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守忠誠——做企業的“忠良”(2 / 3)

馬爾蒂斯用忠誠為自己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又一個春天。每個公司的發展和壯大都是靠員工的忠誠來維持的,如果所有的員工對公司都不忠誠,那這個公司的結局就是破產,這就解釋了為什麼企業重視忠誠了。

在誘惑麵前經不住考驗,背叛公司,也就是背叛自己,這樣的人,不僅會背負職業的汙點,整個職場生涯也因此而蒙上陰影。

一個不能為企業保守商業機密的人無論到哪家企業都不可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哪怕他有出眾的才華,也不會得到重用。

忠於公司就是忠於你自己,背叛公司,背叛老板,其實也就是背叛你自己,無論在哪個公司,作為員工都應該做到黎樺這種程度,保守公司和老板的機密,對公司的各種事情守口如瓶。

認同法則:

忠誠是一種操守,融化在血肉裏;忠誠更是一種品格,澆鑄在脊骨裏。忠於公司,忠於職守的人,生活會獎賞他們。任何職業中任何人的忠誠都是可貴的、重要的,堅持自己的忠誠不容易,但是堅持住了忠誠,就是堅持住了你所認為人生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東西。

1.忠誠是市場競爭中的基本道德原則。作為企業的員工,應該與企業的經營理念保持一致,能夠自覺抵製來自外界的誘惑,信守企業的經營方式,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與企業同舟共濟;在對外關係上,始終堅持企業利益優先。違背忠誠原則,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會遭受損失,這種損失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質的。

2.作為公司的職員,任何時候都要在心裏放一條準則:可為與不可為,絕不能夠去做背叛公司的事情。

3. 深緘己口,保守公司的秘密。“我要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做各種害人及惡劣行為,尤不做誘奸之事。凡我所見所聞,無論有無業務關係,我認為應守秘密者,我願保守秘密。倘使我嚴守上述誓言時,請求神祇讓我生命與醫術能得無上光榮,我苟違誓,天地鬼神實共懲之。”希波克拉底如是說。不說自己不能說的,這是一個人對公司高度認同的表現,也是其職業道德的體現。

要時刻提醒自己:在工作時不要受到外界的誘惑;麵對誘惑要時刻想著公司的利益。在這種職業責任感下,我們才能成為某一責任或者某一職業的優秀承擔者,才能在眾多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公眾認可的優秀員工。

鍛造忠魂:用敬業的心詮釋忠誠的根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上司交代員工做事情,即使三番五次地交代,也總有員工根本不放在心上;被老板重點培養並指望他有朝一日能夠接班的“精英”,卻突然在某一天帶走公司大批骨幹和大量市場資源,另立門戶和老板成了競爭對手;接到任務的員工不是消極應付就是推諉,“這事不該我負責”、“為什麼不叫張三去做”、“李四正閑著”、“我太忙”,有的人雖然什麼也不說,心裏卻根本不打算把工作做好;很多員工把工作任務拋到九霄雲外,上司過問時才想起來,他們不反思自己,卻滿嘴的借口:我事情太多,我受到了幹擾,工作條件不具備,時機還不成熟……

這些員工,首先缺乏敬業的精神,又何來忠誠可言?更不用說認同了。拿破侖說過:沒有忠誠的士兵,沒有資格當士兵。同理,沒有忠誠的員工,沒有資格當員工。

忠誠是人類最重要、價值最高的美德之一。作為企業的員工,不管你是否優秀,如果你渴望成功,渴望被委以重任、獲得夢寐以求的廣闊舞台,就應當拋棄自己的“旁騖之心”,投入自己的忠誠。

如果你以善於投機取巧為榮耀,推諉、偷懶應付工作,就難以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一個優秀員工必須具備忠誠的美德。從某種意義上講,忠誠於公司,就是主動以不同的方式為公司作貢獻。因此,不背叛公司、不做有損於公司利益的事隻是忠誠的一個方麵,積極改進,主動為公司尋找開源節流的渠道,也是忠誠的一種體現,是每個員工義不容辭的職責。

兩個高中畢業生小張和小林,來到深圳後,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當口袋裏的錢所剩無幾時,他們隻好來到一個建築工地上找到包工頭推銷自己。

老板說:“我這裏目前沒有適合你們的工作,如果願意的話,倒可以在我的工地上幹一段小工,每天給你們30元錢。”無奈之下,兩個人同意了。

第二天,老板給他們分配了任務——把木工釘模時落在地上的釘子撿起來。每天小張和小林除吃飯的半個小時外,一刻也不歇,每個人撿了足足八九斤釘子。幾天下來,小張暗暗算了一筆賬,發現老板這樣做十分不合算,根本達不到節流的目的。小張決定和老板談一談這個問題,但小林卻極力阻止他:“還是別找老板的好,否則我們倆又得失業。”小張沒同意,他直接找到老板。

“老板,恕我直言,企業需要效益,表麵看來,撿回落下的釘子是一件合理合情的事,但實質上它給您帶來的隻是負值。我老老實實撿了幾天釘子,每天最多不超過十斤。這種釘子的市場價是每斤2.5元,這樣算下來,我一天能製造20元的價值,而您卻給我30元的工資。這不僅對您是損失,對我們也不公平。如果現在您算透了這筆賬打算辭退我,請您直說。”

沒想到,老板竟哈哈大笑起來,說:“好小夥子,你過關了!我手頭上正缺一名施工員,拾釘子這筆賬其實我也會算,我知道你們倆也都算出來了。我一直就等著你們過來告訴我。如果一個月後你仍然不來找我,你們都將會被辭退。企業需要效益,更需要像你這樣責任心強,一心為公司謀利益的人才,我希望你留下。小林嘛,我隻能說很抱歉。”

一個人是否能真正地屬於集體,並不在於形式上是集體中的一員,關鍵的問題是能否承擔起自己在集體中的職責,能否忠誠於自己的集體,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隨時準備另謀高就,那麼你根本就不屬於這個集體,你的“在企業中工作”也僅僅是形式上的,這個集體對你而言,隻是你謀求利益的一個階梯。在一個企業裏,這樣的員工是企業的一個潛在危機,因為他們隨時可能對自己的工作撒手不管,甚至會成為自己對手企業中的一員,來和自己的企業競爭。

“我屬於這個企業,並不僅僅因為我在這裏工作,因為我的內心告訴我,我要在我的崗位上敬業地作出我的貢獻,我必須忠誠於我的企業。”在一個企業年終總結大會上,一位獲得嘉獎的優秀員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