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人物之二鄭和,大航海時代的世界第一人
經典人物傳記
作者:張寧
600多年以前,有一個名叫鄭和的中國人,他統領著一支龐大的船隊,先後用了28年的時間,七下西洋,航跡遠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譜寫了人類曆史上,大規模遠洋航行的壯麗篇章。
在鄭和的船隊出發87年之後,意大利人哥倫布才橫渡了大西洋,到達了被他誤認為是亞洲島嶼的美洲新大陸;92年之後,葡萄牙人達·伽馬才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沿著鄭和當年開辟的航線,抵達了印度西海岸;116年之後,葡萄牙人麥哲倫才穿越了大西洋與太平洋之間,後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海峽”。
鄭和下西洋,或可以說是曆史的必然
鄭和,原姓馬,名三保,洪武四年(公元1371)出生在雲南省昆明州(今晉寧)的一個貴族家庭裏。他的先祖本是來自於西域的布哈拉人。布哈拉人在元朝時,屬於色目人。其先祖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好像還當過雲南的最高行政長官,由於政績顯赫,深得民心,死後還被忽必烈封為了“鹹陽王”。到他父親米裏金(漢名馬哈隻)這一輩,還因為其先祖的功績,世襲為滇陽侯。
鄭和生長在這樣一個貴族之家,肯定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最為難得的是,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對航海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究其原因,也是受到了家庭的影響。
因為他們家是個世代信仰伊斯蘭教的家庭,而每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一生當中,至少都會有一次去麥加朝聖。鄭和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已去過了麥加。在鄭和小的時候,父親就經常會給他講述一些在朝聖途中破浪遠航、跋山涉水的經曆和異國他鄉的奇人異事,這些都在小小年紀的鄭和心裏紮下了根。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鄭和和他同齡的那些孩子有些不一樣,他不是整天從早到晚地坐在書桌前,日複一日地背誦那些聖賢之言,寄望將來能考取個功名,而是非常努力地鍛煉身體,學習與航海有關的知識。因為在他心裏,始終有這樣一個信念:有朝一日,我必定要乘風破浪,去麥加朝聖。
1382年,明軍攻占了雲南,使雲南劃入了大明的版圖。鄭和家是元朝的貴族,在這種改朝換代的過程中,想來一定會受到巨大的衝擊,估計是讓新政權抄沒了家產,府中的青壯年男子都被充軍發配了,府中的青壯年女子也都被發往官家為奴了,至於那些年老體弱的,也就由他們自生自滅了。當時,還不滿12歲的鄭和被帶到了南京,受閹之後,成為宦官。隨後,便被派往北平,在燕王府服役,並成為了朱棣的貼身近侍。
在此後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中,鄭和跟隨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參加了許多次戰鬥,建立了許多戰功,成為朱棣奪取政權的主要功臣之一。
明成祖朱棣在登上皇位後,對跟隨自己多年的武將文臣大都給予了重用,其中也包括身為宦官的鄭和。不僅將他提升為內官監太監,並賜姓“鄭”,世稱“三保(三寶)太監”。
明成祖初登大寶,一為鞏固政權,二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三為尋找在南京城陷時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決定組建一支龐大的船隊,前往海外各國。
明代以婆羅洲(今加裏曼丹)以東為東洋,以西為西洋。因為鄭和的船隊所到之處,大多是在婆羅洲以西,是故稱為“下西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鄭和都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他不僅有豐富的航海知識,還久經戰爭考驗,軍事素養極高,性格堅毅頑強。此前,他亦曾作為大明的使者,出使過暹羅和日本,具有外交經驗。而且要去的西洋各國中,有很多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國家,而他自己也是—個虔誠的穆斯林……
萬國來朝,帝國榮耀催生的遠航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即公元1405年7月11日,曆史將記住這個日子。這一天,34歲的鄭和,將統率一支由大型“寶船”63艘(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共有四層,載重量為八百噸,可容納近千人,據說它的鐵錨,要二三百人才能拉起),其他“馬船”、“糧船”、“坐船”、“戰船”,共計270餘艘,官兵27800餘人的龐大船隊,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太倉出海,開始我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航行。
鄭和的船隊浩浩蕩蕩,順風順水,一路南下,經福建、占城(今越南),到達爪哇。按計劃船隊本應繼續南下,但這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船隊的航程被迫終止,而鄭和也遇到了他航海生涯中第一次艱難的考驗。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麻喏八歇國為南洋要衝,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占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於是,西王麻喏八歇王一聲令下,誤殺了鄭和船隊裏的170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要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