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離異家庭子女,個性的形成和發展也會受到影響。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和終身教師,而離異家庭帶給孩子的卻是殘缺不全的個性影響與教育,這樣必將造成孩子後天性格形成中的缺陷。
陽光氧吧
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和教育,建議各位爸爸媽媽們謹慎處理婚姻矛盾,對待離婚應采取克製、理智、心平氣和的態度,不要輕率離婚,如果不得已非要離婚的話,也應了解孩子可能受到的心理衝擊,采取預防措施,使孩子在思想情緒上逐漸接受父母離異的現實,讓他們平安地渡過這一特殊時期。
但不能因此而反對一切離婚。因為離婚本身是一種十分複雜的社會現象,如果硬要那些感情確已破裂的夫妻勉強湊合在一起,那麼孩子就會整天生活在父母的戰爭中,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心理健康,同樣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父母在離婚之前,應該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那離婚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作出解釋呢?專家建議:離婚父母要學會在交流中安撫孩子。方法如下:
1.向孩子解釋離婚完全是理性的考慮,並說明原因。
2.強調離婚不是孩子的過錯。
3.坦誠回答孩子的問題,如果孩子不提問題,並不代表他們已經釋然。
4.與孩子協定他與雙親相處的時間,以及受哪一方監護。
5.向孩子保證父母依然深愛他,仍會與他保持良好的關係。
6.父母均應安排與孩子個別相處的時間。
7.絕不利用孩子做刺探或傳遞消息的使者,更不可用孩子作為要挾對方的工具。
8.不要強迫孩子表態“站在哪一邊”。
讓溫室花朵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灰鏡頭
趙勇,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獨生子女,父母對他非常寵愛,給他創造了一個非常舒適的空間,讓他專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他順利考入了大學。但是,自主式的大學生活讓他陷入了困境。因為家中沒有兄弟姐妹,而父母一心讓他學習,並沒有特別培養他的獨立自主能力。所以平時班上組織活動,他總是不敢站到講台上講話,一旦站上去,就雙腳發抖,麵紅耳赤,說話也結結巴巴。班上的男生都利用課餘時間跑業務、搞家教,參加社會實踐,而他始終不敢跨出校門一步,一怕上當受騙,二怕自己沒有這方麵的能力。他感到很苦惱,認為作為大學生,應該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他害怕如此下去,將來會適應不了社會,所以,一直非常苦悶。
心理解惑
趙勇的問題就是我國現在比較普遍的獨生子女問題。在我國,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因此,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培育一代人素質的大問題。
而獨生子女的教育首先就要從家庭教育抓起,現在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問題,他們一般具有如下行為特點:
1.對獨生子女寄予厚望,不惜財力物力進行智力投資,很重視兒童的學習成績。這種望子成龍的高期望,一方麵可能成為兒童學習上的動力,另一方麵,也可能造成兒童巨大的壓力,使兒童感到力不從心,精神上受到損傷。
2.父母對兒童過度寵愛。在生活上對獨生子女過分地照顧和滿足,有可能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易產生任性、發脾氣、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等不良心理特征。
3.父母對兒童保護過度,使兒童產生依賴性,缺乏獨立性。
陽光氧吧
教育獨生子女主要應該發揮父母和學校兩方麵的作用:
1.父母應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
(1)讓孩子獨立麵對困難。對獨生子女不要保護過度,要放手讓他們自己學會解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適當給他們安排一些家務勞動,創設有一定難度的情境,讓兒童在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意誌品質,發展各種認知能力。
(2)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以免帶來心理壓力。父母應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水平,對他們提出的要求是他們經過努力能達到的,這樣才能起到一種動力作用,鼓勵他們獲得成功的信心。
(3)鼓勵他們與同伴建立友誼。獨生子女與同伴的交往可以彌補因缺少兄弟姐妹交往而帶來的缺憾。因此,鼓勵兒童獨立地解決各種交往問題,有助於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展。
2.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培養獨生子女的智力水平以及其他方麵的素質
(1)組織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參加。讓他們學會與集體成員合作、共處,形成集體榮譽感、責任感和義務感,使獨生子女脫離自我中心傾向,增加其合群性。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使獨生子女擺脫孤獨與寂寞的情緒。
(2)正確使用教育評價的功能和獎勵的作用。善於利用表揚與懲罰對兒童的行為作出評價,在是非麵前獎懲分明,有助於兒童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良好的品行。善待殘疾人,讓世界充滿愛
灰鏡頭
陳靜,今年22歲了,在她剛剛步入這個世界8個月的時候,殘酷的命運就把她推向了那令人無比痛苦的殘疾世界——小兒麻痹症,使陳靜這一生隻能與單拐為伴!她多想能站起來呀!22年來,她就是在這樣充滿著惋惜、憐憫的感歎聲中長大的;當電影明星、舞蹈演員、歌星、記者、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凡是一個妙齡少女做過的夢,也都曾在她的意念中閃現過。她羨慕所有身體健全的人,羨慕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走遍四方,羨慕他們能夠在世人麵前瀟灑地展示健美的風姿,接受這個處處要求健、強、美的社會的挑選。可是,她不能!為此,她自卑、自憐,每一天都痛苦地生活著。
心理解惑
相信陳靜的痛苦每一個殘疾人都體會過。
殘疾是指由於遺傳或意外事故導致的某種身心缺損或功能喪失,如耳聾、失明、癡呆以及斷肢、癱瘓等。
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的傷殘,畢竟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它不僅給當事人工作、生活和學習帶來不便,還嚴重困擾著他們的心理。傷殘的初級階段,大多有一個“情感休克期”。除嚴重外傷者昏厥不知外,大多數人有情緒緊張、恐懼、焦慮、悲傷、絕望、失眠,部分人甚至有自殺觀念和行為。此時期長短不等,有的隻需幾日幾周即可解除,但也有數月乃至數年仍不可解除者,還得根據病情程度來定。案例中的陳靜即是如此,雖然已到了一定年齡,但內心對殘疾的陰影,仍然濃鬱深重。
陽光氧吧
殘疾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事,它不僅帶來生活、工作中的不便,而且嚴重困擾著他們的心靈。因此給予殘疾人應有的關懷和照顧,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也是社會的責任。
1.作為殘疾人,要調整好心態,做好身殘誌堅,活出屬於自己的快樂人生。
(1)敢於正視殘疾,並努力自強。遺傳致殘和意外的傷殘有時是難以避免的,一旦遭受這些挫折,就應該麵對現實,振作起來,不要成為殘疾的奴隸。
(2)盡量彌補殘疾帶來的不便。遇到傷殘之類的重大挫折,首先要處變不驚,做到身殘心不殘,這樣才能盡快從傷殘痛苦中解脫出來。理智地看待自己的傷殘程度,爭取運用其他的方法,彌補缺損的功能,減少因殘疾給生活帶來的負麵影響,如盡快學會一技之長,調整好與正常人的人際關係等。
(3)積極交朋友,在交往中感受溫暖。一個人身體的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殘疾後失去應有的人際交往空間及其他心理空間。如果通過交友感受到世間的溫暖,就會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也就會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珍惜人生。
2.作為正常人,要正視殘疾現象,尊重殘疾人,殘疾人的自卑感比較強,正常人在與他們交往時,首先在語言、行為方麵要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要把他們看成是社會的包袱,要運用典型事例,鼓勵他們建立麵對生活的勇氣,並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努力創造條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關懷,世界就會充滿愛與溫暖。
性格決定健康
灰鏡頭
小宋的姑媽具有典型的A型性格。她總是那麼負責進取,退休前擔任幼兒園園長,把偌大的工廠子弟幼兒園管理得井井有條;她總是那麼麻利快速,做飯洗被單打掃房間,樣樣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得十分漂亮。姑媽一直是小宋心目中事業家庭兼顧的優秀女性的代表,甚至影響了她自己的行為方式——在每個時間段小宋總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任務,從不拖遝。直到她姑媽五十多歲的時候被查出患有冠心病,她才開始反思:她是否也不自覺地使自己處於緊張的生活中,像姑媽那樣事事都做得周到而漂亮,卻損害了自己的身體,究竟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