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二戰後期(2)(2 / 2)

“一號作品”是巴頓在來諾曼底前,在他的地圖上草擬的一份極富想象力、創造力的計劃。該計劃提出兩個基本方案:第一方案是,在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以一個暫編軍在莫爾萊登陸,對德軍形成鉗擊之勢,使盟軍盡快突破灘頭陣地,轉入機動作戰。第二方案是,盟軍在諾曼底奪取灘頭陣地後,使用裝甲部隊,沿公路網縱向前進,通過一條狹窄的走廊地帶向縱深挺進,迅速突破阿弗朗什。采取這一方案,必不可少地要損失大量的坦克,但是隻需48小時就可達到作戰目的。這個計劃當時沒有被采納,巴頓為此曾氣憤地對秘書說:“隻要他們允許我執行這個計劃,我敢肯定我可以將戰役時間縮短一半。即便功勞一點不歸我,我也不在乎。”

“眼鏡蛇”計劃同巴頓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它的實施得以在德軍防線上打開一個突破口的話,巴頓的部隊就可以投入戰鬥了。由於這個原因,加上巴頓覺得自己對“眼鏡蛇”擁有一份發明權,所以,在7月16日的高級參謀會議上,巴頓向其中的一些人傳達了這一計劃,並強調,該計劃仍屬機密,一定要守口如瓶。

這幫參謀都是巴頓堅定的支持者,又都是擬訂計劃的行家裏手,聽過傳達之後,他們中的多數人都認為布萊德雷侵犯了巴頓的“版權”為此憤憤不平。結果導致了一段令人很不愉快的插曲。

第3集團軍的新聞發布官布萊克尼上校把“眼鏡蛇”計劃告訴了記者,並用極具暗示意味的話語表明該計劃最早出自巴頓。這一下,可是捅了馬蜂窩。向來溫和的布萊德雷氣得暴跳如雷,一是如此重要的作戰計劃被隨便泄露了,二是有人竟要同他爭奪“眼鏡蛇”計劃的發明權,因此他對巴頓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指責。

巴頓對部屬的胡鬧也非常惱火,但他知道一切都是為了他,因此,當他麵對布萊德雷的指責時,態度之謙恭令布萊德雷難以置信。

風波暫時平息了。但布萊德雷對巴頓的疑慮無法消除。在對巴頓的使用上,他采取了一種“既用又不用”的策略,讓他領導著一個有名無實的龐大機構,同時又把他排除在真正的指揮機構之外。

此後的一段時間,是巴頓一生中最難熬的時光,小杜弗河附近的第3集團軍的司令部裏,時常傳來巴頓罵娘聲。7月20日,有消息傳來,德國國防軍軍官企圖暗殺希特勒,巴頓有理由擔心戰爭可能會在由此引起的一場混亂中突然結束。巴頓再也坐不住了,他跑到布萊德雷的第1集團軍指揮部,向他懇求:“看在上帝份上,布萊德雷,你得讓我在戰爭結束以前投入戰鬥。否則,我非死在這裏不可。”

布萊德雷沒有同意讓巴頓和第3集團軍立即投入戰鬥,但他保證,“眼鏡蛇”戰役後,第3集團軍將有打不完的仗。

“眼鏡蛇”戰役原定於7月24日開始,由於陰雨,空軍無法出動給地麵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被迫推遲了一天。

7月25日,也就是進攻歐洲開始日後的第七周,天氣好轉。“眼鏡蛇”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在5英裏長、1英裏寬的地區,盟軍第八、第九航空兵部隊出動二千多架次飛機,炸彈4700噸。諾曼底一片火海。

在轟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況,一些炸彈未擊中德軍目標,反而錯投到美軍陣地上,造成己方人員傷亡,特別是接替巴頓出任虛構的第1集團軍群的麥克奈爾將軍也被當場炸死。但總的來說,這種飽和轟炸,達到了預期的戰術效果。當柯林斯將軍的第7軍發起進攻後,發現德軍的抵抗簡直是一團糟。於是,他當機立斷,把所有的預備隊都用上了,屬於第3集團軍的第8軍也加入了戰鬥序列。戰鬥進行得如此順利,到7月27日,“眼鏡蛇”作戰計劃的基本目標已全部實現。

布萊德雷現在麵臨的問題是,下一步用不用巴頓。由於猜忌還未消除,布萊德雷當時“渴望把此戰僅限於第1集團軍”,但他又是現場的指揮官,他知道“眼鏡蛇”戰役後,要擴大突破的戰果,巴頓已必不可少。怎樣安排巴頓呢?布萊德雷為此煞費了一番苦心。

7月28日,布萊德雷下令,讓巴頓以第1集團軍副司令的身份去監督第8軍擴大戰果,並盡快使第15軍投入戰鬥。同時,布萊德雷強調,在第3集團軍正式投入戰鬥以前,巴頓還不能負責第8軍,他把這解釋為“一種行政上的權宜之計”。

布萊德雷的意圖是很清楚的,他是在利用巴頓求戰心切的心理,榨取他的油水,既要巴頓為他賣力地幹,又要嚴格限製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