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種“晚版”大大多於獨立“晚報”的現象,竟很難找到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文獻,至於該現象究竟始於何時,更難查考。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日本第一份晚報《日本每晚新聞》創刊於1877年,與明治維新後日本現代報業的興起同步,說明日本報紙受西方特別是美國的影響,晚報早有傳統。1944年日本在強化戰時媒體管製的時候,曾專門下令禁止一切晚報的出版和發行,說明當時的晚報不僅仍舊存在而且數量不少。從《中日新聞》(日本發行量最大的區域報紙)的曆史年表看,戰前該報就有了早晚刊,1944年被禁止,1949年又複刊(該報2010年晚版的發行量為81萬份)。戰後,日本報業迅速複蘇,晚報再次出現,而各報的晚版更是很快流行起來。這些晚版和早版一樣,通常分數次印刷和發行。最早的中午12:30就發出,一般是給市區重要機構;第二批下午3:30至4:00出街,主要發往商業企業;最後一批約下午5點送至所有訂戶。
20世紀90年代,在各國晚報開始走下坡路、中國的香港和台灣晚報瀕於滅絕的時候,日本曾有媒體和受眾提出“廢止晚報”。少數地方報紙果然停止製作晚版,但並未形成潮流。近年地方報紙停辦晚版的數量似有增加趨勢,如《秋田魁新報》、《南日本新聞》、《衝繩時報》和《琉球新報》就分別於2008年和2009年停發晚版,但也未波及全國及區域性報紙。最有影響的大報都不為所動。總的來說,日本的晚版市場還是較為穩定的。
三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也曾有報紙嚐試學習日本報紙的經驗,但沒能成功。最先產生“一日兩版”衝動的是《石家莊日報》。1992年1月1日,該報創辦“下午版”,是國內已知的第一個“下午版”,後演變為《石家莊晚報》、《燕趙晚報》。1993年11月1日,《杭州日報》創辦了《杭州日報下午版》,成為全國第一個獲得正式刊號並以“下午版”命名的日報(該報於2002年9月12日停刊)。1995年初,《深圳特區報》籌辦下午版(筆者參與籌辦),但最終從市場考慮,還是將這份定名為《鵬城今版》的報紙改為一份“報中報”,隨早晨出版的《深圳特區報》發行。2004年9月22日,《揚子晚報》在專程考察了日本報紙之後,開始實行“一報兩投”,即在改為早晨出版的同時,將早報出版以後的當天新聞編成晚報再次出版發行。可惜此項頗具開創性的改革最終未能成功:發行量加起來雖有所增長,但廣告額卻不升反降(2005年的廣告較2004年下降約10%),而大幅上升的成本直接威脅到報紙的經濟效益。2006年9月1日,該報放棄晚版,恢複一日一報,但改為早晨出版。
回到《新聞記者》的排行榜。出於同樣忽略晚版的原因,日本《每日新聞》的發行量也被低估了。排行榜數據為347.6萬份,而日本ABC2012年的數據為早版3,413,724份、晚版1,053,109份,兩者相加為4,466,833份。按此數據計算,《每日新聞》世界報紙發行量排名的第三把交椅並未拱手讓人。《印度時報》388.5萬份的發行量雖提升迅速,卻仍排在《每日新聞》之後,居第四位。對印度而言,這仍是可喜的進步。
(作者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原英文《深圳日報》總編輯,本刊學術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