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的一天,巴頓接到通知到羅肯巴克將軍處報到。結果令他高興萬分:命令已經下來了,美軍要在9月7日前後進攻聖米耶爾突出地帶。巴頓屆時不僅要指揮自己的6個坦克連,還要指揮一個法國坦克連。
於是他突然忙碌起來了。接到作戰命令的第一天,他就在司令部裏忙於為這項計劃搜集補充的詳細材料。等他冷靜下來時,突然想到了一個可怕的事情。他立即去找羅肯巴克:“天哪,將軍!我忙乎這些有什麼用?我自己連一輛坦克都沒有,我這樣怎麼能指揮第5軍和其他部隊的坦克呢?”
羅肯巴克不理會他,生硬地對他說:“不要多問,到時候會有的。”
巴頓還是不放心,又去別處打聽。直到別人告訴他坦克已在途中時,他才冷靜了下來。
他在同時又聽到了別的傳言,說他的部隊要經過的道路可能全是沼澤,坦克要過去非常困難。於是他又憂心忡忡起來,他決定親自去察看地形。
他跑到法國軍團司令部去,征得了有關人員的同意,然後同一個法國兵一起去察看了地形,他看到那裏沒什麼沼澤,幾乎沒有什麼障礙能擋住坦克,他終於放心了。
他回到營地時,坦克也運到了。一切準備就緒,隻等司令部的命令了。巴頓終於睡了一個安穩覺。
發起進攻的時間一推再推,最後才決定在12日淩晨1時開始。協約國900門火炮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齊射,淩晨5點時,地麵部隊發起了進攻。到黃昏時候,戰鬥差不多結束了。
這場戰鬥既不困難,也不重要,然而對於巴頓來說卻意義不同一般。他突然覺得如願以償,過去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他處於極度興奮之中。時而駕著坦克領隊,時而跳到地麵上大聲叫嚷著指揮車輛前進。看到有人不聽他的招呼,便一陣又一陣地大發雷霆。進攻正式開始時,他甚至還為自己設了一個不是很有必要的指揮所,自己像模像樣地站在這個地方觀察他的坦克部隊的作戰情況。
在陣地上,他出沒於坦克內外,步行比乘車多,跑的路比走的多。很快他就發現自己已到了開在最前麵的一個坦克排那裏。他不滿意士兵們的駕駛,於是自己跳上去親自駕駛。
很快他就到了獨自一人麵對德國人的境地,德國人也發現了他,幾挺機槍立即對著他射擊。他是個射擊內行,知道機槍的子彈遠遠超過炮彈的威脅,於是不得不退回自己的陣地。
這一天的冒險使他精神煥發,興高采烈。但當他到羅肯巴克那裏準備聽到上司對他的表揚時,羅肯巴克卻嚴厲地批評他到處亂跑,目無軍紀,自作主張。巴頓吃了一驚,他明白自己所幹的事確實有太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於是立即虛心表示歉意。羅肯巴克對巴頓取得的戰果還是很滿意,隻是不希望他冒險惹事,聽了他的解釋,心中的怒氣漸漸平息下來。此事便不再多講了。
可是巴頓的內心卻無法平靜,他想方設法地為自己創造戰鬥機會。他的自作主張對於處在中低級職位的他來說最多算是錯誤,但對爾後的命運來講,卻有著重大影響。他對上級的態度使他結下了怨仇,而且他不能嚴格遵守命令的天性也得到了充分暴露。不論大事小事,涉及他個人的情況如此,關係到整個師命運的部署也是如此。
幸虧,他參加戰鬥的機會不多了,整個大戰都將結束了。
三、告別坦克
1918年11月11日,經過四年多激烈、艱苦、漫長的鏖戰,造成三千萬人傷亡和數千億美元損失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的投降而宣告結束。美國雖僅參戰一年多,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損失32萬餘人,其中11.5萬人陣亡,20.6萬人負傷,4500人被俘。各參戰國的人民都舉行隆重的儀式慶賀戰爭的結束,歡慶和平的降臨。《芝加哥論壇報》的頭版標題就是“讓戰士們立刻回家吧!”在紐約,人們高唱著:“我們不要成肉,我們要的是萊茵河的一席之地。”
但此時此刻的巴頓卻顯得與眾不同。他在戰爭中因表現勇敢而受到上司的表揚,從上尉晉升為上校,並獲得“優異服務十字勳章”,但戰爭的突然結束卻使他感到一時難以適應,甚至無法接受這一事實。他覺得現在又回到了“愚蠢的、地獄般的世界,生活失去了意義”。他熱愛戰爭,在戰爭中體會到快意、樂趣、刺激和緊張。他喜歡這種緊張的戰爭生活,並將自己與戰爭融為一體。他因受傷未能趕上最後幾天的戰鬥而感到萬分悲痛。離開了戰爭,他覺得自己的存在似乎已經失去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