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統合綜效,團隊合作突破低效瓶頸
分工合作:1+1>2的團隊效果
科學分工,團隊製勝。職場是所有人的職場,包括你,也包括你的同事。作為個體,你有你的思維、技能和個人利益,你的同事也有他們的思維、技能和個人利益。團隊中每一個成員都具有其獨特的一麵,隻有取長補短、互相合作,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創造更大的價值。
社會發展到如今,分工協作顯得越來越重要,這是因為科學知識在向縱深方向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人們不可能再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人總會有這方麵或者那方麵的缺陷,不可能事事精通。每個人都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自己人生的超越,於是這個世界充滿了競爭與挑戰,也充滿了合作與快樂。要學會與人分工協作,從而使自己的事業向前再向前。
清末名商胡雪岩,自己讀書識字不多,但他卻能把士、農、工、商等階層的人都攏集起來,以自己的錢業優勢,與這些人協同作業。由於他能說會道且重情重義,所以別的人也被他的行為所打動,對他產生了信任。他與漕幫協作,及時完成了糧食上交的任務。與王有齡合作,王有齡有了錢在官場上混,胡雪岩也有了機會縱橫商場。如此種種的互惠合作,使胡雪岩這樣一個小學徒工變成了一個執江南半壁錢業之牛耳的巨商。
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隻要有心與人合作,善假於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合作的雙方就能從中受益。
有一位廠長,在用人的時候既善用人之長,又善用人之短。比如安排遇事愛鑽牛角尖者去當質量檢查員,讓處理問題頭腦太呆板者去當考勤員,而脾氣太強、爭強好勝者就任命他當攻堅突擊隊長,辦事婆婆媽媽的就讓他去抓勞保,喜愛聊天、能言善辯的就安排去搞公關接待。這樣一來,廠裏一切便都秩序井然,效益時時見好。
依靠群體的力量,做合適的工作而成功者,不僅是自己個人的成功,也是整個團隊的成功。
美國著名的領導力訓練專家史蒂芬·柯維曾說:“兩個人之間,相互妥協是1+1=1,各自為政是1+1=1/2,集思廣益是1+1=3。”
相傳,在古希臘時期的塞浦路斯,曾經有一座城堡裏關著七個小矮人,他們住在一間潮濕的地下室裏,找不到任何人幫助,沒有糧食,沒有水。這七個小矮人越來越絕望。
在小矮人中,阿基米得是第一個受到守護神雅典娜托夢的。雅典娜告訴他,在這個城堡裏,除了他們待的那間房間外,其他的25個房間裏,一個房間裏有蜂蜜和水,另外24個房間有石頭,其中有240塊玫瑰紅的靈石,收集到這240塊靈石,並把它們排成一個圈的形狀,可怕的咒語就會解除,他們就能擺脫厄運,重歸自己的家園。
阿基米得把這個夢告訴了其他六個夥伴,但隻有愛麗絲和蘇格拉底願意和他一起努力。開始的幾天裏,愛麗絲想先去找些木材生火,蘇格拉底想先去找那個有食物的房間,阿基米得想快點把240塊靈石找齊,好快點讓咒語解除。但三個人無法統一意見,於是決定各找各的,幾天下來,三個人都沒有成果,反而弄得筋疲力盡。
但是,三個人沒有放棄,失敗讓他們意識到應該團結起來。他們決定,先找火種,再找吃的,最後大家一起找靈石。這是個靈驗的方法,三個人很快在左邊第二個房間裏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
通過以上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協作才能增效。一個團隊隻有靠每一個成員互相配合、精誠合作,才能發揮出驚人的力量。
如今,在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前提下,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合作可以產生“1+1>2”的倍增效果。據統計,在諾貝爾獲獎項目中,因協作獲獎的占2/3以上。在諾貝爾獎設立的前25年,合作獎占41%,而現在則躍居80%。
隨著社會的發展,團隊合作顯現出越來越大的作用,人們也漸漸認識到,團隊精神正在引領未來,使人成功的不再是個人,而是團隊。
團隊中的每一個組織成員需要認清對方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取長補短,虛心與別人合作。大家一起同舟共濟,勁往一處使,才能達到“1+1>2”的團隊效果,從而推動企業之舟揚帆遠航。
大雁的省力法則:借助別人的幫助飛翔
在動物界,很多動物都懂得分工,大雁也不例外。雁群既然創造了這個飛行陣,就有分工合作。它們自覺地承擔著各自的工作,不管是領頭的、壓陣的,還是隊列中間的,它們無一例外地拍動翅膀為整個群體出力,互相鼓勵打氣,才使群體的飛行效率得到提高。
V字形尖端的領頭雁是那些身體強壯的大雁。排在末尾的是那些年幼、病弱以及衰老的大雁,這樣做能使雁陣既保持較快的速度,又可進行長距離飛行而無須休息。
科學研究發現:飛在最前麵的領頭雁在前方開路時,它的身體和展開的翅膀在衝破阻力時能幫助它左右兩邊的雁因空氣阻力的減少飛起來省力。同樣的原因,這兩隻雁在飛行時形成的局部真空又幫助了飛行在它們左右兩邊的大雁。就這樣,一個幫一個,整個雁群在頭雁的領導下,無須花太大的力氣來克服空氣阻力。聰明的大雁巧妙利用自身之外的力量,大大地減少了自己的體力消耗。
同理,一個人要成功,就必須要善於借助外界的力量。這裏的“借力”既指借助別人的智慧,也指尋找有用的社會資源。縱觀曆史上那些功績顯赫的人,無不是由於善於借助外界力量的支持而取得事業成功的。
人不可能樣樣精通。一個人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就需要善於借勢。
在武漢市武勝路上,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新華書店。該新華書店分上下五層,寬敞明亮,為廣大讀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書籍、音像製品等。其規模、銷售實力,以及市場輻射力、品牌影響力,在江城武漢赫赫有名。麵對如此強大的競爭對手,誰敢在武勝路上以卵擊石地開一家小書店呢?
但卻有一個小夥子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這個小夥子原來是開花店的,通過賣花淘了第一桶金。他很喜歡讀書,於是決心試著在圖書這一領域闖一闖。經過一番縝密的市場調查後,他毅然決定在武勝路新華書店附近的街麵上租下一個30平方米左右的門麵開書店。
這個小夥子深知,如果以常規經營方式運作小書店,麵臨如此強勁的對手,到最後隻怕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隻有采取非常規的營銷手段和經營方式,才能在這個大書店的指縫中找到生存的空間。
起初,小書店以銷售一些雖已過期但可讀性仍較強的期刊為主,每本1~3元的價格吸引了大量路過的讀者。然後,他又引進一些可以折價出售的正版圖書。而且,小夥子在廣告牌上聲明:凡購買正版圖書達一定數量的顧客,可以獲得相應的贈品雜誌。果然,幾招出手,效果立顯。許多讀者爭相走進了這家頗具特色的小書店。小夥子和他的店員們以熱情、靈活的服務,留住了大批讀者,店中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隨著小書店逐漸擁有了一定的回頭率,小夥子又推出了圖書預訂服務,幫助顧客采購所需的圖書。最後,小書店終以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共享了新華書店的大批顧客。
當有人問他何以敢在強大的新華書店旁邊開小書店時,他說:“‘狐假虎威’這個成語誰都知道,就是借勢。當時在圖書行業弱小的我,之所以要把店麵與全市著名的新華書店並排擺開,目的就是借勢。”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為一個人的價值判斷、社會曆練、人生經驗由於受到環境的影響會有許多不足。所以在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時,這些基本條件就有可能不夠用,因此,隻好“借用”別人的力量。
日清員工“借用”別人的力量,可以彌補自己力量的不足。另外,“借用”別人的力量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處。在我們把別人的力量轉化成自己的力量的過程中,順著別人的啟發就可以得到成長,使自己收獲更多。
讓人脈打通忙碌的經絡
李明,博士學曆,他是一個從來不肯浪費時間的人,十年如一日地忙碌工作。和他一起參加工作的人都已經晉升為高管了,唯獨他依然原地踏步,連個私人辦公室都沒有。李明覺得很委屈。
其實,論才華、論資曆李明都比其他人高,可唯一的缺憾就是他少言寡語,不僅不與外界同行接觸,甚至和公司的同事都極少交流。因為他總覺得那樣會浪費時間而且對工作無益。結果,隻知道埋頭工作的他越來越孤獨,朋友越來越少,同事也逐漸與他疏遠。長此以往,一方麵由於沒有交流,李明接觸不到專業上的前沿信息;另一方麵,由於沒有交往,李明的圈子逐漸萎縮,幾乎成為孤家寡人,當然也沒人願意與他合作。
人們常說愛拚才會贏,但偏偏有的人累死累活地幹了一輩子,也沒有出頭之日。這就是沒有經營好人脈的悲劇。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要讓自己的辛苦有所回報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學會多與人合作,讓周圍與自己共事的人喜歡你、欣賞你,多培養人脈才不會發生像李明這樣經絡不通的悲哀局麵,才能獲得更多的幫助,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老黃牛式的悶頭忙碌。
國外有一句名言:“二十歲靠體力賺錢,三十歲靠腦力賺錢,四十歲以後則靠交情賺錢。”這裏的“交情”其實就是人際關係,即人脈。人脈就是資源,關係就是財富。成功離不開人脈,人脈資源的多少決定了成功的程度。斯坦福研究中心曾發表過一份報告:“一個人賺的錢,12.5%來自知識,87.5%來自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