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二戰風雲(3)(3 / 3)

但巴頓還算幸運,雖然貝圖阿爾的行動失敗了,可是就在11月8日淩晨,天氣情況逐漸好轉,大風已逐漸平息,海麵上的波浪也變小了,巴頓臉上露出一絲微笑,他覺得自己的運氣不錯。可他沒有預料到,登陸中的麻煩幾乎全是衝著他來的,躲也躲不掉。

登陸的士兵按預先的計劃兵分三路,分別從薩菲、穆罕默迪亞和費達拉登陸。

薩菲是約旦西部,死海以南,哈薩河河畔,卡薩布蘭卡以南約15英裏的一個小鎮,靠近該河注入死海的河口,海拔—277米。附近藏有煤和岩鹽。這裏有一座法國人為出口當地產品而建造的人工港,由道伍少校率四百人扼守,用130毫米的岸防炮控製著人港處。巴頓之所以選中這裏登陸,是為了在這裏部署一支部隊以阻擋來自馬拉喀什的法軍對登陸行動的幹涉,同時還可以利用這裏的港口把美軍的中型坦克從軍艦卸上岸。當時,新型的坦克登陸艇還未投入使用。

巴頓選擇的另一個登陸地點穆罕默迪亞位於卡薩布蘭卡以北約五十英裏,選擇這裏是因為它最靠近利奧特港機場,這是摩洛哥唯一一個築有混凝土跑道的機場,是交通要道,控製了它便可以掌握卡薩布蘭卡地區的製空權。

8日淩晨,部隊開始行動,分批登上登陸艇,向海灘前進,美軍在薩菲的登陸行動進行得還比較順利。可是因為是在夜間行動,對四周的環境掌握的不是很好,同時,又缺乏訓練,因此,在開始行動的時候比較遲緩,延誤了時間。

這一刻他們盼望了許久,當登陸艇接近海岸的時候,美艦以猛烈炮火向岸上射擊。進攻部隊進展的十分迅速,主要分5批登陸。至拂曉時,港口、港口設施及該城市區已完全被美軍控製。上午9時,坦克全部卸上岸,登陸行動成功。全部戰鬥僅用了五個小時,損失程度較輕。海軍隻傷亡兩人,陸軍傷亡八十餘人。

但在其他兩個登陸點,美軍麵臨的情況就複雜多了。

特拉斯科特將軍負責穆罕默迪亞登陸指揮。他的主要任務是奪取利奧特港機場,以供從美國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和從直布羅陀飛來的飛機使用。正是這一任務,給特拉斯科特將軍及其部隊造成了很大困難。

利奧特港機場距海岸約五英裏,它的西南麵是一塊高地,北麵、東麵和西北麵被塞布河環繞。塞布河是摩洛哥北部的一條河流。源出中阿特拉斯山北坡,流向西北,注入大西洋,在蓋尼特拉附近注入大西洋。長448千米。有沃爾哈河、拜赫特河等支流。上遊流經山地,幹支流上築有多處水壩,有灌溉發電之利。下遊河道寬150~200米,水深8~10米。兩岸平原寬闊。河口以上有麵積約300平方千米的沼澤濕地。

穀地為橄欖、稻米、小麥、甜菜和葡萄主要產區。蓋尼特拉為繁忙的港口,有拉同和貝斯等支流,地形十分複雜,易守難攻。特拉斯科特計劃利用夜幕的掩護在五個地點登陸,兩處在河北麵,三處在河的南麵,建立起灘頭陣地後,再向內地擴展,攻奪機場。進攻之前,美軍曾派人與法軍司令談判,要求法軍放棄抵抗,遭到拒絕。於是,特拉斯科特下令開始登陸。

登陸的時間定在淩晨,全部船隻熄火,隱蔽前進。但由於夜色太濃,不是很好掌握航向,船隻在黑暗中亂了隊形,因此,不僅耽擱了時間,還暴露了目標,招致法軍岸炮的猛烈轟擊,美軍出現了較大傷亡,登陸行動也失去了突然性。目標已經暴露,麵對這一情況,已經沒有別的辦法了,隻能強行登陸。但由於敵人火力太猛,五支登陸隊隻有兩支按時上了岸,許多登陸艇在途中沉沒。登上海岸的人員亂成一團,失去了指揮,隻能用輕武器拚死抵抗,各自為戰。趁美國軍隊亂成一團的時候,法軍飛機進行低空掃射,這樣一來,給登陸部隊造成了很大困難,不少人被擊斃,還有部分人員被俘。特拉斯科特被迫向巴頓求援,但巴頓此時的處境也不妙。

巴頓親自率領第三師擔任主攻方向的任務,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在費達拉港附近登陸並建立灘頭陣地,然後向南進攻卡薩布蘭卡,其登陸點是費達拉。費達拉位於卡薩布蘭卡以北十五英裏,這裏的港口是摩洛哥在大西洋沿岸唯一設備良好的港口。法軍在這裏的兵力部署十分嚴密,眾多的岸炮和野炮扼守著海灘地帶,對巴頓預選的四個灘頭構成了火力封鎖,地麵部隊有數千人,海麵上還有一支較大的法國艦隊助陣,形勢對美軍十分不利。

這時恰好淩晨1時,美軍艦隊在海上已經呆了好幾個小時了,他們冒著斷斷續續的降雨終於抵達費達拉海麵。這時外麵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隻有費達拉和卡薩布蘭卡的燈光在遙遠處依稀可見。

巴頓下達登陸命令後,登陸部隊立即從運輸船登上登陸艇,向海灘進發,很快就踏上了海灘,一切似乎都很順利。但直到部隊在海岸站穩腳才發現,由於天文、氣象、地理諸多因素綜合作用下,發生了海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