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當遇到困難的時候,絕對不應該一味地下蠻力去幹,要多動腦筋,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是不是正確的。
剔除細枝末節,辦事抓枝幹
人類的重要任務就是將主要事務放到主要的位置上。
年輕人在畢業後總會為一些事情所煩惱,王楠畢業後,應聘到一家大型公司做助理。剛到任時,總經理向他介紹了公司的情況和現狀,並且交給他兩件需要辦理的事情,一件是資金周轉問題,另一件是員工的日常需要供給問題。由於在大學時王楠學的是財會專業,所以,他認為自己有籌集資金的特長,因而產生了一個很實際的想法,就是將解決資金周轉的問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這引起了公司絕大多數人的強烈不滿,因為以前的助理總是將精力主要放在滿足公司員工的日常需要上,而王楠卻不這麼做,他為解決資金的周轉問題在各個部門間不停地跑來跑去,幾乎很少去處理那些日常事務。
就這樣,人們對他的不滿日漸加深,後來就派了一名代表到公司總部那裏要求總經理撤換現在的助理,或者讓王楠徹底改變自己的做法。總經理了解了王楠的做法後,對那名代表說:“放心吧,他會將你們的問題解決得非常圓滿的,但是,你們要給他一段時間。”
沒過多久,公司的資金周轉問題徹底解決了,王楠這才轉過來致力於員工的日常需要問題。雖然後來他將那些問題解決得很圓滿,但許多人依舊對他抱有很深的成見,他在那家公司的人際關係也就可想而知了。最後,他不得不離開那裏。
後來,王楠深有感觸地說:“我的失誤就在於沒有將總經理交辦的任務分清主次,與下屬、與上級溝通得不夠。如果我將員工的實際問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但現在說什麼都晚了。”
在許多人身上都發生過與王楠類似的情況,而這樣做的結果隻能是後悔沒有將生活和工作中的首要事情放在首要位置。
被美國《時代周刊》雜誌譽為“人類潛能的導師”的史蒂芬·柯維博士曾經這樣說過:“人類的重要任務就是將主要事務放到主要的位置上。”
整日忙碌的你,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呢?
分清主次,先做最重要的事情,這是我們提高生活質量、快樂生活的最簡潔、最有效的辦法。
在我們周圍也有許多這樣的人,走進辦公室就開始忙於工作,從早忙到晚,也不分工作的輕重緩急,一天下來總是覺得身心疲憊不堪,回到家困倦地往床上一躺,卻又不知道自己這一天幹了幾件要事。
要想生活得更簡單,就要了解以下幾關鍵因素:
1.明確目標
要做到要事第一,我們首先要明確發展目標,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問題,這樣可避免重複作業,減少犯錯誤的機會。
我們必須理清的問題包括:我現在必須作出哪些改變?我應該注意哪些事情,避免影響目標的達到?有哪些可用的工具與資源?
2.學會說“不”
輕鬆地生活要學會拒絕,不讓額外的要求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對於許多人來說,拒絕別人的要求似乎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拒絕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溝通能力,在你決定該不該答應對方的要求時,應該先問問自己:“我想要做什麼?什麼對我才是最好的?”
3.使用“優先表”
“要事第一”要求我們善於發現決定生活質量的關鍵,在第一時間解決排在第一位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怎樣確立時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和難點所在。著名的邏輯學家布萊克斯說過:“把什麼放在第一位,是人們最難懂得的。”
停下來歇息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往往重視效率而忽略了人的價值。太多機器按鈕等我們去按,生活忙亂不堪、效率低下且毫無樂趣可言,在效率的鞭策下每個人都像機器一樣忙得一刻也停不下來,這樣的生活注定毫無幸福可言。
事實上,以人的價值來看,我們應該依照人性來決定生活的步調。
很多人抱怨現在的生活步調都被調整得很快。一位西方評論家說過:“效率被視為這個時代對人類文明的最偉大貢獻。效率被視為一種永遠追求不完的力量,人們不可能達到的極致。”
的確,在大部分的環境中,把時間花在非目標導向的事情上,都會被認為沒有產生效果,缺乏效率。邀請同事去吃個舒舒服服的午餐,給朋友慶祝生日,或是經常在陽台上擺盆花,似乎都是些不重要的小事,但是,如果連這些都舍棄掉,又和沒有精神生活的機器人有何分別呢?
整天工作並不會有效率。效率和花費的時間並不一定成正比。強迫自己工作、工作、再工作,隻會損耗體力和創造力。我們需要暫時停下工作,而且要經常這麼做。每當你放慢腳步,讓自己靜下來,就可以和內在的力量接觸,獲得更多能量重新出發。一旦我們能了解工作的過程比結果更令人滿足,我們就更能夠享受生活了。
據國外心理學家的調查,有2/3以工作為中心的人,下班後不懂得放鬆,許多人以為在飯店飲酒取樂、醉生夢死便是放鬆。可在酒場上的君子們哪一個不是“有備而來”呢?要麼是為了打通關係,要麼是為了飯後的紅章或簽字。這不僅不能緩解心頭的壓力,反而會把身體累垮。追求效率和追求完美非常相似,它們都在我們能力所能企及的範圍之外,當我們將效率奉為生活的唯一標準時,一旦達不到要求,就會為之生氣、煩躁,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複雜、痛苦,而且毫無趣味可言。
阿爾伯特是美國一位著名的演說家及作家,每天都要乘飛機或者坐火車到世界各地去采訪、演講。
有一次,他應邀到日本去演講,搭乘大阪至東京的新幹線,在快到新橫濱時,由於鐵路的轉轍器發生故障,被迫停駛。車長在車內廣播:“各位旅客,對不起,由於鐵路臨時發生故障,需暫停20分鍾左右,請各位旅客稍候,謝謝!” 阿爾伯特是個急性子的人,剛開始有一些煩躁不安,電車停駛20分鍾,這對於一個注重效率,時間又十分寶貴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損失。
但是20分鍾過去了,並且快30分鍾了,電車一點也沒有要發動的跡象,正當他愈來愈焦躁不安時,車內又再次廣播:“很抱歉,請再稍候一會兒。”就在這一瞬間,他改變了慣常的想法,心想,焦躁也無濟於事,不如找些別的事做。
阿爾伯特在看完手邊的周刊雜誌和書後,就去拿備置的《時事周刊》開始閱讀。車內的乘客,大概有很多是忙人,他們焦躁地到處走動,向列車長詢問一些事情。阿爾伯特回憶這次特別的經曆時說:
“電車由原先預定的延遲時間20分鍾,變成一小時、兩小時,最後慢了三小時,因此抵達東京時,我幾乎看完了那本報道卡特總統的《時事周刊》。
“假如電車依照時間準時到達東京,或許我就無法獲得有關卡特總統的詳細知識。而且,假設我又是位沒有‘遊戲’和‘從容’心態的人,這三小時,除了焦躁不安、不斷抽煙外,就沒有什麼事可做了。”
阿爾伯特是現代效率社會的佼佼者,這一點從他蒸蒸日上的事業和忙碌的身影就可以看出來,然而自從他有了這次電車上的經曆之後,他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啟示:一個人要及時地從社會以及身邊的人一起營造的壓抑的氛圍中走出來,以一種從容的心態來麵對生活,不要時刻讓神經繃得太緊,否則就容易為自己帶來過多的壓力和挫敗感,這樣,生活就成了擺脫不掉的包袱,同時也毫無效率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