認為:“許多大房子隻不過突出了人的虛榮心罷了,而這隻是生活的表層而已。”其實,小房子並不一定意味著價格更便宜,這全看你用什麼樣的建築材料以及你要求房子體現何種風格了。你可以把好材料用於房屋的總體結構,有些家庭傾向於不用昂貴細木家具,而創造性地使用一些開放式的架子放東西,而把所有的鍋和盆都懸掛在架子上麵,然後選一塊你喜歡的布簾子蓋住架子。簡單而且有情調,何樂而不為?
一些人認為擁有更多的物品和雇用更多的人來服務自己,會讓生活更加舒適,而且這已形成一種社會時尚。在你開始實踐簡單生活以後發現事實剛好相反。一旦你開始實行簡化生活,你一定會覺得不需要清潔工而自己整理房子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你不必再為保姆做的晚餐總不對胃口而大傷腦筋;也不會為了找個稱職的司機而東奔西跑;當你的應酬減少了以後,你的衣櫃也可以縮減到最小的狀態;當你的對外聯係減少的時候,你也不需要額外的答錄轉話服務了;當你的草坪麵積減少了以後,你也不再需要專門雇傭的園丁了;你的人際關係單純化之後,你也不需要去看心理醫生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作出決定:你是選擇讓物品和應酬的增加成為一種負擔,還是停止增加這些東西來使生活簡單、單純,這都看你自己的選擇。其實,太多的物品和服務反而會造成我們的負擔。舍棄那些不必要的雜物,你會全身輕鬆,過得單純而自在。
簡單生活,可以讓節儉不再是負擔,讓欲望不再時時膨脹。當你搭上簡單生活的便車時,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更自在。
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賣的人精,買的人也不是傻瓜,貴東西必然有它貴的道理(如果是賣家的欺詐行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那就另當別論了)。
但對這貴東西的“好”則要具體分析,傳統觀念認為所謂好,多表現在材料、製造、設計、工藝等方麵。在現代社會,“好”的方麵要廣泛得多——兩件材料、製作、工藝等完全相同的西服,名牌的比非名牌的就可能貴上好幾倍,那些多出來的錢不是花在西服上,而是花在牌子上了。對一些消費者來說,名牌也是一種“好”,兩件質量、款式一樣的商品,豪華店、精品店賣的就比在普通商場裏貴得多。因為前者地處繁華區(店堂房租高)、裝修考究、服務周到,這些錢都要讓消費者掏腰包,所以它貴得不是沒有道理。而消費者買了它的東西,可以用“在某某店買的”為炫耀資本,從這個方麵采說也是一種“好”。當然,這“好”完全是因人而異的,有人說那是好,而有人可能會說那是上當。
多元化是現代社會消費的一個重要特征,所謂好與壞的標準常常不能用一根固定的尺子來衡量。可見,東西越貴越好是沒錯的,隻看這“好”是否能為你所接受。
買東西還要分清購買時機。
什麼是最佳購買階段?花的錢最省,而買的東西又不落後,那就是最佳購買階段。
我們知道,商品特別是耐用消費品的出現總要經曆開發、研製、小批量生產、大量投產、萎縮等階段,然後是又一輪的開發、研製……在最初的開發、研製階段,產品的性能還不穩定,但十分新潮;產品的成本高、售價貴,市場銷量逐步上升但升幅不大,這個階段的商品不宜購買。應等到進入批量生產階段,此時商品的性能、質量逐漸趨於穩定,生產批量大了,價格有所下降。假如不是特別急需使用,最好再等一等,因為其價格還未降到底穀。下一步是“維持量階段”,市場已接近飽和,形成買方市場,價格大幅下降,這時才是最佳購買階段。這個階段不但價格合算,而且產品質量進一步完善,廠家競爭也趨於白熱化,消費者正可坐收“漁翁之利”。這說起來好懂,但真的做到“恰到好處”也難。
關鍵在於對“維持量階段”的判斷,因為一方麵不能買早了,以免吃虧;另一方麵也不能太晚,以免影響使用。
買東西不是越貴越好。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事實上在正常情況下,商品絕不會既是最好的又是最便宜的,這是我們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而要想真正做到令自己滿意,首先要對於所謂的“好”有一個切實的標準。比如裝修居室,商店裏的木地板價格便宜的每平方米三十元,但貴的也有一百至兩百元的;論質地更是令人眼花繚亂。這時就不要管價格,而是先就自己房屋裝修的檔次、規格、顏色等,選擇較為滿意的木地板。注意:這裏的“滿意”與裝修的好壞程度及個人的審美標準有關,而不是單指東西好壞。其次,在滿意的基礎上再選取價廉的。如果在這些木地板中,覺得中等檔次的與自己的裝修水平相適應就叫“滿意”,那麼可以在這一類裏進行選擇。當然,你會發現同樣符合條件的木地板,每平方米四十五元的比六十元的合算。
事物不可能兩全其美,購買東西也是如此,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節稅
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節稅,能為你省下不少錢財,投資的人在這方麵要精打細算了。
節稅需要掌握的幾大原則:
1.能拿就拿
所謂“能拿就拿”,是指政府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為促進經濟發展,激勵投資,鼓勵出口,或者為了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獎勵科技進步等原因,製定的稅收補貼政策,隻要達到補貼標準,就可以享受稅收補貼或抵減(包括退稅)。例如,在我國,對農副產品的出口一直采取高貼稅政策。
2.能不給就不給
政府有時會用免稅的方式來獎勵投資。如考慮到我國股市的實際情況和股票轉讓收益的特殊性,國家曾決定對股票轉讓所得暫不征個人所得稅。在目前的稅製下,運用這種節稅原則的機會很多。
3.能晚給就晚給
雖然緩繳並不是少繳,但因為緩繳,手上卻可以多出一筆稅款,供你運用,這筆款子在資金周轉等方麵作用巨大,幾乎相當於一筆白來的貸款,而且不需要付利息。
4.該給就給,避免受罰
如果一切節稅手法都用盡了,就該如期繳納稅款,以免被罰滯納金、罰金。這是因為如果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扣繳義務人是稅法規定的,在其經營活動中負有代扣,稅款並向國庫交納義務的單位。)未按照法律規定的期限繳納稅款,稅務機關將依法責令限期繳納,並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2%的滯納金。而對於違法的偷稅,其罰金更加嚴厲。這樣如果受罰,等於是增加了支出,不僅沒能節稅,反而違背了理財的原則。
善於經營的猶太商人認為:避稅不應是從商者的根本目的,即使是一個天才避稅者,也不能夠通過避稅邁入富人的行列。
即使有合法避稅的初衷,但過分玩弄避稅技巧,濫用避稅方法,還是極易遭遇惡意避稅的風險的。
合法避稅又絕不漏稅,才是生活和發展的根基。
該上繳的稅一定要繳,但是該享受的權利也一定要爭取到。作為一名投資者來講,能節省的錢就一定要節省下來,這種意識,其實是投資者必備的素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