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如果有規定,堅決按規定辦”這個準則排在第一位,體現了聯想從嚴治企的“帶兵”原則。其目的就是,員工在公司做事情,必須要嚴格執行規定,不能因為覺得規定不合理就可以蔑視它,進行變通處理。因為,遵守哪怕是不合理的規定也比員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重要得多。合理的要執行,“不合理”的也要執行;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加深理解。
一個優秀的員工,認同組織的員工,在麵臨號令的時候,也應該具備絕對服從的意識。
汶川地震發生後,除了部隊接到命令,快速集結趕往災區之外,鄰近城市的醫療機構也在第一時間接受任務,並迅速組建醫療隊趕赴災區。在這種緊急時刻,對於醫生來說,災情就是最大的命令,此時,與部隊官兵一樣,醫務人員也有服從命令的天職。地震發生之時,因為時間緊迫,很多醫療隊無法預測到傷員的具體情況,物資供應和人員調派方麵的準備並不充分,但這都沒有影響到救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震後第一天,眾多的醫療隊就奔赴災區,診治傷病員。在醫療物資幾乎耗盡的有限條件下,醫療隊員繼續抓緊最佳的黃金救援時間,爭分奪秒地搶救病人。在環境艱苦的地區,塌方和餘震多次發生,醫療隊員們冒著生命危險,不放棄每一次救治傷病員的可能。
災難發生後,我們的醫療救援隊總是以最快的時間進駐到災區,開始生命的救援,這與每個隊員的絕對服從是分不開的。作為企業的醫院,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醫療隊的隊員學習,將絕對服從的精神落實到具體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
服從是行動的第一步,服從的人就要遵照指示做事,暫時放棄個人的主見,全心全意地去遵循所屬機構的價值觀念。一個人隻有在學習服從的過程中,才會對其機構的價值及運作方式有一個更透徹的了解。沒有服從就沒有執行,團隊運作的前提條件就是服從,可以說,沒有服從就沒有一切。進入一家新的公司,你必須從零開始,明確自己的職責,絕對服從公司分配給你的任務,絕對服從上司的號令。
服從法則:
可以說,絕大多數管理人員都是從基層幹起,從普通員工做起的。隻有先懂得服從,才有可能向更高的層次邁進。對於組織來說,紀律永遠比任何東西都重要,沒有了紀律,便如同坦克沒了履帶、輪胎沒了車軸一樣,寸步難行。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一個部門,其實都是一個指揮與服從的係統。在這個係統當中,隻有出色的服從者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者、管理者。
1.服從命令不僅是口頭上的,而且是行動上的
具體而言,就是在執行過程中不問為什麼,隻想著怎麼幹。這並非是在扼殺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而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既有的計劃。隻有當群體統一了步調,才能發揮出驚人的執行力與戰鬥力。要是有那麼幾個人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或者大家亂成一鍋粥,那麼許多戰機便會被延誤,許多困難便沒人去克服。人心不齊,幹什麼都很困難。
2.一切行動聽指揮
那麼怎麼做才是最好的服從呢?說複雜就複雜,說簡單也簡單,簡單說來,最好的服從就是一切行動聽指揮。在軍隊裏,很常見的情形便是對表。在這裏,哪隻表比較準,哪隻表才是北京時間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統一,統一時間,統一命令,統一聽從上級的指揮。“一切行動聽指揮”,就要求組織成員能夠按照組織下的號令行動,不能有自己的小算盤或者時間算法、命令係統。
這是工作,拒絕你的成見
心懷成見者,看待人與事就仿佛戴著一副有色眼鏡,或變形眼鏡,所看到的人與事也就失去了本來的顏色或麵目。而那些對工作有成見者,看不到工作的好處,隻能整天抱怨工作的繁重,抵觸老板的安排,置服從於不顧。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每一個人身上都潛藏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但是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的需求層次是不同的。作為一個社會人,對工作的需求在不同的時期表現也不一樣。但最基本的,工作帶給我們麵包,是我們生存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是在精神上更高層次的追求,但是這種追求的前提是要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如果溫飽都成了問題,生存都不能保障,其他的追求就顯得不切實際。
從這個意義上說,工作滿足了我們衣食住行的滿足,我們是需要工作的。因此,無論我們是否理解上級的安排和指令,都應該在服從中將工作做到最好。
如果滿懷成見,丟掉工作,手中的飯碗也沒有了,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些長遠的人生理想就無從談起了。
亞東是一家公司的打字員,中專畢業後就到了這家公司。同學們都很羨慕他:“畢業後就找到工作,能先養活自己。”“不用再花家裏的錢了。”但是他總感覺自己是“懷才不遇”,應該有更好的發展。工作時對老板的吩咐愛理不理,更別說專心工作了,於是出現好幾次錯誤。不僅領導對他頗有微詞,同事們也說他經常走神,有時候叫他好幾次還沒有反應。看到領導和同事都對自己很有意見,亞東認為這些人是不明白自己的“鴻鵠之誌”。
看到他這樣,朋友很擔心,勸他:“你看現在咱們同學裏麵就你賺錢最早,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好好幹吧!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現在咱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基本生活保障,你已經找到了生活的麵包,還煩惱什麼?”亞東對於朋友的這番話根本沒有聽到心裏去。
終於有一天,亞東收到了公司的辭退信。他並沒有懊惱,反而認為自己終於可以“大展拳腳,有一番作為”了。結果,跑過幾場招聘會,投了許多簡曆,也有幾次麵試,都是以“你的能力與我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希望以後有機會合作”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