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篇 編織健康錦囊,製訂受益一生的健康計劃1
第一章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健康要從娃娃抓起
若要孩子體質強,常帶三分饑和寒
孩子的體質與大人有很大的不同,中醫認為小孩生理上是“髒腑嬌嫩,形氣未定”,為“稚陰稚陽”之體,即指孩子機體柔嫩,氣血未充,經脈未盛,五髒六腑的發育仍未完備。因呼吸係統的功能不足,對外邪的抵抗力較差,所以容易罹患感冒及呼吸道過敏症(氣喘、過敏性鼻炎)。因消化係統的功能不足,加上孩子的飲食不知節製,愛吃零食、冰涼的食品,很容易損傷幼嫩的脾胃係統,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發育不良。
中醫有雲:“要使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饑並不是要孩子餓肚子,寒也不是故意要孩子受涼,而是指飲食要適量,不偏食,並根據季節變化調整飲食和增減衣服。“三分饑和寒”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免疫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火力大,並不像大人想象中那樣怕冷。有些家長總是怕孩子凍著,裹了一層又一層,結果孩子的皮膚從小就沒有得到外界寒冷空氣的鍛煉,不是非常致密,而是變得非常嬌嫩,沒有抵禦嚴寒的能力,長大了會怕冷、怕風。另外,衣服穿多了,孩子就容易出汗,毛孔張開,外界的風寒很容易侵入,常患感冒反而增加麻煩。
所以父母不宜給孩子穿很厚的衣服,否則出汗、上火更易感冒(摸脖頸處有無汗可知穿得多不多)。
自秋天起,孩子的衣服要緩加,不要過厚,更不能把孩子捂得出汗。在嚴冬的時候,應該讓孩子穿得輕便些,並加強日常鍛煉,既增強體質,又從小磨煉其意誌。居室間溫度適宜,冬季室溫也不必過高,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讓孩子逐漸適應較冷的環境,增強抵抗力。
在飲食方麵,應當以正確、均衡的飲食為原則。小兒胃腸發育還不完全,消化能力弱,如果飲食超過小兒的胃腸負擔,就會造成食積。很多家長總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不注意控製孩子的飲食,殊不知柔弱的胃腸負擔太重,就會出現食積鬱熱、厭食、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甚至於出現麵黃肌瘦或腹大如鼓等營養不良的症狀。進一步食積化熱,還會表現為手足心熱、心煩易哭。
為保孩子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應當及早調整孩子的飲食習慣,少吃高溫煎炸、寒涼的食物以及甜食,而且要避免過飽引發的小兒食積鬱熱等問題。
此外,應當及時糾正孩子偏食、貪食及愛吃零食等壞習慣。偏食兒童未能得到成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抵抗力自然不足,疾病由此而生。過量飲食會加重肝、膽、胰等重要消化腺體的負擔,亦會引致腸胃不適、嘔吐及腹瀉等症狀。而且,大部分的零食含有高脂肪、高鹽分、高糖分及經高溫精製,會加重肝、腎及腸胃的負擔,造成孩子偏肥、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從而影響健康。
切斷病原體入侵,為孩子免疫力加固屏障
孩子的髒腑器官及體格發育尚未成熟,功能還不完善。兒童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其病理特點必然為發病容易,且治療失宜則傳變迅速。從根本上講,兒童多病的原因是體質差,免疫力不強。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免疫力低下是造成疾病的根本原因。人無時無刻不在受到病毒(菌)的侵襲,因此每天都消耗500~1000毫克的免疫球蛋白,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形成一道保護屏障,切斷病原體入侵人體,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而兒童的免疫係統尚未發展成熟,是一生中免疫力最低的時期之一,這是兒童多病的直接原因。
小兒健康,貴在預防,父母如果平時做好防病保健工作,減少和病源接觸的機會,就能夠大大降低孩子發病的頻率。
例如,呼吸道感染是兒科門診最常見的問題,其預防要從日常生活做起。首先要保持環境衛生,常洗手。在感冒流行期,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否則也應戴口罩以減少飛沫傳染。此外,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以及適當的運動也能增強孩子對疾病的抵抗力。除了常規預防注射外,一些疫苗如B型嗜血杆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流行性感冒疫苗都可考慮施打,以預防這些疾病。
造成腹瀉、嘔吐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預防要從良好的生活習慣做起。首先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這是預防所有腸胃炎的不二法門,尤其大人喂食前,一定要洗手。戴口罩出入公共場所對預防由飛沫傳染的腸胃炎也有幫助。另外,開水一定要煮沸,不要給孩子吃未煮熟的肉類和蛋類,以預防細菌性腸胃炎。接種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的另一良方。
對於皮膚疾病來說,平時應給予適當的清潔,避免給孩子使用太刺激的清潔用品。維持適當的溫、濕度環境,冬天要注意皮膚保濕,預防皮膚幹燥搔癢,夏天穿著輕薄吸汗的衣物,以免產生痱子。居家環境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防蚊液等,避免被蚊蟲叮咬。外出時使用衣帽遮陽或使用防曬乳液,以避免被曬傷。另外,孩子要常洗手以及修剪過長的指甲,以免因搔癢抓破皮而細菌感染。
兒童過敏性疾病包括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結膜炎等。預防過敏性疾病的發生,可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麵來著手。例如,哺喂母乳,注意皮膚保濕,每1至2周以55℃的熱水清洗、烘幹枕頭、被套,避免使用厚重的棉被,改用太空被或蠶絲被,使用除濕機或冷氣機控製室內濕度在50%以下,並勤於清洗或更換冷氣機及空氣清淨機的濾網,避免使用厚重的布窗簾及毛地毯,減少出入封閉性的公共場所並適時戴上口罩,避免讓孩子接觸到二手煙,盡量少給孩子玩絨毛或填充玩具。
兒童用藥的五大原則
孩子身體防禦機能較差,隨著外界氣溫和環境的變化,機體機能易紊亂,出現各種疾病。這時很多家長往往隻看表麵現象,在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急於用藥,甚至給孩子服用成人藥,導致不良反應。
對於兒童疾病來說,並不是藥吃多一點,病就會好得快一些。兒童的身體正處於生長發育階段,肝腎功能、中樞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尚未發育完善,對許多藥物極為敏感。這就要求家長多了解一些兒童用藥的原則,給孩子正確用藥。
第一,兒童用藥應當謹慎選擇用藥品種,不可簡單地用成人的藥品直接減量服用,最好選用兒童專用藥品。
例如,在使用解熱鎮痛藥時,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兒童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紫癜;新生兒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內形成黏膜糜爛;感冒通可能造成兒童尿血。再比如,12歲以下的兒童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環素可引起牙釉質發育不良和牙齒著色變黃;諾氟沙星可引起負重骨關節組織的損傷、抑製骨骼生長;慶大黴素可致兒童永久性耳聾及腎髒損害;新生兒使用氯黴素和磺胺類可引起灰嬰綜合征和溶血。
第二,聯合用藥要控製。
由於藥物之間產生物理吸附或化學絡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聯合用藥不當時會影響藥物的療效,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隨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與鈣、鎂、鋁等無機鹽類抗酸藥或含鐵的抗貧血藥合用,會生成配位化合物,影響藥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間,應暫停服用鈣片等藥品。兒童用藥品種應盡量減少,能用一種藥物治療的,就不用兩種或更多的藥,一般合用藥品種以不超過3~4種為宜。
第三,用藥劑量應嚴格計算。
兒童用藥的劑量一般可按照年齡、體重、體表麵積三種方法計算。按年齡計算比較簡單(肥胖或瘦弱患兒除外),即不同年齡兒童的用藥是成人劑量的:1個月為1/14,6個月為1/17,1歲為1/5,2歲為1/4,4歲為1/3,6歲為2/5,9歲為1/2,14歲為2/3。家長同時應注意計算聯合用藥時同一類藥物的總用量,例如服用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小兒速效感冒顆粒)同時使用阿苯片退燒時,因兩種藥物都含有解熱鎮痛藥成分,劑量應適當減少。
第四,不能濫用營養藥。
兒童成長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主要應當從食物中均衡吸收,飲食正常的兒童一般不必服用營養藥。有些兒童因某種原因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補充時,應谘詢醫生適當補充。然而不少家長誤以為此類營養藥多吃點沒壞處,就給孩子盲目過量服用,實際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易招致兒童機體功能失調。
第五,盡量使用中藥治療,但也不可濫用。
例如小兒反複呼吸道感染、厭食、哮喘、腹瀉、遺尿,還有其他的一些精神行為方麵的異常(如小兒多發性抽搐、多動症等),用中藥治療效果都比較好。但使用中藥應注意“四慎”:慎服苦寒,苦寒易敗脾胃而伐生生之氣,如木通、大黃;慎服辛熱,辛熱易耗陰傷津,如附子、肉桂;慎服補澀,補澀易留邪而滯中氣,補益藥藥性再平和亦有偏性,會使人體陰陽偏盛,而且補益之劑,可能影響消化,使飲食減少,故藥補不如食補;慎服毒烈攻伐之品,因其易克伐正氣,如全蠍、蜈蚣,若病情需要,用量宜輕,速用速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