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互聯網發展趨勢的冷思考
專欄
作者:詹新惠
我們無法拒絕新技術的發明、新趨勢的出現,但我們有理由放慢自己追逐的腳步,在狂歡的間歇中多一點冷靜,多一分思考。
歲末年初,看到最多的是各式的總結盤點和各樣的趨勢展望。互聯網領域更是如此。2012年關於網絡和新媒體的方方麵麵,紛紛擾擾、爭爭吵吵,好不熱鬧,為年終盤點“大餐”備下了豐富的原材料。當然,關於2013年互聯網新趨勢的文章也頻頻呈現,為下一頓“大餐”預備著新一輪的“食材”。
我想,無論過去如何熱鬧、喧囂、繁華、富貴,過去的畢竟已經過去,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麵向未來似乎更現實些,也更積極些。
關於2013年互聯網發展趨勢的分析、前瞻已然很多很多,著名的“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從全球、戰略高度觀察,2012年12月在斯坦福大學的演講中發布的《2012年互聯網趨勢報告》,雖然名為“2012年互聯網趨勢”,其實是從2012年的整體境況看2013年的態勢與格局。還有若幹細分領域的趨勢報告,如“社交媒體5大趨勢”、“電商領域6大展望”、“移動互聯網行業2013年未來分析”等等,不一而足。
仔細研讀這些前瞻預測、趨勢報告,不難發現,所謂趨勢其實隻是2012年未盡事業的延續:用戶繼續增長、網絡反腐製度化、大數據爆發、移動持續改變生活、電商大戰升溫、社交媒體滲透企業、智能時代到來等等。麵對這些趨勢,其實有必要多點冷思考:
用戶增長是大勢所趨,引用“女皇”報告中的數據,“全球網民總數達24億,而且仍然保持每年8%的增速。全球有11億智能手機用戶,但僅占全球手機市場的17%,移動互聯網仍然處在早期”。但是,我們也看到國內的另外一個狀況,即無論是普通網民數還是社交媒體的用戶數,增長的速度都在趨緩,如果2013年出台網絡管理的相關法規條例,比如網絡注冊實名製,則很難判斷用戶增長會出現怎樣的態勢。當用戶增長趨緩後,中國互聯網能否依然保持人口紅利帶來的網絡經濟效益,又將是一個擔憂。
2012年網絡反腐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會政治生態,但對於網絡反腐製度化的預期則需要理性認識和客觀評判。在承認網絡反腐會增加社會透明度、推動社會民主建設的同時,如果把互聯網作為反腐治貪的主戰場,是不是會本末倒置?互聯網有時是極為脆弱的,成也網絡敗也網絡的現實案例並不少見。是要強化網絡反腐的製度化、常態化,還是黨政機構把反腐做在日常製度建設中,答案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2012年可謂數據時代的元年,利用數據分析來定位個人興趣、愛好甚至獲取個人隱私,從技術上、理論上都是成立的、可行的,特別是隨著用戶創造內容幾何級的增長,數據挖掘不僅是必要的,更是利用好互聯網平台的契機。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鄔賀銓所言,“我們正在進行一場全新的革命,龐大的數據帶來的量化轉變將在各領域迅速蔓延,沒有哪個領域能夠逃脫它的影響”。但是數據挖掘和分析是把“雙刃劍”,如何管理、運用好挖掘後獲得的資料、信息,更將考量互聯網公司和每一個人的道德和底線。
“移動改變生活”,中國移動的廣告語,也是當下現實生活的寫照。地鐵上、公交站台上、火車裏、會議中,我們看到太多耳朵裏塞著耳機、低頭把玩手機的場景,各類移動終端作為貼身媒體已經讓我們無處逃遁,所以預測2013年有更多的終端大戰、係統平台大戰、App應用大戰其實都不算趨勢、前瞻。我們的思考在於,微信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是讓見麵交流成為奢侈品?App應用是便利了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娛樂,還是讓我們幾乎被捆綁在了冰冷的機器上?移動生活之外,我們還能不能有點新鮮的生活?
其他的趨勢還有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智能時代等。預期的是電商的增長和在線購物的便利,憂慮的是如何麵對電商壟斷巨頭和小企業、小店鋪的不平等;預期的是社交媒體更多地搶奪傳統話語權,意見領袖在社交媒體中長袖善舞,憂慮的是社交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意見領袖的社會道義;預期的是智能時代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憂慮的是更多的智能機器、智能生活會否讓人類異化而最終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
這是一個網絡喧囂而狂歡的時代,我們無法拒絕新技術的發明、新趨勢的出現,但我們有理由放慢自己追逐的腳步,在狂歡的間歇中多一點冷靜,多一分思考。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