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孤獨逝去
諾貝爾最後一封信是在1896年12月7日寫的,收信人是拉古納·索爾曼,發信地址是聖雷莫,他在敘述了有關硝化纖維素這事後說:
“遺憾的是我目前的健康情形相當不好,就連寫這封信也感到吃力,但隻要複原,便能夠再從事我們所關心的工作了。”信尚未寄出,在幾小時以後他就心髒病猝發,並於1896年12月1O日2時去世。而那封信仍被擱置在辦公桌上。索爾曼後來說: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在去世前的一段日子裏,心中籠罩著一層悲哀。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臨終時沒有一個人在身邊小聲安慰我’的預感都應驗了,他曾有好幾次像發作似的感到不安而想爬起來,卻被周圍人阻住。那時候,他患了相當嚴重的語言障礙,似乎除其祖國語言之外都忘了。其法國籍執事歐久多·歐沙都稱,諾貝爾曾說出傭人們都聽不懂的各種話,雖然如此,他們都以為自己已聽出‘電報’兩個字,於是連忙跟他的兩位侄子伊曼紐爾、海爾馬及拉古納·索爾曼聯絡。可是他們都沒有趕上其逝世--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跟他的生平一樣,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12月11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去世後的第二天,他的兩個侄兒海爾馬·諾貝爾、伊曼紐爾·諾貝爾以及助手索爾曼趕到了意大利聖雷莫。在此之前,他們收到了電報,當時這位偉大的發明家陷入了昏迷狀態。兩個侄兒為了尋找叔父遺囑的線索,正在埋頭翻閱他的私人卷宗,這時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銀行突然發來一份電報。電報上說:“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存在銀行的金庫裏,現已打開。銀行將郵寄一份遺囑給他們。由於考慮到急於執行這一遺囑,電文中引錄了其中的最後一段:
“我還要表明我的願望,在我死後,破開我的靜脈,請高明的醫生簽字證實我已死亡,然後將我的屍體在焚屍爐中燒毀。”
這段話使兩位年輕的侄兒想起,他們的祖父伊曼紐爾也曾擔心被人活埋。他們大為驚訝,這種心理狀態竟也會遺傳。
遵照他的遺囑,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體先交醫院解剖靜脈血管,讓醫生查明死因。第一次喪禮在聖雷莫別墅舉行。他的一位朋友蘇德布勞姆,是教皇派駐巴黎公使館的一位青年牧師(後任烏普薩拉大主教)也來到聖雷莫,在他靈前致悼。
蘇德布勞姆的悼詞中有一段是:“他所受的孤獨和磨難是他的命運,是天賜的結果,在眾生眼裏把他看做一位富有而顯赫的人,而看做一位平常的人很少。現在他已經死了,讓我們不要永存這錯誤,因為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所有和成就帶進墳墓。我們也必須拋棄這種塵世的幸福。我們可以正確看待這位死去的人,雖然他富有,有親友的情愛,但他也是窮苦的。他孤獨地生活,孤獨地死去,沒有家庭的喜悅,沒有妻兒的安慰,這是他的選擇或命運。他的天性是不為名利所動,不以孤獨所苦,他一直到生命的末日,仍是熱心的,仁愛的。他的生命是高貴的。”
他火化後的骨灰從聖雷莫運回瑞典,12月29日在斯德哥爾摩的斯托庫爾卡舉行了莊嚴的葬禮。按照他的願望,葬在北禮拜堂他家庭的墓地中,他的父母和兄弟早已埋葬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