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二戰風雲(4)(2 / 3)

困難總有解決的辦法,巴頓認為,對卡薩布蘭卡發動空中和地麵的全麵進攻,迫使它投降,是取得勝利的捷徑。可是讓巴頓困擾的是,如果就這一行動向艾森豪威爾請示的話,他是不會同意的,因此,巴頓決定不把這一作戰意圖向上彙報,來個先斬後奏。他認為,隻要取得了戰役的勝利,艾森豪威爾也不會說什麼的,而且他還可以把未向上司請示歸咎於通訊係統出了故障。他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很不錯,心裏不由暗笑了一下。

下定決心後,巴頓馬上進行戰鬥部署。他首先與海軍方麵做好協調工作,要求海軍給以最有力的炮火支援,並出動飛機進行轟作。但巴頓知道,此次勝利的關鍵還在於地麵部隊。但要想使地麵部隊具備取勝的能力,目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使他們得到充足的武器裝備。為了使這次作戰順利完成,第二天天剛亮,巴頓就來到了海灘,親自組織部隊卸運武器裝備。

巴頓一直都是士兵的楷模,他一邊指揮加快卸載速度,一邊親自幫助推船。每當看見一些懶惰膽小無能之輩,他都會用堅定而粗魯的語言大聲發布命令,斥責咒罵他們,同時激勵官兵們的士氣。遇到危險躲避是人的本能,當法國飛機從上空掠過,有些士兵就本能地畏縮起來,而巴頓卻似乎視而不見,照舊精神抖擻地站在那裏指揮,極大地穩定了軍心。工作緊張而有序的進行著,他在海灘上一幹就是十八個小時,在他的指揮調度下,卸運裝備的工作進展十分順利,沉沒的登陸艇也被打撈上來,火炮和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運上了岸,灘頭陣地也變得井井有條,甚至連將士們的精神麵貌也煥然一新了。巴頓的直接幹預產生了神奇的作用。

三、臨危受命

1943年初,北非的戰局變化不大,美國陸軍參謀部對駐北非美軍的領導層進行了充實調整。2月,又派奧馬爾·布萊德雷任駐北非的戰地代表,協助艾森豪威爾工作。

1943年1月中旬,美英兩國首腦羅斯福和丘吉爾及其主要軍事顧問在卡薩布蘭卡召開重要會議。

巴頓雖沒有資格參加會議,但他有機會和與會的大人物交談和共餐。羅斯福和馬歇爾對他都十分真誠友好,他們稱讚巴頓的部隊英勇善戰,軍紀嚴明,並對他的熱情接待表示感謝。而巴頓則乘機向他們表達了參戰的願望。會後,根據會議精神,盟軍司令部做出決定:征服突尼斯之後,美英軍隊將聯合進攻西西裏,雙方各出一半兵力。美軍方決定,由巴頓指揮參戰的美軍部隊。

巴頓終於如願以償了。他即將走出這庸俗透頂的生活圈子,奔向廣闊的歐洲戰場,去一展宏圖。他異常興奮,暗下決心,要步古代雅典人、迦太基人、羅馬人和拜占庭人的後塵,踏著偉大統帥尼西亞斯、漢尼拔、西庇阿等人的戰鬥足跡前進,取得永垂青史的功勳和榮譽。當然,他也十分了解他麵前的困難,但他堅信:“我將吉星高照,誰也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

1943年3月4日,外出指揮演習的巴頓突然接到一份急電,艾森豪威爾命令他立即到阿爾及爾報到。對於巴頓來說,這又是一個天賜良機。但他能否完成整頓第2軍,抵抗隆美爾的艱巨任務呢?人們拭目以待。

美軍在卡塞林山口戰役中慘遭失敗,一時間,要求撤換第2軍軍長弗雷登道爾的呼聲四起,使心腸柔軟的艾森豪威爾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於是,他親自飛往特貝薩,實地了解情況,廣泛征詢意見。最後他得出結論:情況相當糟糕,撤換弗雷登道爾已是勢在必行。於是,他立即電告他的參謀長史密斯將軍通告巴頓待命。1943年3月5日,巴頓將進攻西西裏計劃的任務交給副手傑弗裏·凱斯將軍,帶著他的參謀長休·加菲將軍和情報處長奧斯卡·科克上校匆匆飛往阿爾及爾。

當天下午,巴頓等人乘坐的飛機在阿爾及爾附近的邁鬆·布蘭奇機場著陸。碰巧,艾森豪威爾也剛從特貝薩飛回阿爾及爾,而史密斯少將和布徹海軍中校則到機場迎接艾森豪威爾,於是他們立即在機場開了一個會,向巴頓交待任務。

根據艾森豪威爾的指示,巴頓應立即走馬上任,接管第2軍。他必須竭盡全力恢複美軍的士氣和紀律,提高他們的軍事素質和作戰能力。他必須以他的實際表現證明,第2軍的官兵們有能力對付軸心國“非洲軍團”的老兵,絲毫也不比英軍遜色。要做到這些是很不容易的,巴頓心裏十分清楚,這意味著他要重新訓練、裝備和組織這支新敗之旅,並使他們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恢複勇氣和自尊。但巴頓並沒有對此感到有多大壓力,使他頗感不快的是,艾森豪威爾嚴厲地要求他與英軍通力合作,並接受英國亞曆山大將軍的第18集團軍群的指揮,按他製定的作戰方案行事。巴頓想到,這一方麵需要自己竭力自我克製,以免由於自己的火爆脾氣而影響兩軍的關係;另一方麵還要甘心充當配角,因為按照亞曆山大的計劃,第2軍隻能對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的行動起輔助作用。這使巴頓感到忿忿不平,盡管蒙哥馬利在北非已是一位家喻戶曉的英雄,但巴頓並不認為他有多麼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