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融入企業——心隨企業而動(1 / 3)

第3章 融入企業——心隨企業而動

“公司是我的”,以企業建設為己任

任何一家公司裏總有一些為了避免出錯而保持沉默的員工,這種人最令老板感到不滿的了,因為這類人並沒有從心底認同企業,他們缺乏主動,凡事都點頭稱是,一切都處理得不好不壞,在老板的心目中,最多是個應聲蟲。這樣的人更不用說以企業建設為己任了。

一個認同企業的員工,將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融合在一起,把企業建設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他們時刻培養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樹立“公司是我的”的信念;他們特別關注企業中存在的問題或遇到的困難,並積極地為企業提出合理化建議。而事實上,往往正是他們的參與改變了公司的命運。

日本東芝公司曾因為戰略上的失誤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赤字接連不斷,股票價格連續下跌,內部糾紛嚴重。這個著名的大公司一度處在混亂之中。

那時,有個技術小組,一行8人到宇奈月溫泉去考察重型發電機。他們在當地的旅館裏住下,晚上在房間裏閑來無事,便湊到一起聊天。時值冬季,天氣寒冷,大家邊烤火邊聊天。忽然他們被那裏別具一格的取暖爐吸引住了。普通的取暖爐是一個木框罩子,下麵放一個火盆。火盆與木框罩是分離的。要將取暖爐換一個地方時,必須分兩次搬運,先搬木框,再移火盆,很是麻煩。而這裏的暖爐與普通的不同,它在木框罩子下麵有一個白鐵皮抽屜,抽屜裏放著木炭和煤球,抽屜與木框連成一個整體,這樣就可以一次搬運整個暖爐。同時,由於這種暖爐下麵的抽屜不是像火盆那樣敞著口,所以還可以把腳伸到木框裏麵取暖。大家的話題於是便轉到取暖爐上來。一位技術人員靈機一動,想出一條妙計:“這個取暖爐用起來比一般常用的要方便多了。咱們是搞電器的,用鎳鉻絲來代替煤球怎樣?比用煤球還要方便,而且還幹淨,用不著每次用時得先生火了。”這個意外的發現使大家興奮不已,他們便熱烈地討論起來。

回到公司,這個技術小組向公司提交了關於電暖爐的設計方案,這個新穎的設計立即得到了公司的批準。經過試製,一種新型電暖爐誕生了。東芝立即為它申請了實用新產品的專利。而電暖爐的上市也讓東芝公司一度獲利不斷。

電暖爐雖小卻解決了問題,東芝公司以此為轉機,逐漸恢複了元氣,並打入了家用電器市場。為企業的全麵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更重要的是:雖然小小電暖爐的能量是有限的,但小發明激起的精神能量是無法計算的。東芝由此樹立起信心,掀起了一個創新的高潮。而所有的一切都源於技術小組8個員工全身心為企業的投入。

認同法則:

世界級的企業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公司的發展靠每個人的積極參與來推動。全員參與是許多公司成功的秘訣,每個人都可以因為自己的建議和行動帶給公司積極的變化。

作為公司中的一員,我們應當時刻提醒自己要積極參與公司的工作,比如為公司發展獻計獻策。事實上,適當地提出一些大膽的建議,還可以提升你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例如:

1.你可以提出如何開源的辦法,或者指出怎樣節流對企業更有益處。沒有什麼比為公司著想的建議更令老板欣賞的了。

2.如果你的老板處理某種事務的方法不太好,而他本人並未覺察或不知如何改進的時候,此時你有好的主意,就應該果斷地提出來,但要采取讓老板感到能夠接受的方式。

3.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比這更加出色的一點,就是讓你的思維走在老板的前麵。很多時候,你的效率也就是老板的效率。當然,這是在你對老板已有足夠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作出的預計。

為了做到這一點,你應盡量學習了解公司的業務運作的經濟原理,為什麼公司業務會這樣運作?公司的業務模式是什麼?如何才能盈利?同時,你還應該關注整個市場動態,分析總結競爭對手的錯誤症結,不要讓思維固守在以前的地方。

如果每個員工不僅善於發現問題,還能提出合理化的解決方案,企業的效益必然會加倍提升,個人的發展之路也自然平坦易行。為企業提供合理化建議是我們的職責,當企業因采納了我們的建議而日益興旺時,受益的不隻是公司或老板,最終受益者還是員工自己,可以為自己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不脫軌:走在公司要求的軌道上

員工在公司中,要有強烈的認同意識,隻有保持良好的認同意識,該幹什麼就毫無保留地幹什麼,工作和事業才能成功發展,就如同火車隻有沿著軌道才能高速前行。因此,每個員工都要把“軌道”烙在腦海中,才能順利開創工作的新局麵。

一個有秩序的團隊必定是一個團結協作、富有戰鬥力和進取心的團隊,如果其中一個人無視秩序,脫離公司軌道的人,不但會毀掉整個團隊的戰鬥力,而且也會毀掉他自己的前途。

數年前,伊藤洋貨行的董事長伊藤雅俊突然解雇了戰功赫赫的岸信一雄,這一事件在日本商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就連輿論界也以輕蔑尖刻的口氣批評伊藤。

人們都為岸信一雄打抱不平,指責伊藤過河拆橋,將自己“三顧茅廬”請來的一雄解雇,是因為一雄已沒有了利用價值。

在輿論的猛烈攻擊下,伊藤雅俊理直氣壯地反駁稱,企業需要的是能時刻行走在企業軌道的人,那些不能遵守公司規章,不能與企業保持一致的人一定要處以重罰,即使會因此降低戰鬥力也在所不惜。

事件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岸信一雄是由東食公司跳槽到伊藤洋貨行的。伊藤洋貨行以從事衣料買賣起家,食品部門比較弱,因此從東食公司挖來一雄。東食公司是三井企業的食品公司,對食品業的經營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於是有能力、有幹勁的一雄來到伊藤洋貨行,宛如是為伊藤洋貨行注入了一劑催化劑。

事實上,一雄的表現也相當好,貢獻很大,十年間將業績提高數十倍,使得伊藤洋貨行的食品部門呈現一片蓬勃發展的景象。

但是從一開始,伊藤和一雄在工作態度和對經營銷售方麵的觀念即呈現極大的不同,隨著歲月增加裂痕越來越深。一雄屬於新潮型,非常重視對外開拓,善於交際,對部下也放任自流,這和伊藤的管理方式迥然不同。

伊藤是走傳統保守的路線,一切以顧客為先,不太愛與批發商、零售商們交際、應酬,對員工的要求十分嚴格,他讓他們徹底發揮自己的能力,以嚴密的組織作為經營的基礎。伊藤當然無法接受一雄的豪邁粗獷的做法,為企業整體發展著想,伊藤因此再三要求一雄改變工作態度,按照伊藤洋貨行的經營方式去做。

但是一雄根本不加以理會,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而且業績依然達到水準以上,甚至有飛躍性的成長。這樣一來,充滿自信的一雄就更不肯改變自己的做法了。他說:“公司情況一切都這麼好,說明我的經營路線沒錯,為什麼要改?”

為此,雙方意見的分歧越來越嚴重,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伊藤隻好下定決心將一雄解雇。

這件事情不單是人情的問題,也不盡如輿論所說的,而是關係到整個企業的存亡問題。對於最重視秩序的伊藤而言,食品部門的業績固然持續上升,但是他無法容許“治外權”如此持續下去,因為,這樣會毀掉過去辛苦建立的企業體製和經營基礎。

有些員工沒有認識到不脫軌的重要性,他們以為規章、秩序等都隻是企業約束、管理員工的需要,對此他們往往持排斥的態度,表麵上遵守,內心深處則是一百個不願意,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往往會做出一些違背公司秩序的事情。

企業好比是一個舞台,你如果不在舞台上表演,那麼你即使有再好的演技,也難以表現出來。若是在舞台下展示你的演技,則是用錯了地方,演得再好,也沒人會認可你。員工要習慣在製度下工作,也要真心地認同企業文化,這是一種職業紀律,更是一種職業技巧,企業常常會通過製度安排,把資源和榮譽給予那些遵守公司規章的員工,如果你與秩序格格不入,偏離了企業的軌道方向,那麼你是難以得到企業可以給你的任何資源和榮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