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二戰風雲(1)(3 / 3)

他的士兵太新。由於美國還未卷入戰爭,這些根據新頒布的國家強製征兵法令入伍的小夥子們,多數是“戰後的一代”,他們懷著對歌舞升平、酒綠燈紅的留戀,不情願地走入了軍營。在他們身上,沒有戰鬥的激情,有的隻是頹唐的思想、沮喪的神情。人們當時是這樣描述這些年輕人的:

“在他們中間,有些人在同平民生活告別時,喝得昏昏沉沉,跌跌撞撞地走進征兵局,另外一些人的衣衫上則還沾著女人的淚痕。他們悶悶不樂地行軍,步伐零亂地走上軍車。”

巴頓的坦克太舊。這是一些早該進廢品場的坦克,它們一個個都年已老邁,外殼上的油漆早已剝落,斑駁陸離,內部的器件損壞不堪,徒有其形。

就在巴頓著手將該旅“烏合之眾”塑造成一支超一流的部隊時,更多的“烏合之眾”被劃到他的麾下。斯科特被調往諾克斯堡,接替查菲任第1裝甲軍軍長,巴頓則出任第2裝甲師代理師長,並晉升為陸軍準將。這樣,巴頓花了近20年時間,終於從一名少校晉升到準將,時間雖然長了一些,但畢竟是跨入了將軍的行列。

巴頓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完成第2裝甲師的組建工作。當時,該師有實際作戰能力的部隊隻有一個旅。巴頓決心再組建兩個旅。在高效率的組織指揮下,師的建製很快就形成了。

整個第2裝甲師所麵臨的主要問題仍是人員素質低,裝備陳舊落後。為了把士兵訓練成鬥誌高昂的坦克手,巴頓處處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帶動和激勵部隊。他以心理學家的眼光來觀察每天前來他的部隊學當軍人的戰士,他認為“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有自尊心,對於他的部隊和國家富有自豪感,對於他的同誌們和上級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對於自己的才幹具有自信。”為此,他決定向部隊灌輸一種“一往無前的拚搏意誌,任何障礙都無法阻止他們前進”。他是怎樣灌輸的呢?他說:“戰爭就是殺人的買賣,你不放他的血,他就會宰了你。劃破對手的肚皮,要不就打穿他們的腸子。”他還說:“你們想打勝仗嗎?你們想活著看到勝利的那天嗎?那麼,訓練吧,不要擺花架子,把刺刀插進敵人的胸膛。這個方法很簡單,但它既可打勝仗,又可減少傷亡。”人們很難相信,如此粗俗的語言會從巴頓這樣一個有教養的人的口中流出。巴頓也知道自己在講粗話,他有點兒明知故犯。但他錯誤地認為,“沒有粗俗勁就無法鼓動部隊”,他認為他“使用的是一種士兵能夠理解的語言”。在不少戰士心目中,巴頓不僅是位指揮官,而且還是一位“演說家”和“戰鬥鼓動家”。應該說,巴頓的嚴以治軍是對的,效果也比較好,但是,有些方式方法值得研究,不可照搬照套,有的方式方法顯然是不足取的,甚至應予拋棄。

為了激發士兵的榮譽感,巴頓決心為自己的坦克兵設計一套獨特的服裝,以別於其他兵種。這是一件鑲有紅邊的綠色軍裝,毫無疑問,巴頓是它的第一件試穿者。結果,當他穿著這身“奇裝異服”在老虎營中出現時,一位坦克手失口驚呼:

“瞧!綠色大黃蜂!”

這個名字從此被叫開了,華盛頓的將軍們都開始管巴頓叫“綠色大黃蜂”。盡管,陸軍部最終沒有同意讓裝甲部隊穿這種軍服,但巴頓和他的第2裝甲師卻成為新聞的熱點,尤其是去老虎營參觀的高級軍官簡直應接不暇,他們都想一睹“綠色大黃蜂”的風采。

巴頓不是個誇誇其談者,他是個講求實效的指揮官,他明白,要真正把第2裝甲師變成一把鋒利的尖刀,必須經過極其嚴格的訓練。巴頓本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經曆,使他從不懷疑訓練的價值。

有一次,巴頓率一支部隊向德軍陣地進攻。他的大腿被子彈擊中,倒在地上,血流不止,疼痛萬分,但他卻全然不顧,仍然用手書寫命令,傳給部下繼續指揮戰鬥。巴頓後來回憶這段經曆時說:“我記不清是怎樣發布命令的,因為當時我已處於半昏迷狀態,我隻是靠多年的訓練,做自動的反應而已。”

這種自動反應,正是巴頓希望他的軍官和士兵們所能具備的能力,隻有通過嚴格訓練才能具備這種能力。

在訓練初期,巴頓為第2裝甲師安排的繁重訓練任務曾一度引起了一些抱怨。那些懶散慣了的士兵和軍官,背地裏整日發牢騷,互相議論:“老頭兒真討厭!”但是沒過多久,這些牢騷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無言的服從。巴頓抓住了第2裝甲師所有官兵的心。這時,人們私下議論最多的是:“你可別在老頭兒麵前出醜,他可不喜歡這個。”

短短的時間裏,第2裝甲師的麵貌煥然一新。為了檢查部隊的訓練效果,1941年2月17日,巴頓舉行了第2裝甲師的第一次公開檢閱。

閱兵式的當天,本寧堡突然刮起寒冷陰濕的大風。在雨水浸透的檢閱台前,一千二百多輛戰車靜靜地排列在那兒,等待著“老頭兒”對他們的評價。

天氣太糟糕了,受閱的士兵簡直無法看清檢閱台,看不清能激發起他們無窮力量的“老頭兒”。

“老頭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