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語言對於圖像的解構
《語圖互訪的順勢與逆勢》一文通過對瑪格麗特畫的解析證明了語言符號和圖像符號的實、虛之別。不管是所占空間還是觀看時間,“煙鬥”的圖像必然先進入我們的視線。但我們決不會相信畫家如此淺薄和無聊,僅僅摹寫煙鬥,所以那行和畫麵相悖的“這不是一隻煙鬥”就迎合了我們要求看到更深寓意的心理。
試想,如果那行字換成了“這是一隻煙鬥”或“煙鬥”、“吸煙的工具”等,還會有這種效果嗎?我們還會因為語言而不相信圖像嗎?索緒爾說,對於語言符號,隻有差異才使它有意義。“也正是在兩種符號的所指發生矛盾時,語言的權威性便凸顯出來。這就涉及語言和
圖像兩種符號的不同功能:語言是實指性符號,圖像是虛指性符號。正因為語言的實指性,決定了它的可信性。”[11]
語言對圖像的“強勢”在中國題畫詩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尤其是在寫意畫中,詩文由可有可無到成為圖畫的布局補充再到最後變成畫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的發展過程正是“語言這一實指性符號對圖像這一虛指性符號的驅逐和遺忘過程”[12]。但圖像作為一種表意符號,是否具有獨立於語言係統的功能?難道離開語言符號,圖像就隻能是虛像嗎?
趙憲章在和曾軍的《文學理論的現實關懷——關於21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未來走向的對話》訪談錄中提到圖像可以表達非存在的世界,他舉了一個永遠向上的梯子的例子。當我們用語言說我們見過一個沒有止境的梯子時沒人會相信,但用圖畫表現時卻沒人會懷疑,他稱之為“不可能圖像”,認為這就是圖像符號不同於語言符號的獨特的表意功能。
參考文獻:
[1][2][3][4][5][7][8]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8.4-84.
[6][10][11][12]趙憲章.語圖互仿的順勢與逆勢——文學與圖像關係新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70-184.
[9]包兆會.“圖文”體中圖像的敘述與功用——以傳統文學和攝影文學中的圖像為例[J].文藝理論研究,2006,(4):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