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二戰風雲(2)(3 / 3)

巴頓因為不知道這些,而感到疑慮,但這種疑慮也促使他以加倍的工作熱情去完成這一新的任務,以便給在華盛頓的、他命運的主宰者們造成一種印象:他對這場戰爭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巴頓在因迪奧精心選擇了一塊沙漠演習區。這是一塊長180英裏,寬90英裏,占地16萬多平方英裏的沙海,地形、氣候均與北非酷似。巴頓將在這裏培訓準備奔赴戰場的美國“裝甲部隊”的核心,受訓的是第1裝甲軍和第2、第3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共約8000人。

在因迪奧,巴頓對受訓部隊進行了酷似實戰,近乎殘酷的訓練。當時正是沙漠裏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白天平均氣溫高達華氏120度,坦克裏的平均溫度則高達華氏145度,受訓人員每天隻供應最低的配給定量,包括每人每天隻有一壺水。一天下來,受訓官兵又熱、又累、又餓,可巴頓還要軍官再跑1裏路,自己則跑1裏多一點。官兵們對這種超負荷的訓練叫苦不迭,牢騷滿腹。但巴頓堅持認為,平時多流汗,戰時才能少流血。他自己總是吃苦在先,處處身先士卒。這一切,士兵們看在眼裏,銘記心底,無不為他的模範行動所折服,並對他表示格外的敬重,可謂言聽計從,從不討價還價。

馬歇爾果然沒有把巴頓丟在沙漠裏不管。1942年春季的早些時候,巴頓到因迪奧上任,接到華盛頓方麵打來的電話。打電話的是作戰計劃廳廳長艾森豪威爾。“喬治,可以馬上來華盛頓一趟嗎?”

“好的,我很快就來。”巴頓心頭掠過一陣狂喜。巴頓明白,這時候被召見意味著什麼。

艾森豪威爾與巴頓在華盛頓見麵了。“喬治,如果讓你指揮一個師去參加真正的戰鬥,你是否願意放棄訓練部隊的指揮權?”

原來,出於在陸軍最終全部投入生死搏鬥之前,先使部分軍隊獲得實際的戰場經驗這一考慮,美國陸軍打算先期派出一個裝甲師,增援正在北非沙漠中苦苦支撐的英國第8集團軍,作戰計劃廳在艾森豪威爾主持下負責製訂了具體方案。

按照這一方案,該裝甲師將被用船全部運抵埃及參戰。如果以後別的地方需要這個師,則隻把人員撤出,而把裝備留給英國人。艾森豪威爾對該計劃是這樣解釋的:“由於當時我們正致力於生產一種改良的坦克,因為這個建議顯得更有吸引力,當我自己準備要使用該師時,我們指望可以配備新的裝備了。”

由誰來指揮這支奇怪的裝甲師呢?陸軍參謀長和作戰計劃廳長同時想到了一個人——巴頓,他們從不懷疑巴頓的能力,而且隻要一發出通知,巴頓就可走馬上任,把訓練和實際戰鬥結合起來。馬歇爾於是吩咐艾森豪威爾把巴頓召來。

巴頓將要指揮美軍第一支出海作戰的部隊。這一消息無異於一顆重磅炸彈,在陸軍部裏炸開了。巴頓“相當古怪的癖性和有時反複無常的行為”,為自己樹了不少敵人,有些人幹脆罵娘,說巴頓連指揮一支美軍小隊都不勝任,更不必說在一支聯盟軍隊中擔任重要指揮角色了。馬歇爾和艾森豪威爾堅信自己對巴頓的看法,沒有被這些反對意見所嚇倒,堅持把巴頓召至華盛頓。

聽了艾森豪威爾的問題,巴頓愣了一會兒。說實話,第1裝甲軍對他非常重要,但同真正的戰鬥情景相比,它似乎又無足輕重了。巴頓斬釘截鐵地回答道:“艾克,假如我能參加戰鬥,我甘願當一名少尉。”

巴頓的回答令艾森豪威爾十分滿意,盡管這種感情溢於言表的回答是他早就預料到的。

巴頓渴望立刻投入同隆美爾的較量中去,但他的願望落空了。馬歇爾突然做出了新的決定;暫不派遣美軍參戰,迅速向英軍提供300輛坦克和100門榴彈炮,以解燃眉之急。

巴頓的心情一下子降到了冰點,沮喪地返回了因迪奧。他不知道馬歇爾為什麼會改變決定,難道他也不相信自己了?自己還有沒有參戰的機會呢?一個又一個的為什麼,困擾著巴頓,折磨著巴頓。

巴頓多心了,馬歇爾臨時改變主意同別人對他的人身攻擊毫無關係,而是另有隱情。美國剛剛參戰,那時它還不具備遠程運載一個師經好望角抵達埃及的能力,問題就這麼簡單。

對巴頓來說,它隻需要再等3個月,3個月以後,一切都會如願以償了……

8月21日,巴頓回到了華盛頓。這時,距10月7日正式實施“火炬”計劃隻有不到7個星期的時間了。巴頓的倫敦之行,使馬歇爾不再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在他的幹預下,各級人員都為“火炬”計劃的製定大開方便之門。

很快,計劃成形了。

“火炬”計劃的登陸地點選定在法屬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這方麵,英美分歧較少。但在具體登陸地點上,雙方卻各執己見。英方主張部隊應全部在地中海沿岸登陸,迅速搶占突尼斯;美方則堅決主張在卡薩布蘭卡登陸。

經過激烈討論,最後采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案,雙方決定分三路在法屬北非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