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訂購的波音707客機每排有五個座位,兩個在過道的一邊,另三個在過道的另一邊。特雷普將它改為每排有六個座位,增加乘客量並再次降低票價,使旅客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噴氣飛機更便宜,更可取。公司預計,到1965年底,將有3.5億人次乘坐國際航班;到1980年,這一數據還會增長20%。

特雷普又有了一個更大的主意。他的想法是:隻有用更大的飛機才能在國際航線上運送更多的乘客。他把這一想法告訴老朋友波音飛機製造公司老板比爾·艾倫,並說,他需要的飛機其容量應為波音707飛機的2.5倍。從波音707飛機的研製成本來看,特雷普的要求無疑會令人大吃一驚。然而,特雷普並未停止對飛機容量的進一步追求,盡管泛美航空公司使用的波音707客機的單位裏程成本指標隻有6.6美元,在所有航空公司中都是最低的,但特雷普仍然要求波音公司製造更大型的飛機,使他能將這一指標再降低30%。他對艾倫說:“隻要你製造出這樣的飛機,我就會買。”艾倫的回答是:“隻要你買,我就能製造。”特雷普訂購了25架飛機,單價為4.5億美元,是那個時代的天價。

在特雷普領導下,泛美航空公司可以經常用新購買的飛機向同行挑戰。特雷普請查爾斯·林德伯格負責重新裝修飛機客艙,查爾斯為泛美公司的第一批噴氣機增加了艙位,並為公司開辟了飛越大西洋及亞洲的商業航線。他手下的工程師爬遍了所有的波音客機,重新改裝客艙,好像公司深信新的波音747會帶來巨大利潤。

特雷普使噴氣機的訂單膨脹,可說是出於單純的運氣。

然而,特雷普很快又認識到波音747將會被一種更大的超音速飛機取代,新的飛機容量更大,但成本卻如亞音速噴氣機一樣便宜。這又一次激起了特雷普的希望。

為此,他深信在波音747飛機上,駕駛員應該坐在駕駛座的上部。他認為,波音747最後的命運就應是一種能飛行的大馬車。波音公司向他展示一架747客機的木質實體模型時,他在機內搜尋了一番,最後來到駕駛艙下的空餘空間,“這是做什麼用的?”他問,一個工程師回答:“是機組人員休息區。”“休息區?”特雷普咆哮起來,“這裏應留給乘客使用!”

於是,波音747飛機的聯合製造者特雷普為我們創造了這種全球旅行的機器。1984年6月,他以波音747客機組建了“弗吉尼亞大西洋航空公司”。那時,波音747正如特雷普所料想的,真正縮短了地球上的距離,使空中旅行真正地大眾化了。

可悲的是,正是波音747客機使泛美公司走上了絕路。

特雷普在70年代早期訂購了太多的波音747飛機。緊接著全球性石油危機嚴重打擊了航空業,他的公司再也沒能從打擊中恢複過來。波音飛機製造公司也因投產747飛機的成本過高而幾近破產。

特雷普是一個新大陸的發現者。在以往競爭激烈的年代,他能實現空中旅行大眾化。可惜的是,他未能重建泛美公司。約在他去世後第十年,泛美公司解散,並於1991年最終消失了。

從特雷普的整個經曆來看,他一直受美國人偉大的本能的驅使:在一個市場產生前去尋找它,然後才使它產生。從實際意義上可以說,特雷普是國際航空之父,他激發了整個航空業的興趣,並甘心以自己的公司來冒險驗證他的信念。對這種人,你能不敬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