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企業統一思想,員工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自覺接受灌輸:
1.誓言、口號——記住核心理念
沃爾瑪的員工在進入沃爾瑪之時,都會跟著主管發下如下誓言:“從今以後,每當有顧客走近我身邊3米,我就會微笑,看著他的眼睛,並去招呼他,我敢向薩姆(沃爾瑪創始人)發誓。”而LG的員工每天都要喊各種口號。作為的員工,在進入企業之初就應該牢記企業的理念,並內化於心,這是認同企業最直接和簡單的方式之一。
2.內部雜誌——公司就是你的家
百安居建材連鎖公司擁有自己的內刊《橙風》。這份內刊除了對百安居(中國)的重大消息、新聞進行報道之外,更多的是關注員工,介紹員工的優秀事跡,交流成功經驗。而GE的公司雜誌《GE LIFE》,辦刊的宗旨就是告訴你:GE就是你的家,要為建設家庭努力工作。閱讀企業內部的雜誌,了解企業內部員工的生活和工作,更快捷地融入到新的工作中。
3.卡片、照片——無處不在的提醒
強生員工卡片正麵是中英文的員工信息,背麵是公司的核心理念。GE的員工任何時候,都會隨身攜帶寫著GE理念的卡片。迪斯尼的公司到處都張貼著“米老鼠”“唐老鴨”“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的照片,在沃爾特·迪斯尼的眼中:童話的創造者必須生活在童話中。通過卡片佩戴和照片的方式,時刻提醒自己是企業的一員,時刻灌輸給自己企業的思想和理念,讓自己早日從認同企業到融入企業。
遵守製度,做個老板眼中的可靠人
英國著名政治思想家艾德蒙·伯克說過:“我認為,與製度結合的自由才是惟一的自由,自由不僅同製度和道德並存,而且還須臾離不了它們。”
製度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保障。它在約束我們的同時,塑造了我們遵守製度的職業習慣,使我們更加成熟和可靠。有些員工以為規章、製度等規範都隻是企業的需要,卻沒有認識到每一個員工希望在企業發展,不僅要學會在製度的約束下成長,更要學會利用製度保障下的權利發展自己,提高能力並增加業績。
一個不遵守製度的人何談融入,何談認同?這樣的人即使是有能力的人,也最終難逃被企業淘汰的命運。
在美國杜邦公司曾經流傳這樣一個職場故事:吉爾是一位比較有個性的銷售員,他的自信與能力使他能夠很快地從一線隊伍中脫穎而出,在他所工作過的一些崗位,他都能夠取得不錯的業績。但是在工作中,吉爾特別討厭填寫各式“申請”和“報表”,特別厭惡企業提倡的“數據分析”和“流程表”等非常形式化的東西,他認為,銷售業績決定一切,客戶第一,自己第二,公司排行第三。吉爾也不喜歡參加各種會議,實在不得不參加時,也是坐在最後一排想自己的事。他不願意總結自己業務方麵的經驗教訓,更不屑於學習別人好的經驗;對領導安排的事情或不做或忘記,企業要他彙報工作,打幾個電話催問後才有回複,而杜邦偏偏是一家有著近百年曆史的帶有“軍工風格”的企業,作風嚴謹得近乎死板,注重流程,強調彙報,希望每一個部分都是可控的,希望每一個銷售員的每一天也是可控的。
吉爾的做事風格與企業的管理製度大相徑庭,當同期進入企業的同事不斷被提拔的時候,他卻隻能識趣地選擇離開。
這種結果完全是吉爾自己輕視規則所造成的。製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為準則。如果把企業比作是一個國家,製度就是法律,是我們做事的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古語很好地說明了規矩的重要性。軍隊的戰鬥力來自於鐵的紀律,企業的戰鬥力和生命力來源於各級工作人員良好的精神麵貌、崇高的職業道德和嚴格的規章製度。缺乏明確的規章製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產生混亂,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員工都按個人意願行事,隻能造成無序和浪費,新員工應該在製度的約束下建立良好的工作習慣。
有些新員工初涉職場不適應按點上下班,自覺性較差,完善的規章製度就可以進行約束,養成習慣後就行成一種風氣。每一個企業都有一係列的製度:考勤製度、5S 製度、人事製度等等。企業製度一定要執行,比如說,我們的製度規定每天上班時間是早上8:30,這就是底線,遲到了就要受到懲罰,我們也可以7:00或7:30就到崗,提前打掃衛生或進行開工前的準備工作。好員工具有這種遵守製度的優秀品質,他們就像生活中那些品格高尚的人一樣,會贏得周圍人們的尊重。
認同法則:
做個可靠人,贏得良好的第一印象,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麵思考,從而培養自身對企業的認同:
1.遵守製度是企業員工的責任
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遵守製度也是一種承擔責任的體現。而違背公司規定受到的懲罰,其實是在警醒你不能漠視自身的責任。
比如,你上班時遲到了5分鍾,公司可能就扣掉了你當月的獎金,你很可能對公司的處理忿忿不平:“不就遲到了5分鍾嗎?有什麼了不起的,也不會有多大影響。”你不妨仔細反思一下,如果公司中每個人每天都遲到5分鍾,那會怎麼樣?你如果違背了公司的規定,而公司沒有對你進行處罰,那麼公司的規定豈不是形同虛設?有人曾嚴厲地提出:“一個沒有製度規範的公司,根本不會有什麼前途。”因而,遵守公司的規定是每一個員工必須承擔的責任。
2. 遵守製度的員工是企業需要的可靠人
某公司有一名負責電腦硬件維護的新員工,工作能力強,手藝好。但他常常不遵守公司的製度,工作時間幹私活,幫別人維修電腦,收取小費。此人在工作中沒有什麼大錯,人力資源部的經理對於他的去留問題很是頭疼。
此類“雞肋員工”在企業中並不少見,表現也各有不同:有的非常自我,難以相處;有的倚老賣老,藐視管理者的權威;還有的貪圖蠅頭小利,時時想揩公家的油等等。這些員工不斷挑戰公司製度的底線,擾亂工作秩序,導致團隊工作效率下降。
一方麵,這些人的不良行為可能會讓其他員工仿效;另一方麵,如果這些人不受懲罰,其他員工便可能會因此產生敵視、憤怒的情緒,繼而對整個工作環境產生影響。這些問題員工牽扯到每一個員工的利益。因此,對於企業來說,一個自覺遵守各項規章製度,為企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才華的人才是企業需要的可靠人,而那些置製度為無物人遲早會被企業剔除。
多看少說,敏於事而慎於言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曾經說過“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這不僅是一個聰明人的做法,更是一個員工在入模子階段應該做到的基本。
孔子在《論語》中也曾多次提到,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君子應該有的風範是:辦事迅速,言語謹慎。有人說,少說多做豈不是吃虧了?其實,少說多做,正是認同企業的聰明人的表現。上帝造人的時候,隻給了人一張嘴,卻給了人兩隻耳朵,為什麼呢?這是要求人們多看少說,惟如此,才能從對方的談話中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對加深相互了解或深度交談有所裨益。當員工初入企業,對企業尚不了解的時候,多看少說是一個加深了解,從而增進認同的必經過程。這裏的多看少說並不僅僅是指在對公司製度上,也包括在與同事的融入方麵。如果你違反了這一定律,往往吃虧的還是你自己。
吳歌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汽車銷售公司工作。與吳歌同在一個部門的還有另外三位年輕靚麗的女孩,與她們相比,吳歌年齡最小,不但沒有工作經曆,為人處事也沒有任何經驗。
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吳歌的加入讓這台戲更加熱鬧。四個女孩每天一起吃午飯,一起下班,一起購物,這讓吳歌覺得自己處在一個溫暖的小團體裏。可不久吳歌發現在一團和氣的背後,隱藏著一些微妙的、若隱若現的矛盾。一次,同事顧梅單獨約吳歌吃飯,對她說:“李響這個人表麵嘻嘻哈哈的,其實她特別喜歡在背後給領導打小報告,今後你不要和李響走得太近了,上次我跟李響說了公司經理在用人方麵的一些失誤,誰知道第二天李響就把我的話告訴了經理,讓我特別難堪。”吳歌聽了非常吃驚,同時也開始提防起李響來。
過了幾天,另一個女孩馬玲和吳歌去泡吧,在喝了幾杯酒之後,馬玲對吳歌說起了自己求學中的坎坷經曆,讓吳歌覺得受到了推心置腹般的信任,非常感動。吳歌想也沒想,就對馬玲談起了顧梅對她說的秘密,吳歌還補充說:“這個秘密是我聽顧梅說的,你不要告訴別人啊,因為我們關係好,我才告訴你的,我隻想讓你以後跟李響打交道注意點,有什麼話都不要當著她的麵說!”沒過幾天,吳歌被經理找去談話了,原因是經理發現吳歌在公司散布謠言,不但影響上下級關係,還影響了團隊關係。吳歌從經理的辦公室出來,她看到了馬玲、顧梅、李響三個人依然在辦公室裏有說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