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新主人翁——企業就是你的船(1 / 3)

第6章 新主人翁——企業就是你的船

秉持老板心態,做企業的主人翁

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應邀對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畢業生發表演講的時候,曾提出這樣的建議:“不管你在哪裏工作,都別把自己當成員工,應該把公司當做自己開的。事業生涯除了你自己之外,全天下沒有人可以掌控,這是你自己的事業。你每天都必須和好幾百萬人競爭,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增進自己的競爭優勢以及學習新知識和適應環境,並且從轉換工作以及產業當中虛心求教,學得新的事物,這樣你才能夠更上一層樓以及掌握新的技巧,才不會成為2015年失業統計數據裏頭的一分子,而且千萬要記住:從星期一開始就要啟動這樣的程序。”

在IBM公司,“像老板一樣思考”是公司員工的黃金心態。每一個員工都樹立起一種態度——我就是公司的主人,並且對相互之間的問題和目標有所了解。員工主動接觸高級管理人員,與工作的指揮人員都保持有效的溝通,對從事的工作更是積極主動去完成,並能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

認同企業的員工要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工作,因為這對於一個人的事業發展高度有很大的影響。一位老板曾說過,看一個人有沒有出息,不是看他處在什麼環境,幹什麼工作,而是要看他以怎樣的心態來對待環境,對待工作。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態來工作,那麼你就會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工作,確定這份工作所處的位置,從而把工作完成得更圓滿、更出色。

卡洛·道尼斯剛去杜蘭特公司工作時,職務低微。工作不久,他便發現,每天下班後,杜蘭特先生都會留在辦公室裏繼續工作到很晚。因此,他決定下班後也留在辦公室裏,在需要時,為杜蘭特先生提供一些幫助。盡管沒有人要求他這樣做,但是,他認為自己應該留下來。

最初,杜蘭特先生經常親自找文件、打印材料,後來,他發現道尼斯在辦公室裏,便招呼他過來幫忙,並逐漸形成了習慣。不久,道尼斯就被杜蘭特先生委以重任,擔任其下屬一家公司的總經理。

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你就會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老板樂於雇用的人,一個可能成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更重要的是,你能心安理得地沉穩入眠,因為你清楚自己已全力以赴,已完成了自己所設定的目標。

認同法則:

很多員工都有這樣一種心態,自己是一位員工,因而隻做與自己職責相關,並與自己所得薪水相稱的那些工作。這樣一種心態定位,使他們隻盯著自己分內的那些工作,而不想額外多幹一點,甚至經常以老板苛刻為理由,連自己分內的工作都不努力去做,敷衍塞責,偷懶混日,被動地應付上司分派下來的工作。結果幾年過後,除了拿那點薪水外,毫無所獲,甚至因態度不積極,自己的那份工作和薪水也保不住。這是典型的窮人心態,這樣的員工談不上對企業的認同。如果你也抱著這樣的心態打工,你就永遠隻能是打工者,甚至連工也沒得打,隻好忍饑挨餓,在抱怨中過著貧窮的生活。

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你應該像老板一樣思考。像老板一樣思考,會讓你站在老板的角度去思考企業所麵臨的問題。這會大大地開闊你的視野,提高你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作為一名員工,隻有當你真正地像老板一樣思考的時候,你才能深刻地體會到老板的過人之處,深刻地感受到老板的不易;隻有你真正地像老板一樣思考,你才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員工。

具體說來,以老板的心態工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做起:

1.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不管是基礎的工作,還是高層的管理工作,都要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並且任勞任怨,努力鑽研。在工作中逐漸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成為組織的業務精英。

2. 永不滿足

在你做好分內工作時,不要滿足,更不能得意。你要仔細考慮考慮,目前所做的工作是否還有改進的餘地,如果你能這樣去想和做,你的工作能力會在無形之中得到提高。如果你是老板,你是否對你今天的工作感到滿意?你要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全心全意地工作?”

如果你是老板,一定會希望員工能和自己一樣,將公司當成自己的事業,更加努力,更加勤奮,更加積極主動。

並肩前行,與企業憂患與共

綜觀當今世界,企業間更新、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在矽穀,每年都有近90%的創新公司破產。每年都有新公司創立和舊公司倒閉,即使有些公司發展好一些,也是各領風騷三五年,企業壽命呈縮短之勢,企業要想保持昔日輝煌越來越難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競爭是一場不進則退、永無止境的競賽。

所以,企業和老板們信奉“世界屬於不滿足的人們”這句格言,很少陶醉在已有的成就之中,而是善於忘掉“過去”,麵向未來,勇於變革。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理念賦予這些企業和他們的員工一種創新的緊迫感和敏銳性,使企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

作為企業的一部分,我們員工認同企業就不能是一個旁觀者,要明白並不是企業在養我們,而是我們在用自己的業績壯大企業,這樣才能救企業於危難之中,我們才有更大的平台。具有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關心企業的發展,心憂企業的興衰,我們才能與企業一同成長。

五年前,劉洪明和蔣雲是大學同學,畢業後一起到南方,通過招聘會到了一家計算機軟件公司,負責某種辦公軟件的設計開發。坦率地說,這個公司規模太小,連老板在內是七八個人臨時號召拚湊起來的,屬於那種是國家允許注冊該類公司中最小的,執照上寫得清清楚楚:注冊資金10萬元。

可是進去後才知道,連這10萬元可能都有水分,隻從當時的辦公條件就可以判斷:一間廢棄的地下室,陰暗、黴臭、潮濕,天一下雨,天花板上凝聚而成的水滴便源源不斷地往下流,電腦上都要罩著厚厚的報紙。連個廁所也沒有。

盡管環境如此惡劣,值得欣慰的是,他們的產品市場前景看起來很好,但資金的瓶頸隨時可能將美好的夢想扼殺於萌芽狀態。最要命的是,產品沒有品牌,隻好賒銷,遲遲收不回貨款,資金儲備少,公司連員工的工資都無法按時發放。由此可見,這樣的公司與那些實力雄厚的公司很難競爭。三個月後,蔣雲動搖了,勸劉洪明也不要幹了,有的是好公司,幹嘛在一棵樹上吊死?股份?老板連他自己都無法自保,哪裏還有股份給你?但劉洪明卻堅持留了下來,最後蔣雲獨自離開了公司。

劉洪明之所以願意留下來,一是因為老板給股份的許諾,二來是對企業和老板的感情。老板比他大不了幾歲,看上去完全是一副書生模樣,態度很誠懇。看到老板每天沒日沒夜地奔波和勞碌,劉洪明不忍心開口說離開。誰不知道創業的艱辛,老板也是迫不得已。劉洪明過生日的時候,老板在自己的家裏為他過,親自下廚,說了很多抱歉的話,想起這些,劉洪明就決定留下來與老板一起創業。幾年後,經過無數次市場風雨的打磨,他們公司的產品終於在市場上打開了銷路,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