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是個豪放直率的軍人,凡事喜歡堂堂正正,最討厭不光明正大之事。他就任第2軍軍長後不久,即對布萊德雷將軍在第2軍中曖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1893年2月12日生於密蘇裏州的一個教師家庭。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第14步兵團服役,臨時軍銜為少校。1934年畢業於國防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任步兵學校校長,後負責指揮一個師的訓練工作。布萊德雷雖長期從事軍事教學工作,但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與其說是一名教官,不如說是一位軍人。”他精通軍事業務,為人謙和忠誠,而且頭腦冷靜,講求實際,在戰場上善於把握全局和重點,是美國軍界一員不可多得的儒將。
1943年2月24日,布萊德雷奉命抵達北非,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的助手,但沒有明確職務。當時突尼斯前線一片混亂,艾森豪威爾便派他去第2軍了解情況,擔任他本人的聯絡官。實際上,他是艾森豪威爾安插的“耳目”,有責任向前線司令官和盟軍司令部提出建設性意見。但當時的第2軍軍長弗雷登道爾並不買他的帳,認為他隻是一個“向總部的頭頭打小報告的情報員”。
巴頓繼任後,不能容忍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他本人對布萊德雷評價很高,欽佩他的將才和為人。但他認為,在前線司令官身旁安插耳目的作法有悖於軍事指揮的重要原則,會導致前線司令官無法正常地履行職責。因此,巴頓決心迅速解決這一問題,他發誓說:“我不能讓任何他媽的間諜在我的司令部周圍轉來轉去。”巴頓向艾森豪威爾表示,要麼讓布萊德雷正式參加他的司令部,受他的指揮,要麼把他調往別處,並明確指出,他希望布萊德雷留下來擔任他的副軍長,而不是一個“竊聽器”。艾森豪威爾馬上接受了這一建議。
從此,巴頓與布萊德雷——這兩位美軍最優秀的將領走到了一起,為打擊萬惡的法西斯強盜而並肩作戰。他們兩人雖然風格迥異,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經常發生分歧,但從整體來看,他們能互相取長補短,密切配合,是一對十分理想的搭檔:布萊德雷是一架思想的機器,他沉著穩重,學識淵博,指揮若定,是一位有儒將之風的將軍;巴頓則具有天賦的軍人氣質,豪放剛健,多才多藝,大刀闊斧,是一員力拔山兮氣蓋世式的猛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時刻,他們同舟共濟,互相鞭策,勇往直前,在世界戰爭史上傳為佳話。
進攻的日期日益臨近,巴頓的情緒也越來越急躁,不斷地發脾氣。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求獲得更多更艱巨任務的希望破滅了。巴頓認為,目前第2軍已經恢複了士氣,戰鬥力也大大增強,所以亞曆山大元帥應該給他一項更重要的任務。但是,在3月14日下達的命令中,亞曆山大重申了巴頓部隊仍擔負原來的任務,並一再提醒巴頓:敵人可能對他的側麵發動反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越過東多塞爾山口;行動要慢一點,切莫走得太遠。巴頓對此十分惱火,盡管亞曆山大三令五申,但巴頓並不打算完全照他的意思辦。他暗下決心:給德意部隊以毀滅性打擊,取得令人矚目的勝利,以雪卡塞林山口之恥。幸虧布萊德雷十分慎重,他一再告誡巴頓要顧全大局,處理好美英間的盟友關係。
3月17日,即在蒙哥馬利發動攻勢的前三天,第2軍按預定計劃對敵人發動進攻。他們的攻擊目標有兩個:特裏·艾倫率第1步兵師進攻加夫薩,如果進展順利,還可攻占埃爾蓋塔,而後為蒙哥馬利建立一個燃料庫。奧蘭多·沃德率第1裝甲師通過卡塞林山口,進攻埃爾蓋塔東北的斯塔欣一德塞內德,如條件許可,再向梅克納西推進。其它部隊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戰役開始時,亞曆山大和艾森豪威爾來到第2軍指揮所督戰。巴頓則親臨前線指揮,他隨同第1步兵師一起向加夫薩推進。第一天的進展十分順利,第1步兵師在滂沱大雨中行進了45英裏,占領了加夫薩。18日,第1突擊營攻占了蓋塔爾,敵軍迅速潰退了。這次勝利被美國新聞界大肆渲染,巴頓再次名聲大噪。
但沃德的裝甲部隊的進攻遇到了麻煩,幾天的大雨使地麵變成了泥沼,坦克和卡車寸步難行,進展十分緩慢。巴頓大怒,用汙言穢語把沃德臭罵了一通。此後,沃德的部隊強行發起進攻,取得了有限的進展,奪取了斯塔欣—德塞內德。
3月20日,經過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蒙哥馬利指揮的第30軍在海岸附近發起正麵進攻。但由於地形複雜,攻擊毫無建樹。蒙哥馬利當機立斷,把左翼的佯攻變成了主攻。他命令新西蘭軍和第10軍發動強大攻勢,空軍則用強有力的火力予以支援。蒙哥馬利把這一行動稱為“超級炸藥”。鑒於這次行動需要五六天時間,他向亞曆山大建議,讓巴頓部隊向海邊進攻,以切斷敵軍從加貝斯到斯法克斯的重要通道。但亞曆山大不願讓美軍承擔更大的風險,他交給巴頓的任務是:占領梅克納西以東的東多塞爾山口,然後派一支輕型裝甲部隊摧毀東邊10英裏處的機場。巴頓此時正在為不受重用而煩惱,因而欣然接受。21日,沃德裝甲部隊攻占了塞內車站,22日,占領梅克納西。這時,東多塞爾山口近在咫尺,隻要沃德乘勝發動一次攻勢,就可以一舉奪下山口。但由於他優柔寡斷,舉棋不定,結果貽誤了戰機。很快,德國的第10裝甲師開到了,擋住了美軍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