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敬業愛崗,在崗位上成就自己(1 / 3)

第六章 敬業愛崗,在崗位上成就自己

最大化自己的崗位價值

我們的很多好主意都來自於店員和倉庫搬運工。

——沃爾瑪公司創始人 山姆·沃爾頓

對於敬業的人來說,崗位不隻是一個平台,它更是一種象征和使命,當一個人視自己的職業如生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就沒有什麼做不成功的事。

從土路到柏油路、水泥路,再到高速公路,46歲的陳基旺養護各種各樣的路已經26年。

26年養路,陳基旺經曆的是時代的變遷,麵對的是越來越高的技術要求。高速公路養護專業化、機械化程度高,技術要求嚴,這對於來自普通公路養護部門的陳基旺來說,就是新的挑戰。高速公路養護工作多以路麵坑槽修補為主,坑槽修補的返修率和平整度是衡量養護質量的重要標準。晴天,他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做好處理工作,確保每一個坑槽修補的質量;雨天,他積極推廣科氏冷料在高速公路坑槽修補上的應用,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施工質量。

26年養路,不變的是艱苦,還有付出。福建災害性天氣比較頻繁,養護作業經常麵臨嚴冬酷暑、狂風暴雨、洪水泛濫等多重考驗。泉廈高速公路日常養護中最辛苦的莫過於清理排水係統。多發的雨水天氣常使排水溝泥土淤積,一些溝縫中甚至野草滋長;還有一座涵洞在養豬場附近,涵洞裏臭氣熏天,淤積的爛泥有二三十厘米高,老鼠躥來躥去,沼氣、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彌漫著整個涵洞,但每次清理,陳基旺總是第一個進洞。

一次抗洪搶險,雨勢風勢很大,塌方所在的高邊坡隨時有可能再次垮塌,這意味著養護的人要冒生命危險,但陳基旺還是衝在了最前麵。

“不求撈一把進去,唯願掏一把出來”,作為一名公路養護人,26年來,陳基旺日複一日地踐行著這一座右銘。

在福建泉州至廈門的高速公路上,平坦整潔的路麵,周遭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讓人有“車在花中行,人在畫中遊”的感覺,這與養路工的辛勤勞作是分不開的。在西福養護站一樓,牆上張貼著《養護工的一天》:“如果你問我們累不累,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你問我們值不值,我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這是像陳基旺一樣的所有養路工的心聲。

崗位,是每一個員工的基本責任所在。守住自己的崗位,絕不玩忽職守是每個員工的義務,這也體現出了最起碼、最基本的敬業精神。然而,真正敬業的員工,絕不僅僅將自己的責任局限在職責範疇,而會將之上升到一種覺悟,一種品格。“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有你,讓兩者的不同最大,這就是你一生的意義。”這是李開複對自己人生理念的一個簡要概括,代表了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把這種態度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上來,就是在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大化自己的崗位價值,不斷超越自我。

在職場中,每個工作崗位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職能,如果你在工作崗位上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在稱職工作的同時超越自己,最大化自己的崗位價值,你就會取得成功。然而,很多初涉職場的年輕人在工作中並不能從自己的崗位實際出發敬業工作,而是心浮氣躁、好高騖遠,殊不知,沒有立足崗位工作埋頭苦幹的精神,就不可能建功立業。

隻有踏踏實實,充分利用自己所在工作崗位的資源,刻苦鑽研、敬業工作,把自己的個人價值充分展示出來,才能獲得事業和人生的成功。我們要堅守住自己的崗位,全心全意、認真負責,在履行職責的基礎之上有所飛躍,最大化自己的崗位價值,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佼佼者。

閱讀思考:

你認清你的崗位價值了嗎?你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工作崗位中了嗎?

想要工作出色,須先愛崗敬業

天才是由於對事業的熱愛而發展起來的,簡直可以說,天才就其本質來論隻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蘇聯無產階級作家 高爾基

真正優秀的公司不在於它有高效的贏利模式,而在於它擁有一批敬業愛崗的員工。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那麼這個公司必將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司。把優秀落到實處,就是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

“有事找張剛”,這是濟南市民常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張剛是《齊魯晚報》的記者,張剛參加工作後就一頭紮進社區, “走街串巷”與普通百姓交朋友。有人說,大災大難方顯記者本事,危險、刺激的地方才好施展身手,然而,張剛描繪的是百姓最真實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通人身邊的故事。

第一次去槐蔭區五裏溝辦事處,一位工作人員誠懇地對張剛說:“我們這裏很長時間沒來過記者了。社區裏不是沒有新聞,而是沒有記者。”在振興街社區,老主任韓大媽親切地拉著他的手:“以後可要常往這裏跑,往居民家裏跑啊。”

從此,一輛自行車、一張地圖、一瓶礦泉水,成了張剛的基本裝備。他所跑的槐蔭區,有12個街道辦事處,100多個居委會。張剛每天六點鍾起床,到宣傳部了解情況後就往小區裏跑。有時半天就能跑兩三個居委會,中午隨便找個小攤吃點飯,就又在小巷子裏轉。

長期和老百姓心貼心,使張剛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多了一份敏感。有一年8月份,正是濟南市節水保泉的關鍵時期,當其他記者眼睛盯著關閉自備井、引入黃河水時,張剛在社區裏發現了“建築抽水黑洞”這一問題,專題報道發出後引起很大反響。山東省委一位老同誌特地給張剛打電話,讚揚這是節水保泉文章裏最有深度的一篇。

隨著市民對張剛信任度的提高,報社於2002年推出“張剛在您身邊”專欄,這是山東新聞界第一個以記者名字開設的新聞專欄。9年來,他以飽滿的熱情,深入社區、紮根社區、服務社區,走千街巷進萬家門,寫出一篇篇反映百姓酸甜苦辣的新聞稿件。他以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忘我投入的職業作風、身心俱到的采訪作風和關愛民生的負責作風,贏得了百姓的尊重。

“張剛現象”叫響了齊魯新聞界,“張剛精神”帶動了許許多多的人。2004年,《齊魯晚報》開設《張剛工作室》欄目,一個“張剛”帶起了一群“張剛”,“張剛精神”也隨之在更多人身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