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路軍老戰士講述抗戰歲月當年我和哥哥一起打鬼子(2 / 2)

在一次突圍戰鬥中,剛從包圍圈中衝出來的劉善明正在和戰友們吃飯,當饅頭剛送到嘴邊的時候,隻聽得外圍警戒哨響起了槍聲,劉善明隨即把饅頭揣進兜裏,抄起步槍跑向阻擊陣地。在打退敵人後,劉善明趕緊從兜裏拿出饅頭,伴著戰火就吃起來,吃了沒兩口,日軍的一枚榴彈在陣地前又炸響了,劉善明再一次收起了饅頭。

“這場戰鬥來來回回打了七次,到最後吃上饅頭的時候,就已經快沒力氣了。當時手全是泥土,但是肚子餓,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狼吞虎咽地邊吃邊撤。”劉善明笑嗬嗬地說著。1941年至1942年,隨著日軍的囚籠政策的緊逼,抗日根據地迎來了最艱苦的時期,一兩天見不到糧食已經讓大家習以為常,樹皮和觀音土在餓急的時候也能充當“口糧”。

“有一次我們在平原附近的一個村子裏,當地老百姓把節省出來的黑豆分給我們一些,我們都舍不得吃,但是你看看現在生活多好,頓頓都有肉。”隨著中午時間的臨近,居民區的飯香讓劉善明又想起了反囚籠時期的往事。

在戰地醫院看見哥哥

1944年,隨著抗日戰爭的深入,劉善明所在的特務團被派往忻縣附近,要拔掉日軍的炮樓。豈料這一仗,差點成了劉善明兄弟倆的最後一次見麵。在抵達任務區之前,劉善明和哥哥在行軍中短暫地見了一麵,但是隨著戰事的推進,兄弟倆又分開了。

“一開始我們打的很順利,外圍陣地上的鬼子都被打的躲到炮樓裏去了。但是我們沒有炮,步槍和手榴彈對炮樓沒有多大作用。當時擔心我哥是不是犧牲了,就稍微抬頭看了看炮樓。”劉善明一邊介紹著,一邊摸著頭部一個寬達一指的凹槽。在抬頭後,還沒看清情況的劉善明忽然被一枚子彈擦頭而過,軍帽被打飛。他檢查後發現自己身上沒有中彈,覺得頭頂上有東西流下來。一摸後,疼得呲了一下牙。隨後,因為團裏神槍手的發威,在打啞兩處火力點的情況下,戰士們開始衝鋒了。但是剛站起來,又是一枚子彈在劉善明的左臂上打了一個對穿。“日本人給我一場戰鬥留了兩處傷。”劉善明指著頭上和手臂上的傷痕說。

戰鬥結束後,劉善明被送到後方醫院緊急處理兩處槍傷,為了節約藥品,兩處傷的消毒使用了大量鹽水,疼的劉善明直哼哼。在傷口包紮完畢後,劉善明在醫院找起了哥哥。經過一番打聽後找到了哥哥,但是結果卻讓劉善明比受傷更難受。“哥哥麵部嚴重受傷,下巴上的整塊骨頭都被打碎了,半張臉都沒了,聽說是掩護戰友被迫擊炮炸的。”說起哥哥的傷勢,劉善明沒有過多的描述。

在臨時的戰地醫院,劉善明在哥哥的病床邊守候了很久,但是始終沒有哭。老人說,他看到哥哥受重傷時心裏的確難過,但是再難過也要把眼淚往肚子裏咽。

邢大軍舉據《蘭州晚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