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巴頓命令第1步兵師沿加貝斯公路向蓋達爾以東快速挺進,進展順利。但在23日上午,他們遭到了德軍第10裝甲師的襲擊,該師在卡塞林山口戰役中曾重創美軍,大出了風頭,這次又想重溫舊夢。但美軍毫不示弱,欲報這一箭之仇,戰鬥打得相當激烈。上午戰鬥結束時,據巴頓本人統計,美軍損失155毫米和105毫米火炮各6門,半履帶式反坦克炮24門,M—10反坦克炮7門。而德軍的損失更大,光是被摧毀的坦克就有30輛。下午,德軍再度發起強大攻勢,但遭到美軍的頑強抵抗,他們寸土不讓,表現得十分英勇。最後,德軍無功而返。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取得的又一個勝利,它證明:第2軍已經不是十幾天前的那群“烏合之眾”了。巴頓為他們的傑出表現感到十分驕傲,他自豪地指出:“硝煙一散,我們看到沒有一個美軍士兵放棄陣地一步。”
戰鬥越來越激烈,部隊的傷亡不斷增多,士氣也開始有所下降。巴頓認為,檢驗一個指揮官領導藝術的時刻到了。於是,他把艾森豪威爾要他注意個人安全的囑咐置之腦後,親自到前線指揮作戰。他用各種方式鼓舞部隊的士氣,敦促指揮官們親臨前沿,與士兵們一起戰鬥。他不斷督促本森的突擊隊向前衝,直至“打到海邊”。這支部隊目前隻有一個坦克營、一個反坦克營和一個裝甲步兵連。4月7日,巴頓到前線巡視,發現本森突擊隊被德軍的地雷區擋住了去路,於是他不聽部下勸阻,毅然駕駛吉普車在前麵開路,穿過雷區,突擊隊得以繼續前進。不久,本森突擊隊便與蒙哥馬利的先頭部隊彙合了。
在整個戰鬥期間,巴頓對部隊的要求比平時要嚴厲得多,特別是對主力部隊和指揮官,他一再強調:如果哪個指揮官不能履行職責,立即撤換,決不姑息。然而,一旦真的碰到這種情況,他往往表現得優柔寡斷,心慈手軟。在對待人的問題上,巴頓還是相當慎重的,或者說,他缺乏高級指揮官應有的那種鐵石心腸。對第1裝甲師司令官沃德的處理就是一例。在這次戰役中,沃德的表現十分令人失望,多次貽誤戰機,受到巴頓的批評甚至責罵。但是當有人建議撤換沃德時,巴頓卻猶豫了,他認為,無論怎麼說,沃德還是一位有才幹的指揮官,幾次失誤不能完全歸咎於指揮不力,而是運氣不佳,他已經盡力而為了。所以他遲遲不肯撤換沃德,希望沃德通過實際表現改變自己的形象。但第1裝甲師的情況始終未能好轉,自3月17日以來已經傷亡了1500人。最後亞曆山大不得不出麵幹預,要求巴頓解除沃德的職務。巴頓考慮再三才同意由哈蒙取代沃德,但他不願親自出麵,把此事推給了布萊德雷。
巴頓在戰場上對指揮官們十分嚴厲,甚至有些近似無情,但對士兵們有時卻十分友善,特別是當部隊出現重大傷亡之後,他與士兵們的感情更加密切了。他通過各種方式表彰士兵們的英雄業績,好像是以此作為對傷亡士兵們的一種獎賞。蓋達爾戰役結束以後,巴頓下了一道總嘉獎令,以充滿激情的語言讚揚了士兵們的突出戰績:“……在崎嶇不平的山地上經過22天激戰之後,你們贏得了蓋達爾戰役的輝煌勝利。你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出色地履行了職責。不僅在死神時刻威脅著的前線,而且在其它一切地方,你們都表現得英勇無畏,堅定不移。由於你們的努力和上帝的保佑,在美軍光榮的曆史上,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的確,蓋達爾戰役取得了重大戰果,它迫使德軍又將其精銳第2裝甲師調離馬雷斯防線,從而大大幫助了蒙哥馬利對阿卡裏特河陣地展開的正麵突擊。決戰的時刻到了。
就在這時,巴頓又與亞曆山大發生了一場爭執。從4月10日起,軸心國部隊被迫退守突尼斯北部海岸約100英裏的弧形地帶。盟軍決定對其實施最後的打擊。亞曆山大計劃把美國第2軍劃歸英國將軍安德森指揮的第1集團軍。這一計劃嚴重刺傷了巴頓的自尊心,他認為,這等於取消了美國軍隊獨立作戰的資格,並試圖抹掉第2軍在這次戰役中的所有榮譽。巴頓在給亞曆山大的信中寫道:“問題既不在於指揮,也不涉及通訊,而是一個威望問題。在盟軍協同作戰的最後決定性時刻,美軍決不能扮演一個小角色。美國人民都在企盼美軍在聯合作戰中承擔更重要的使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對於他們的信心、士氣都是至關重要的。”為此,巴頓親赴集團軍群司令部,向亞曆山大和艾森豪威爾提出強烈抗議。他在日記中抱怨道:“艾克比英國人還英國人,任他們擺布。”由於種種原因,亞曆山大後來終於取消了這一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