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二戰後期(4)(1 / 3)

根據巴頓的計劃,第3集團軍應以最快的速度向塞納河挺進,並以芒特一加西庫爾和埃爾博夫為主要對象進行另一次大包圍,向東直取巴黎。

眼下,戰局的前景對盟軍來說,十分美好,但實際上還存在許多勝負難卜的因素。由於第3集團軍幾乎是在大踏步地前進,它所進行的真正的戰鬥並不多,德軍的有生力量沒有被消滅,局勢仍然是飄忽不定的。

在布列塔尼,德軍仍在幾個港口據點裏負隅頑抗,第8軍被牽製在這裏無法脫身的情況,一直延續到9月份。

在法萊斯,由於最高司令的命令有誤,已成甕中之鱉的德軍,奇跡般地逃出至少有4萬人之多。有人認為逃出去的有8萬人,因為當盟軍最後占領這一地區時,隻發現1萬多具屍體和不多的俘虜。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在以後的戰鬥中,德軍不僅能繼續組織起有效的防禦,甚至還發動了比莫爾坦戰役更大的一次反撲——阿登反撲。

戰局仍然模糊,但這沒能阻止巴頓按他的戰術思想繼續大踏步前進。1944年8月,第3集團軍裝甲鐵流實施了勝利大進車。

第12軍在吉爾伯特·庫克少將的指揮下,占領了聖女貞德的城市——法國南部重要城市奧爾良市;

第20軍於8月18日進占曆史名城沙特爾,並得到一個完好無損的飛機場,該軍前鋒距巴黎僅有50英裏了;

第15軍越過了厄爾河,並不戰而取德勒。

至此,第三集團軍打通了通往巴黎的道路,從三麵對巴黎形成了半圓形包圍。攻克巴黎指日可待。解放巴黎這座千年古城,對巴頓來說,不僅意味著他軍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項榮譽,而且也是個感情問題,他將親手洗去這座他熱愛的城市所蒙受的玷汙。

艾森豪威爾此時卻在猶豫,這種猶豫並非出自軍事方麵的原因。在巴黎附近的這三個軍,動用其中任何一個軍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占領巴黎。艾森豪威爾主要考慮的是政治和後勤方麵的問題。

一則,戴高樂的民族主義情緒很濃,在很多現實問題上,他與盟軍都發生了矛盾和衝突。眼下他正堅持首先進入巴黎必須得是法國軍隊。

二則,盟軍後勤供應承受的壓力過大。由於巴頓進展過速,盟軍的供應線幾乎一下子從諾曼底伸到了塞納河,戰略物資的供應,主要是汽油供應已顯不足;而一旦解放巴黎,盟軍還得每天向400萬巴黎居民提供燃料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這對本已緊張的供給係統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的重負。

再則,德軍事實上已放棄了巴黎。從戰略上講,占領巴黎對進攻德國並無多大意義,艾森豪威爾是克勞塞維茨學說的信奉者,一向認為“殲滅敵軍勝於奪取土地”。他認為當務之急是繞過巴黎,追殲德軍主力,巴黎可以回頭再收拾。

8月15日,巴頓得到布萊德雷的命令:第三集團軍繼續向塞納河全速推進,粉碎德軍逃跑的企圖。

巴頓聽出了這一命令的潛台詞:進攻巴黎與第三集團軍無緣。他對此大失所望。他的部下也十分震驚。但作為軍人,他們隻能服從。

8月17日,第15軍由德勒向塞納河前進了25英裏,強占芒特。巴頓的坦克所向披靡,所到之處,德軍風聲鶴唳,一觸即潰,退縮至萊桑德利和奎恩間的塞納河渡口附近。

17日夜間,芒特地區狂風大作。趁著月黑風高,巴頓指揮第79師強渡塞納河。德軍對此完全沒有預料。結果,渡河部隊基本未遇到抵抗,第79師順利完成渡河任務。第二天,該師又出其不意地攻占了設在拉羅利的德第13集團軍群指揮部,並向剛到達這一地區的德軍發起了進攻。至23日,一座能通過各種交通工具的橋梁橫跨在塞納河上。

20日拂曉,第5裝甲師開始向西北方向的盧維耶推進。德軍在這裏的防禦力量很弱,但他們利用易守難攻的地形,還是遲滯了第5裝甲師整整五天。

與此同時,第19軍在左翼向埃爾本夫發起進攻,至25日,全麵占領該城。

上述部隊完成任務後,全部撤回了原防區為英國第2集團軍留出一條暢通的大道,以便他們去封閉韋爾農和萊桑德利之間的塞納河地段。

作為“美軍中頂呱呱的打氣人”,巴頓在這段日子裏充分發揚了他“事必躬親”的作風,親自鼓舞士兵的鬥誌,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將軍們在他的激勵之下,也都親臨戰場,不斷以個人英勇的行為來鼓舞他們沒有戰鬥經驗的部屬。

21日,第12軍在新任軍長埃迪的率領下,繼續向前猛衝。第4裝甲師巧妙地繞過德軍固守的穆塔吉斯,神不知鬼不覺地占領了桑城。桑城的德國守軍對此渾然不知,許多軍官穿著假日禮服去聖艾蒂安大教堂去做禮拜,結果正好碰上了進城的美軍。22日晨,第4裝甲師在塞納河對岸建立了一個橋頭堡。幾天後,穆塔吉斯的德國守軍也被全部肅清,第4裝甲師推進到特魯瓦市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