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冰箱不是“保險箱”
在許多家庭裏,冰箱幾乎成了食品的“保險箱”,不管生食、熟食,也不管蔬菜還是肉類,隻要往冰箱裏一扔,就覺得萬事大吉,給食物的品質上了保險。其實冰箱能使你的食物保鮮但不“保險”。
1.滋生細菌
在低溫環境中,食物本身的代謝也隻是放緩,並未停止。多數細菌並不會因低溫死亡,相反,許多微生物很容易在低溫下生長繁殖。同時,冰箱內濕度較大,這同樣不利於食品保鮮。
2.偷竊營養
冰箱是竊取食物營養的“黑手”,特別是那些富含維生素的蔬果菜肴。有研究證實,在4℃的冰箱中儲藏24小時會令黃瓜的維生素C含量下降30%。
3.破壞美味
冰箱是美味殺手,香氣撲鼻的新鮮麵包、新鮮誘人的香蕉與荔枝,還有風味別致的豆醬、火腿、肉罐頭,經過冰箱儲存,往往顏色盡失、美味不再,弄不好還會吸附一些異味。
4.冰箱疾病
食用直接從冰箱中取出的食物,會導致胃內黏膜血管急劇收縮、痙攣而引發胃部不適甚至導致胃病,而那些在低溫環境下滋生的微生物可以導致急性腸炎甚至痢疾,耶爾細菌腸炎就叫“冰箱腸炎”,此細菌能夠在-40℃低溫中生存繁衍,冰箱正好是它們的樂園。
5.藏汙納垢
不論生熟、不分門類,各種食物以及食物自身分解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茶葉、咖啡、煙草、化妝品甚至膠卷都在冰箱中彙聚,裹挾著各種氣味,產生千千萬萬個細菌、真菌,冰箱逐漸成為藏汙納垢之所。
6.製造毒物
許多人喜歡大采購,將一周內的蔬菜購好後在冰箱內存放。這種做法非常危險。蔬菜中原本含有硝酸鹽,在硝酸還原酶的作用下會形成亞硝酸鹽,這種物質具有毒性。冰箱中的熟菜也是亞硝酸鹽的製造者,人吃過的剩菜受到細菌和唾液中酶的汙染,亞硝酸鹽形成的速度更快。
那麼,怎樣使用冰箱才能保證健康呢?
1.冰箱內的溫度應保持在10℃以下。
2.熟食品進入冰箱前須涼透。食品未充分涼透,突然進入低溫環境中,食物容易發生質變。食物帶入的熱氣引起水蒸氣凝集,能促使黴菌生長,導致整個冰箱內食品黴變。
3.冰箱中取出的熟食品必須回鍋。冰箱內的溫度隻能抑製微生物的繁殖,而不能徹底殺滅它們。如食前不徹底加熱,食後就可能致病。
4.為防止熟交叉及食物串味,應用保鮮袋或保鮮紙將食物包密實後置冰箱保存,熟食在上,生食在下。
5.冰凍的肉類和禽類在烹調前應徹底化凍,再充分均勻加熱煮透。如果有的部分沒有完全化凍,常規烹調溫度不足以殺滅微生物。經化凍的肉類和魚等不宜再次置冰箱保存,因為化凍過程中食物可能會受汙染,微生物會迅速繁殖。
6.冷凍食品宜緩慢解凍。取出的食品應在室溫中自然解凍,而不宜采用自來水衝淋、熱水澆等方式解凍。若急速解凍,由於冰晶體很快溶化,營養汁液不能及時被纖維和細胞吸收而外溢,就會使食品質量下降。
7.食物解凍後不宜再放入冰箱。反複冷凍可使食品組織和營養成分流失。
8.冰箱應定期除霜清洗,保持幹淨。
9.不要將醃製品放入冰箱,因為醃製品在製作過程中均加入了一定量的食鹽,氯化鈉的含量較高,鹽的高滲透作用使絕大部分細菌死亡,從而使醃製食品有更長的保存時間,無須用冰箱保存。若將其放入冰箱,尤其是含脂肪高的肉類醃製品,由於冰箱內溫度較低,而醃製品中殘留的水分極易凍結成冰,這樣就促進了脂肪的氧化,而這種氧化具有自催化性質,氧化的速度加快,脂肪會很快酸敗,致使醃製品的質量明顯下降,反而縮短了貯存期。
手機,健康新殺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其普及程度也越來越廣泛。然而,手機在為人們的通訊帶來快捷和方便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尤其是給人們的健康帶來了一些影響。
1.手機磁輻射形成汙染
眾所周知,手機在使用的過程中會產生電磁輻射,這種電磁輻射是以光速傳播的,又可以通過傳輸通道間的交互作用形成汙染,幹擾人類的正常活動。因而,世界各國對日益嚴重的手機電磁汙染格外重視,紛紛製定相關法規治理手機電磁輻射環境。
2.導致神經性頭痛
手機電磁輻射會引起神經性頭痛、心悸胸悶、頭暈目眩、精神不佳等狀況。
3.導致長期失憶
美國華盛頓大學專門研究手提電話的專家曾用老鼠做過實驗,將100隻老鼠放進一個盛滿水的大水桶中,水中則放置一個救生浮台,然後訓練這些老鼠爬上救生浮台。為了讓爬浮台的知識長期留在老鼠的記憶中,他重複訓練這批老鼠6次。這位專家把其中50隻老鼠暴露於與手提電話類似的微波輻射中,結果發現另外50隻不曾暴露在微波輻射中的老鼠,仍能駕輕就熟地由水中爬上浮台;但受微波影響的老鼠,則差不多全部喪失記憶,不知如何爬上浮台。
4.損傷睾丸細胞
手機電磁輻射可以引起睾丸生殖細胞的損傷。手機的輻射是通過作用於線粒體,阻礙生精細胞的能量代謝而產生生殖毒性的。
5.導致女性喪失生殖能力
移動電話發射的輻射微波會破壞生物免疫係統以及基因細胞,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女性容易產下畸形兒或演變成不孕症。
6.常用手機容易衰老
英國科學家還警告說:多用手機容易使人衰老,就好像常吸煙的人衰老得快一樣。據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手機的低度輻射會加速細胞的活動。而醫學界相信腫瘤、心髒病及老年癡呆症是由輻射引起的。英國生物科學院一項研究顯示,當細胞受到影響時,生物的防禦係統就會啟動,產生蛋白質黏附在細胞上,用以保護和修補細胞。而對於用量大的手機使用者來說,過多的蛋白質反而會黏結細胞,阻礙自然的修補程序。
7.長時間打手機增加腦瘤危險
瑞典一個研究機構的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手機會增加人腦部產生腫瘤的危險,這與此前公布的一些研究結果相左。報告說,在頭部哪一側接聽手機更多,哪一側長腦瘤的危險更大。這一研究項目的負責人謝爾·米爾德說,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使用手機達到2000小時以上,那麼他頭部經常接聽手機的一側產生惡性腫瘤的概率比常人高240%,而避免這一危害的方法就是使用耳機接聽手機。
8.常用手機可能會導致眼癌
德國一項研究首次發現,常用手機可能會導致眼癌,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常用手機的人患上眼癌的幾率比其他人高出3倍,這項研究結果尚待進一步證實。
那麼如何把這種危害降至最低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多注意一些細節了。
1.不要把手機掛在脖子或腰間。較為健康安全的方法,是把手機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並盡量放在包的外層,以確保良好的信號覆蓋。
2.撥電話時不要把手機緊貼耳朵,讓手機遠離頭部,間隔約五秒鍾後再通話。
3.手機信號弱時,不要把耳朵貼得太近。
4.不宜用手機長時間通話,可考慮改用固定電話或者使用耳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用手機直接通話,也應每隔一兩分鍾輪換左右耳接聽。
5.私密電話“不要躲到牆角悄悄說”。建築物角落的信號覆蓋比較差,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使手機的輻射功率增大。
6.不要東晃西走,頻繁移動。一些人喜歡在打手機時不自覺地踱方步、頻繁走動,卻不知頻繁移動位置會造成接收信號的強弱起伏,從而引發不必要的短時間高功率發射。
7.雷雨天不要打手機。當人被雷擊中時,皮膚的高絕緣性通常會產生一種屏蔽現象,使電流順皮膚流過而不會通過身體內部。但是當皮膚直接接觸液體或金屬等導電材料時,例如一部手機,就會打破這種屏蔽,導致內傷,而且可能會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