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敬業提升能力,從人才到人物(1 / 3)

第五章 敬業提升能力,從人才到人物

敬業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

我過去常常認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夠頂兩名平庸的員工,但現在我認為能頂 50 名。

——蘋果電腦公司創始人 史蒂夫·喬布斯

敬業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敬業員工的表現和水準決定了一個公司的競爭力。如果一個公司的成員普遍缺乏敬業精神,那麼這個公司的工作質量就隻能處於低劣的水平,無論戰略多麼正確和高明,也無濟於事;而敬業的人越多、敬業精神就越強,工作效率就越高,競爭力就越強,潛力就越大,發展就越迅速。

滕天嬰是廣西綠城水務股份有限公司江南汙水處理廠的業務骨幹,技術維護班班長,她以廠為家,努力工作,帶頭鑽研技術,實施技改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2007年被南寧市評為“金牌工人”,同事們都稱她是技術創新女能人。

她吃苦耐勞,以廠為家。在2007年江南汙水處理廠運行調試階段,她作為技術室主任,主要負責江南汙水處理廠工地的現場管理、記錄、督促整改的工作。這些工作涉及麵極廣,煩瑣龐雜且非常具體。每天,她總是第一個趕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不管是下深井還是爬橋架,不管是設備調試還是打掃衛生,她總是站在前麵,以身作則,從不叫苦喊累。2006年滕天嬰結婚,剛辦完婚禮不到兩天,她便又出現在了工地現場。進入2007年,隨著江南汙水處理廠正式投產日期日益臨近,工地上的工作更加繁重,設備的安裝、調試以及整改工作全麵展開,江南汙水處理廠的技術人員連續2個多月未曾休息一天,特別是電氣自控人員,為盡快完成自控的調試工作,每天均加班到晚上7點多鍾,作為電氣自控專業出身的滕天嬰在做好技術室主任的各種管理工作之外,還懷著身孕堅持在現場實地跟班調試,接線、查線、調程序等一樣不拉。沉重的工作把她累壞了,滕天嬰不幸流產。然而,隻休養了10天,滕天嬰便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依然是那樣的樂觀向上,繼續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工作。

她積極創新,成績顯著。2007年7月,江南汙水處理廠由丹麥進口的4台鼓風機在進行調試。該鼓風機是當時世界上汙水處理行業中所使用的最大鼓風機,國內使用量不超過10台,鼓風機廠家前來指導安裝調試的技術人員此前亦未接觸過如此大型號的鼓風機,調試難度極大。可對滕天嬰而言,時間就是市民的利益,提早10天的投產,就意味著南寧市240萬噸的汙水可以變清。在與設備生產廠家做好充分溝通和交流的基礎上,滕天嬰主動帶領技術維護班組織技術力量進行攻關,通過查圖紙、對資料、檢設備、驗接線,使故障排查工作有條不紊而又緊張忙碌地展開,辦公室、資料室、配電房、鼓風機房的燈火通明,夜幕下,燈光裏,人影奔忙。最終,在連續奮戰了兩天之後,調試順利完成,鼓風機順利地運轉了起來。

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水泵、回流汙泥泵、攪拌器的調試工作中,以滕天嬰為骨幹的江南汙水處理廠技術維護班總計為該調試工作排除故障5個,節省工期25天以上。

滕天嬰在崗位上勤勤懇懇,她的能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她的這種能力就是在敬業精神的指導下產生的。一個員工能力再強,如果他不願意付出,就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這也進一步說明,敬業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員工敬業程度高,就能發自內心地認同企業的價值觀和社會觀,認同企業為實現其價值觀所設定的目標、流程、架構和管理,並願意主動全身心地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能夠兢兢業業地工作,就是一種敬業的能力,讓我們出類拔萃的能力。無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隻要具備敬業精神,憑借這種能力,無論身在什麼崗位上,都能夠有一番作為。

閱讀思考:

你如何理解“敬業是一種能力”這句話?

敬業提升能力,而能力是幹出來的

在通用電氣,我不保證每個人都能終生就業,但能保證他們獲得終生就業的技能。

——通用電氣公司前CEO 傑克·韋爾奇

敬業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地激發了自己的潛能,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幹出來的。

李斌是上海電氣(集團)液壓氣動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也是全國勞動模範、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傑出工人、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他幾乎囊括了一個產業工人所能擁有的一切榮譽,卻仍然堅守在生產一線。

雖然有著許多的榮譽,但李斌並不回避自己的起點——上海液壓泵廠技工學校。從技校畢業後,他懷著當一名好工人的願望,成為上海液壓泵廠的學徒,那時他認準一個理:隻要努力就會成功。

在3年學徒生涯中,他銑、車、磨、刨等多項加工技術樣樣精準。在機械加工行業,磨刀是一項基本功,而對液壓產品來講,工藝要求更高,刀具刃磨的難度特別高。為提高技藝,他潛心攻磨刀關,從工具間領了一大把報廢的刀具,一把把學著磨。經過幾年的磨煉,他終於掌握了磨刀的技巧。不久,虛心好學的李斌就成為“全能型”工人,再難加工的零件,到他那兒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

1986年,李斌作為勞務輸出人員,到德國設在瑞士的一家公司工作。先進的機械加工技術讓李斌大開眼界,新公司成了李斌學技術的新課堂:他白天認真幹活,晚上就把白天所見的一切記在本子上,進行整理分析。待回國時,他帶回厚厚的四大本數控機床編程調試資料。1989年,李斌第二次踏上瑞士的土地,在完成了一批複雜零件的加工任務後,李斌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第一位有權調試數控機床的亞洲人。

李斌有一句口頭禪——“讓我試一試”。一次,企業引進了外國的數控機床。這類機床專業性強,國有企業不可能用更多的資金去進口各種數控機床,因此必須對其改造。李斌一頭鑽進機床內,從汽缸、油泵和夾具上一一研究起來,接著,他又對機床大動“手術”。憑著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他讓進口機床改變了模樣,成為工人手中馴服的工具,為國家節省了一筆巨大的資金。

從李斌在瑞士第一次調試數控機床至今的十幾年中,他成功開發了5種類型、17種進口數控機床的加工功能,在企業開發新產品時充分發揮自身能力,為企業創造了2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李斌用自己的經曆證實了一個真理:人人都可以成才,每一名技術工人都可以成為專家型工人。

敬業提供能力,讓我們能夠完善自我。如果不能在敬業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則如同逆水行舟,就會掉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更確切地說,就不能為公司創造價值。而不能給老板帶來效益的員工在公司裏是沒有立足之地的。

在一個人的事業發展過程中,能力比金錢重要千百萬倍,而能力是幹出來的。

許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頂峰的興奮,也有墜落穀底的失意,但最終能夠重返事業的巔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是因為有一種東西永遠伴隨著他們,那就是能力。他們所擁有的能力,無論是創造能力、決策能力還是敏銳的洞察力,絕非一開始就擁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工作中學習和積累得到的,我們要在工作中注意積累,提高自己的能力,腳踏實地地用行動詮釋敬業工作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