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投資理財賺在細節(1 / 3)

第六篇 投資理財賺在細節

第一章細節是釣大魚的竿

把錢存入銀行也有風險

10多年前,一對老夫婦退休,當時他們有近5萬元的儲蓄,心裏覺得很踏實,可以養老了。1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在銀行的5萬元雖然有一定的利息收入,退休工資調整了幾次,可現在他們很不踏實:以現在的物價水平來看,幾萬塊錢還能提供什麼樣的保證呢?

如果他們不是把這筆錢存在銀行,而是進行投資,比如在10多年前投資房地產,那麼現在他們擁有的資產就非常可觀了。

當然,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相同。但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意識:把錢存入銀行也是有風險的;有可能的話,可以多些考慮和選擇。

如果你是工薪階層,存入銀行的錢多半是從工資裏省下來的。簡單和節省的生活自然是正確的,然而你還應該認識到,要達到經濟自由的狀態,我們就不能掙固定數字的錢,就必須不僅僅是從老板手中接過自己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小部分,而是要賺取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要想富,唯一的道路就是自己當老板!別誤會,我們說的是把錢拿去投資。自己為自己幹,不受別人的“剝削”,甚至還可以“剝削”別人,承擔風險,也享受利潤——所有投資者都可視為“老板”。

在你的投資組合中,你可以把資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仍放在定存、活存以及國債中,這部分每年會有固定的利息收入,除了國債之外,本金並無虧損的風險,且兌現的速度快,可供不時之需。第二部分,如果你還有餘錢,你不妨把資金放在股票、黃金、共同基金,甚至高風險、高報酬的外幣及期貨投資上。

但不管做什麼投資,你都必須有血本無歸的心理準備,而且就算血本無歸,也必須保證不會影響你的基本日常生活開支,否則就犯了投資過度、風險過高的兵家大忌。

如果你有房子、車子,也結了婚,有了孩子,那麼,保險是你理財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正所謂“不怕一萬,隻怕萬一”,一旦你半生辛苦所買下的房子在一場大火中付之一炬,一切從頭來的打擊是會令人難以招架的。因此,火險、車險、壽險等保險規劃,都是這一階段必修的課程。

把錢存入銀行是一種因循守舊的做法,除了讓銀行有本錢賺取利潤外沒有更多的好處,而且,需要記住的是,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安全。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投資

投資致富並沒有百分百的保障,若拿保命錢去投資,無異於拿麥種當小麥去賣。

剛踏入社會時,一切從零開始。為了進一步深造,累積財富潛力,需要一筆可觀的資金,而這筆錢通常都是靠著我們省吃儉用、開源節流而來的。因此,在此階段的理財戰略是:一方麵盡量提高每個月的固定收入,另一方麵降低生活費用,以求在最短時間內,累積一筆可觀的資金。

這個階段唯一的理財方式就是儲蓄,不管是在銀行存定期存款還是活期存款,目的就是要儲蓄,唯一的禁忌就是從事高風險性的金融投資活動。

有些剛踏入社會的人太過心急,一畢業就從事期貨、股票等高風險的投資活動,甚至不惜向父母、親友借貸大筆資金,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把錢賠得血本無歸,實在是莽撞的做法。

洛克菲勒剛開始步入商界時,經營維艱,他一心要發財,卻苦於無方。有一天,他從報紙看到一則出售發財秘訣的廣告,高興至極,第二天急急忙忙到書店去買。

他迫不及待地把買來的書打開一看,隻見書內僅印有“勤儉”二字,這使他大為失望和生氣。洛克菲勒左思右想,越想越苦悶。洛克菲勒不想讓買書的錢白花,他反複考慮該“秘書”的“秘”在哪裏。起初,他認為書店和作者在搞欺騙,一本書隻有這麼簡單的兩個字,他簡直忍不住要指控他們在欺騙讀者。但是到了後來,他越想越覺得此書言之有理。確實,要致富發財,除了勤儉以外,別無其他方法。此後,他將每天應用的錢節省、儲蓄,同時加倍努力工作,千方百計增加一些收入。這樣堅持了5年,積存下800美元,然後他將這筆錢用於經營煤油,終於成為美國屈指可數的大富豪。

以錢生錢是致富妙法,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當生存都成問題時,把維持生活的錢拿去投資,這種殺雞取卵的做法會讓你血本無歸。

寧可少賺,不能虧本

在不熟悉的領域投資,近似於“盲人瞎馬臨深池”,容易失足;在熟悉的領域中,輕重緩急掌握在手,賺錢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沃倫·巴菲特以100美元開始其事業,憑借有效而簡單得讓世人無法相信的投資理論終成一代巨富。

猶太商人有一句俗語:“永遠做你所熟悉的,遠離你所不熟悉的。”

巴菲特在投資方向上善於堅守,正如他所說的:“我絕不會丟掉我所熟悉的投資策略,盡管這方法現在很難在股市上賺到大錢;但我不會去采用自己不了解的投資方法,這些方法未經理論驗證過,反而有可能產生巨大虧損的風險。”他批評那些對手:“投資人總想要買進太多的股票,卻不願意耐心等待一家真正值得投資的好公司。每天搶進搶出不是聰明方法……近乎怠惰地按兵不動,正是我們一貫的投資風格。”

巴菲特是股市中僅有的幾個不搞投資的人,他很重視自己的理念,並把這些理念總結出來,公之於眾:

1.他隻盯住具有簡單和穩定性特點的企業,來增加他正確預測未來現金流量的機會。

2.他堅持自己購買一家公司的購進價格和他計算出的企業價值之間一定要有安全邊際。這個安全邊際的緩衡效果將會保證投資者不受到公司未來現金流量變動的影響。

總之,最重要的是保存實力,其次才是贏利。巴菲特非常清醒地認識到,靠一兩次內幕消息獲得巨額收益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永遠如此。特別是對於不斷龐大的大資金來說,可供回旋的餘地越來越小,唯一解決的辦法,用巴菲特的話來說,就是作為一個所有者去投資,自己便是內幕消息的發源地。

盡量規避風險,然後才投資。“寧可少賺,不能虧本”,這是穩妥且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投資方式。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投資,就像把自己扔進了陌生的大森林,迷路是唯一的結果。

分散投資時,要把握好“量”的多少

“不要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裏”,鑒於投資的風險性,萬不可把所有的錢押在一個“寶”上,分散式投資可使你的利潤“東方不亮西方亮”。

作為微軟的領頭羊,比爾·蓋茨雖以軟件作為主業,但他同時也在進行分散風險的投資。比爾·蓋茨購買股票、債券,並經營房地產,做一些他認可的公司的股東。而且,他還在政府債券上投入了不少資金。

在他除股票以外的個人資產中,美國政府和各大公司的債券所占比例高達70%,而把其餘部分的50%直接貸給了私人公司、10%投到了其他股票上、5%則投在了商品和房地產上。實際上,按照分散風險的原則來看,蓋茨把他的絕大部分資產都押在微軟一家上,似乎也犯下了比例失調的忌諱。這好比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一旦籃子出現意外,所有的雞蛋都很難幸免。事實上,自微軟股票上市以來,他每季度平均賣掉的微軟股票達500萬美元,在一年時間裏累計賣掉了25600萬股的股票,總值達到50多億美元。此外,他還捐出7600萬股微軟的股票。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呢?

投資名家索羅斯在投資方麵堅持一個簡單的原理:不把所有的資金投資在某一種股票上。他的基金從事市場裏的各種交易,包括貨幣、商品、債券和股票等。對此,索羅斯解釋道:“多向投資的做法或許分散了基金的力量,但是,隻要考慮到金融市場是一個高風險的地方,變化難測,每個人的投資隨時有虧損的可能,你就會明白,分散投資是最保險的投資方法,即使有了差錯,也不會使你一下子變成窮光蛋。”

1985年底,索羅斯在英鎊上有8700萬美元的空頭,在石油方麵有2億美元空頭,在股票和期貨中投資了10億美元,債券方麵投資了15億美元。在各個不同的市場,他總計投入了40億美元的資金。

索羅斯不僅投資很多不同的資產類別,包括外彙、商品、工業投資等,而且,在同一種資本類別裏,也運用分散投資思維,盡量做到不能隻用自己的錢投資。比如買股票,他一般隻付50%的現金,另外50%的資金用借來的支付,有時也用債券作抵押,以便借到更多的錢。這樣,他隻需用1000美元,就至少可買進價值5000美元的長期債券。假如這種債券或股票下跌,直接損失就會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