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佩英是解放後我國培養出的第二批聲樂學生。她的音質豐厚、充實、圓潤、優美,是—個修養較深的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重視歌唱的藝術性,向前輩學習,向姊妹藝術學習,把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傾注在音樂事業上,執著地研究、探索“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為了克服咬字、吐字的困難,她曾努力鑽研、學習詩詞、戲曲和民歌,尊重中國人喜歡明快、清脆的審美情趣,借鑒美聲唱法的原則和音響效果,總結出一套中西結合、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的經驗。葉佩英曾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辦的聲樂研討會上宣讀論文《讓西洋美聲綻放中國藝術之花》並作範唱,獲得與會的港、台和意大利聲樂專家的好評。

葉佩英老師繼承了民族聲樂的優秀傳統,還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采訪時,她為筆者一字一句地清唱了南唐皇帝李煜的《相見歡》詞,“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此說明歌唱時要講究字、韻、聲、腔、情的和諧。葉老師走路說話絲毫未見老態,聊到開性能處常常爽朗大笑,提及幾年前做膝蓋手術前後的痛苦和煎熬,竟是輕描淡寫,“為了能繼續站在舞台上,手術就手術,豁出去了。結果非常好。我這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心態好,抗壓抗失敗,心直口快不記仇。我現在經常看養生節目,自己也總結了許多養生之道,比如起床前‘三個半分鍾’,垂目散步不張目……”

卞小貞:秋節一定要吃月餅

董岩

一年一度的中秋傳統佳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節日的歡樂屬於每一個人。對於老歌唱家卞小貞來說,中秋節最講究團團圓圓,與家人相聚吃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早已退休卻仍舊演出不斷的卞小貞老師,剛從俄羅斯演出回國就接受記者采訪了,她說她很在乎中秋節這個傳統的節日,雖然過幾天要去外地演出,還是要在26日趕回北京,等著27日中秋節和全家人一起賞月,團圓。

當年沒有接受過藝術訓練,僅僅靠模仿郭蘭英唱歌的卞小貞,憑借著好嗓子考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在她30歲的時候,又憑借《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讓自己的聲音傳進千家萬戶。

卞小貞出生在安徽蕪湖,在長江邊上長大,對於藝術的愛好,很小就有。但是在卞小貞家中,卻沒有—個人跟文藝沾邊。在十幾歲之前,卞小貞隻是喜歡唱歌,但是過了青春期之後,她好嗓子的優勢顯現了出來。

除了喜歡唱歌,卞小貞的童年生活和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其他同齡人沒有什麼區別,物質相對匱乏,隻有到中秋節,父親才會買一塊大一點的月餅拿回家,一家五口人每人切一小塊吃,但那樣簡單的生活,家鄉的味道,至今卞小貞仍舊忘不掉:“那時候還在蕪湖老家,不像現在這樣月餅成災,平時吃不到月餅,中秋節父親專門到月餅店裏買剛出爐的月餅,還是熱的。我們全家都喜歡吃椒鹽餡的,晚上在葡萄架下,全家人一起賞月,吃水果,父親切開月餅每人一塊,那時覺得月餅的味道特別好。記憶中,月亮是圓的,月餅是圓的,過了中秋節,天氣就轉涼了。”

高中畢業之後,卞小貞在班主任老師的帶領下,準備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卞小貞是在報紙上看到的招考信息,“我是1965年參加考試,當時藝術類考試跟普通考大學一樣,一切都按照順序來,不過也是先考專業。”相比現在考藝術類院校,卞小貞說那個時代的人比較單純,“不像現在,很多人都是奔北京來,當時我們不是這樣。至少對我而言,是看哪個考點離家近,就在哪個地方考試。”

卞小貞拿著報紙,跟老師商量了一下,老師帶著她還有另外兩個同學踏上了去南京的路。對於那次考試,卞小貞至今記憶深刻,“我們蕪湖算是一個小地方,當時說起來去南京,感覺要走很遠的路,去很大的一個城市,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去南京都是一種奢望。我在出發之前,有人勸我,說進城了,要穿得洋氣一點。”卞小貞沒打扮,樸樸素素地就去了。雖然幾十年過去了,但卞小貞依然記得自己當年參加考試唱的歌曲,“我唱的是《南泥灣》和《白毛女》,都是郭蘭英的歌。郭蘭英是我心中第一個老師,一直以來我都沒有聲樂老師,而是一直模仿她唱歌。”就這樣,憑借著兩首歌曲,卞小貞順利地走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

剛離開家的時候,每到中秋節卞小貞便會格外地想念家鄉,想念遠方的父母,想念家鄉月餅的味道。不能回家,也沒有人專門去買月餅,卞小貞便在部隊裏和大家一起過中秋,但是她覺得氣氛很淡。

1969年,卞小貞畢業後分配到海政歌舞團。等到她憑借《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這首歌曲紅遍中國的時候,她已經30歲了。那時候卞小貞已經有了自己的家,1971年25歲的卞小貞嫁給了在空軍從事翻譯工作的薛竹仁。1976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社會征集歌曲,當時作為海政歌舞團的歌唱演員,卞小貞的樂感和狀態都比較好,因此就成了《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這首歌的領唱。後來她還唱過《中國的月亮》,卞小貞說中秋節是傳統的節日,裏麵有傳說,有中國的文化,還象征著團圓,所以她一直很在意這個節日,隻要能夠趕回家過節,一定會回家,還要把孩子們都叫回來,學著當年父母的樣子,準備好月餅和水果,全家人晚上一起打開窗子賞月。雖然現在的生活好了,月餅也已經找不到當年的味道,也不再想吃月餅,但她還是要吃一點。而每當此時,卞小貞最希望的就是全家人能夠在一起。

宋春麗:難忘在部隊過的中秋節

夯石(張琳)

采訪宋春麗,源於曲麗君導演。曲麗君不僅會寫劇本,似乎更會用人,包括用他自己。他曾經跟我說過特別喜歡一張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後來據此搞了個《海上傳奇》的大劇本,其間辛苦就不說了,我現在手上還留著這個劇本。宋春麗和曲麗君合作過兩次,是彼此托付的那種導和演員的關係。北京衛視播出過的《大地情深》,還有一部戲叫《娘》,都是曲麗君編劇和導演的大戲,宋春麗的角色也都很吃重。

據說從《娘》這部戲開始,宋春麗就開始吃救心丸了,“在《娘》這部戲裏我演的是孟氏,角色的情感張力很大,打這部戲開始,我就基本上離不開救心丸了。演員如果遇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和作品,就會毫不顧忌地付出,哪怕是豁出命去,都希望把戲演好。一開始拿到曲導《大地情深》的劇本,他曾經征求過我的意見,問我大寶娘和天給娘這兩個角色更喜歡哪個。大寶娘性格色彩比較濃,導演覺得我可以勝任這個角色,因為當時拍敬鼢的時候,我演的孟氏也有一些這樣的特質,加上我個人的性格也是大大咧咧的,好像他們更多地是希望我演大寶娘,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更喜歡天給娘。每一部母親的戲我都會努力,但這部戲確實傾注了我更多的心血。一開始我真的是很猶豫,因為剛拍了一部《獨刺》,非常累、非常苦,而這部戲比那部還要累、還要苦。但是因為這部戲的導演、編劇是曲麗君,他力邀我出演,還找了金英馬的老總滕站,滕站當時問我:‘你看這個戲接不接,拍不拍?’他當時讓我幫著他拿主意。我看了劇本後,非常喜歡,不像那些輕鬆的作品,它的厚重在於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特別是母親們的無私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