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出問題要簡單明了
提出一個方案,要認真地整理你的依據和理由,要有所選擇、直截了當、十分清晰,使上級一目了然容易接受。
3.經常向上級通報新的信息
作為下級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應該經常向上級通報新的信息,讓他掌握你工作領域的動態和現狀。
4.與上級的意見保持一致
特別是在第三者麵前,否決或批評上級的決定,等於阻止上級想達到的目標,在上級看來,簡直就是不想幹了。
5.不要事事都溝通
對上級不該有依賴心,事事請示不但增加了上級的負擔,而且自己很難成長和獨立。所以你必須在不逾越自己權限的情況下,憑自己的判斷和經驗把分內的事處理的幹幹淨淨。
6.隨時準備回答上級的問題
無論是彙報,還是提問,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要給上級一個不明不白的印象。
7.確保上級準確了解你的執行
領導並非聖賢,當然也會犯錯誤或也有誤解他人的時候。上級的誤解往往影響著對你執行的指導或下一步的指示。如有誤解,要誠心誠意與他協調,竭力消除這種誤解。
跟蹤流程,保證執行結果
保證工作的結果,保證工作的執行到位,僅靠自覺往往達不成目標,僅靠掛在牆上的製度也是遠遠不可能的,這就必須要有強有力的跟進、檢查與監督,隻有跟蹤流程,才能保證執行結果。
IBM前總裁郭士納曾說:“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隻會做你檢查的;如果你強調什麼,你就檢查什麼,你不檢查就等於不重視。”沒有人會十分在意無人強調和檢查的東西,因為你不檢查就代表不重視,就代表它可有可無。既然如此,誰還會把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種“可有可無”的事情上呢?如果你想保證多項工作都得到切實的執行,保證執行的結果,唯一的辦法就是像這位執行長一樣,跟蹤流程,不斷跟進、檢查與監督。
跟蹤流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確保執行結果的實現。在實際工作中,執行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對執行情況進行跟蹤,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榮事達生產車間,總能看到這樣一個身影,高高的個子,白淨的皮膚,戴著一副藍框的眼鏡,透著一股斯文氣,怎麼看也難以將他和生產工人對上號。
這個人叫張海濱,是榮事達新能源公司的品質部經理。他的辦公室在車間隔壁那棟辦公樓的三層,但他每天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車間,戴著安全帽,和工人一起討論、一起工作。有時工人開他的玩笑,說他是全公司唯一一個不坐班的經理。
2006年7月,他負責進行“減少電池厚度”的項目,這又將是電池能源領域的一項突破,所以,對於質量的要求極其嚴格。
他一刻也不敢放鬆,不斷察看操作工人對塗布工序的操作情況,時刻跟蹤操作流程,並時時提出指導意見。一會兒指出這塊塗布麵密度太大了,會影響電流的傳導;一會兒又指出那塊密度太小了,會影響電池的壽命。有時,他還會親自操作,為工人做示範。在他手下幹活的工人,都有一個感受:沒有一個流程是張海濱沒有跟蹤過的。
就這樣,在張海濱嚴格的督導下,塗布工序的塗布麵密度以及正負極配比完全達到了預期目標,徹底解決了成品電池的厚度問題,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電池的電流穩定度。
這個項目結束後,公司領導說要為他開個小型慶功會,卻被他婉拒了:“以後再說吧,現在手上還有別的任務。”說完,又拿起他的安全帽進了車間。
跟蹤流程,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才能確保結果的實現,相信張海濱就是一個懂得這個道理的經理。然而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組織,既有明確的目標,人員也沒有問題,然而沒有實現預期的結果,原因就出在,沒有像張海濱一樣及時對生產的流程進行跟蹤。任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理論上的一帆風順常常會被實際中的驚濤駭浪所吞噬。其實,有的問題隻需加以跟進,跟蹤流程,稍作努力就可解決。
照做法則:
列寧說:“信任固然好,監督更重要。”要做到不斷跟進、檢查與監督,有效地跟蹤流程,我們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明確實施流程跟蹤的目的——考核、差錯還是提高效率;
然後,要確定組織內部的流程監督結構——明確跟蹤流程的對象以及監督權;還要製定並貫徹獎懲條例——設定標準;
最後,適當做出調整——完善監督體係,減少流程跟蹤中的誤差。
跟蹤流程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執行結果,那麼具體的跟蹤流程的過程如何呢?可以參考這個步驟:
(1)明確實施跟蹤的目的——考核、差錯還是提高效率;
(2)對被監督的人員進行工作分析——確定考核的內容;
(3)確定組織內部的監督結構——明確報告對象以及監督權;
(4)製定並貫徹獎懲條例——設定標準;
(5)優化流程——完善監督體係,減少執行誤差。
隻有把這些跟蹤流程的工作做到位,才能執行到位,保證執行結果,隻有保證了執行結果,高效工作才有了現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