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事件”發生以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前來謝罪,並提出以6萬兩黃金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170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然而,鄭和在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後,又鑒於西王的誠惶誠恐,請罪認罰,於是在稟明皇朝之後,化幹戈為玉帛,和平處理了這一事件。
在經過這一次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繼續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係並開展貿易,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的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的船隊終於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裏(今印度的科澤科德)。鄭和還帶領屬下和當地人一起建立了一個碑亭,並刻上碑文,以紀念這段曆史,文日: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於茲,永昭萬世。這是一座曆史的裏程碑。
也許是宿命的安排吧,鄭和不會想到,美麗的古裏不但是他第一次航程的終點,也將會成為他傳奇一生的終點!
隨後,在朱棣的全力支持下,鄭和繼續著他的遠航。在此後的幾十年間,他又分別於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永樂十五年(1417年)冬、永樂十九年(1421)春,五次率領船隊下西洋。
這五次下西洋的過程與第一次比較類似,不過是路線有所不同,到達的地方有所不同,遇到事有所不同,其他都基本相同。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過非洲的東海岸。
朝聖,三寶太監的圓夢之旅
宣德六年(1430年)12月,鄭和開始了他的第七次下西洋,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而且正在這此次航行當中,他實現了他一生中的最大夢想,前往聖城麥加朝聖。
當時,船隊先是穿過馬六甲海峽,然後又穿越了曼德海峽進入紅海,再一路北上,駛往麥加。伊斯蘭教派有三大聖地,分別是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其中,麥加是第一聖地,偉大的穆罕默德就是在這裏創建了伊斯蘭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榮耀,就是能到此地朝聖。
鄭和終於來到了這個地方,這是一次長達五十餘年的朝聖之旅,五十年前,夢想開始,五十年後,夢想實現。
朝聖之後,船隊開始歸航。在最後的航行中,鄭和的願望是要越過風暴角(好望角),從海上去尋找大西洋和歐洲陸地。他不顧朝廷的命令,率船隊主力越過赤道,馳入了南半球。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鄭和還是未能經受住來自朝廷的壓力,下達了返航的命令。此時的鄭和也已經心力交瘁,快要油枯燈盡了。當船隊航行到他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古裏時,鄭和終於永遠地閉上了他的雙眼……
一個偉大的人物和一個偉大的航海時代,因此終結了。幾十年後,歐洲船隊越過好望角,循著鄭和開辟的航線來到亞洲,由此開始了西方人進入東方海域的時代……
附:鄭和船隊到過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從1405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前後曆時28年,經曆了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處到達了紅海的海口和非洲東海岸,並且越過了赤道。到過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有:
渤泥(今加裏曼丹)、滿剌加(今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彭亨(在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舊港(今蘇門答臘島巨港)、三佛齊(今巨港一帶)、爪哇、蘇祿(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占城(今越南中部),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榜葛刺(今孟加拉)、古裏(今印度西海岸科澤科德)、小葛蘭(今印度西海岸)、錫蘭山(今斯裏蘭卡)、溜山(今馬爾代夫群島)、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屬伊朗)、阿丹(今亞丁)、天方(今麥加)、木骨都束(今非洲東岸,索馬裏摩加迪沙),卜剌哇(今索馬裏的布臘瓦)、竹步(今索馬裏的朱巴河口一帶)、麻林(今肯尼亞的馬林迪)。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鄭和下西洋是以和平的方式進行的,基本沒有征討和殺伐。他們每到一地,都會首先向當地國王、頭人等,宣讀大明皇帝的詔書,賞賜大量物品,然後開始貿易。偶有零星的戰鬥,也完全是出於自衛。如在舊港,舊港王陳祖義,經常會做一些劫掠過往船隻的勾當,當鄭和船隊到來時,他竟然動了打劫鄭和船隊的心眼,結果被鄭和生擒,攜歸,伏誅。又,在錫蘭山,也是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發兵前來劫船,雙方才打了起來,最後,還是鄭和生擒了亞烈苦奈兒,並將他押至北京。後來,明成祖又把他放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