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1907年出生在日本中部磐田郡一個鐵匠家裏,1991年8月5日病逝,享年84歲。
現在的“本田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在日本的汽車工業中僅次於豐田和日產公司。但本田卻是惟一一家既生產汽車,又生產摩托車的公司,它在世界上37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68家工廠,1990年生產汽車摩托車630萬輛。本田是第一家參加世界一級方程式汽車大賽的日本車廠,本田的摩托車也屢次在世界摩托車大賽中獲勝。
本田宗一郎家世代務農。他在15歲時到東京一家汽車修理店當學徒,學到一些技術,22歲時回到故鄉,自立門戶,開設汽車修理店,以用新方法製造防火的車輻而一鳴驚人。他30歲時,開設工廠,從事試製活塞環的小生產,但因成品質量太差,不合用。到了“而立”之年,他卻毅然報名就學於當地工業中學。學到了知識,再進行刻苦鑽研,反複試驗,不斷改進質量,他製造的活塞環終於為日本軍方采用。後來,這個工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美國轟炸機炸毀了。
他決定從頭再來。戰後,經過兩年的籌備,本田宗一郎在1947年用黑市買來的500個小型引擎裝在自行車上出售,大受喜歡。後來他索性在一個棄置的軍營前,掛起“本田技術研究工業株式會社”的招牌,雇用了20個人員,著手生產這種小引擎。到1949年10月,他找到一個合股人,主持銷售產品。他們向全日本5萬多家自行車零售商發了信,願提供一種附加的自行車馬達,建立了13000個零售商的銷售網。
在20世紀50年代,本田宗一郎出國考察,采購機器,親眼看見當時最先進的英國汽車工業。他聽到人家在背後稱他為Jap(外國人對日本人不尊敬的稱呼),心裏很不好受。他決心要爭口氣,盤算著如何擴展世界市場。
本田和職工絞盡腦汁,終於在1958年生產出一種“C100”型的“超級小狼”
摩托車,迅速打入國際市場。
本田是一位性格剛毅的男子漢。他具有一種不懼艱難、知難而進的挑戰性格。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日本通產省製定了有關日本汽車工業的發展政策,為了提高汽車工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隻允許2~3個製造汽車的廠家存在。政府也將動用財力支持這2~3家廠商,這就是有名的“特殊振興法”。按此規定,本田技研會社就隻能被封死在摩托車的領域內,或者被豐田汽車會社或日產汽車會社兼並。
麵對這一嚴峻局麵,本田不甘於失敗,他正視這一政策所帶來的阻力,勇敢地接受挑戰。他認真分析了本田技研在生產技術上的特點,尋找出發展途徑,下定決心,製定出了本田技研戰略決策,毅然進入四輪車領域。本田技研會社就是由於這一決定而發展成為今天能夠生產各種轎車的“世界的本田”。
本田工廠的設備和生產方式與其他汽車工廠相比並無過人之處,可是職工士氣旺盛。本田工廠沒有質量檢查員。所有需要檢驗的零件,都是由負責製造的工人自行度量。廠內設有“品質控製小組”,每一個小組有10來個工人,上工前討論當日工作、產品品質、改進方法、顧客投訴、安全措施和工作環境等一些問題。工人都有高度責任感,而且勤奮好學,鑽研業務,產品因而得以不斷改進。因此有人說,使工人發揮最大積極性,這就是本田最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