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曲導選人、用人的厲害之處。戲好是第一位的,人好,也是第一位的。所以,不怕演員不賣力氣,也不用擔心人物不出彩。

多年來,宋春麗幾乎演遍了“母親”形象。如今已年過60的宋春麗,依然以每年不低於一部大戲的勁頭活躍於熒屏,各種戰爭、爆破、爬山、渡河的場麵一個也不少。

生活中的宋春麗自認為是粗粗拉拉的人,其實她絕不缺少細膩和婉約,隻是比起她所熱愛的表演事業,她更多地舍棄了兒女情長。她說這麼多年來不懈地奮鬥和奔波,部隊和劇組已成為她另外一個家,直到今天,她還特別懷念當年在部隊過中秋的日子,“我很小就離開家到部隊了,那個時候每個中秋節我都是在廣州軍區,每—個中秋節我印象都很深,我們住的是5層,老同誌們把我們叫到6層的平台上,‘走走走,上6樓陽台’。到那兒後,鋪上席子,老同誌就會把水果、月餅什麼的放上,大家就坐在一塊兒,一起賞月,一起聊天,—起吃月餅、水果。那時候的‘大家庭’真是其樂融融,真的是很留戀那個時候……我這人不嬌氣,這可能是四十多年軍旅生活造成的。我希望能過得更像一個普通人,不會把自己弄得像在象牙塔裏一樣。隻要在家,每天早上會去散散步,也會注意一下形體的保持,吃飯上稍稍講究一下,也就是少吃一些油膩的,因為我血脂偏高……對生活,我可能是無欲無求慣了,所以心態還好。”

胡月:第一首歌寫於1992年中秋

邢大軍

上世紀80年代,《黃土高坡》、《走西口》、《天上下雨地上流》等經典歌曲曾名噪一時,歌手胡月因此成為華語流行樂壇“西北廚”的領軍人物。身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歌手,功成名就的胡月近年來似乎已經淡出了娛樂圈。沒有負麵新聞,甚至連新聞都很少,在這個娛樂至上的年代,依靠努力作秀博出位是很多藝人的自覺選擇,相對而言,低調的胡月顯然有些特立獨行的意味。

舞台上英姿颯爽激情四溢,高唱《黃土高坡》,生活裏的胡月,隨緣不張揚。眾所周知,胡月是實力唱將型歌手,鮮為人知的是,她還是一位寫詞譜曲的創作者,曾陸續推出自己作詞、作曲、演唱的《竹笛吉他》、《月圓的時候》等歌曲,還先後為52集大型電視專題片《中國人》、電視連續劇《小城故事》、《昨夜長風》、《明天的希望》等創作並演唱過主題歌《善良的心為你守候》、《小城風雨情》、《昨夜長風》、《共同的心願》。

胡月的創作生涯起始於1992年,《月圓的時候》是她寫的第一首歌。創作需要靈感和動力,胡月說:“這首歌是那年中秋前夕寫的,那時新婚不久,他出外拍戲,於是睹月思人,詩興大發,就寫了這首歌。《月圓的時候》錄製完成後,正好接到央視中秋特別節目的邀請,我就把這首歌和其他幾首歌曲一起給著名導演劉真挑選,沒想到他一下子就選中了我寫的這首歌,這給了我極大的鼓勵。”

在胡月的記憶裏,為30集連續劇《小城故事》創作主題歌的經曆最為有趣。當初,電視劇後期製作的時候,胡月隻是應邀演唱主題歌,“歌曲進棚錄製,導演聽了之後,覺得那首歌曲寫的實在是不滿意,於是就問我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寫一首。我很快寫出《小城風雨情》的詞,並譜寫了兩個旋律讓劇組挑選,導演一聽就激動地說兩個都要了,一首作為主題歌,另一首用作插曲。著名音樂人陳小奇、蘭齋也是促成我創作歌曲的重要人物,1994年在他們的‘逼迫’下,《竹笛吉他》《小城風雨情》《月圓的時候》等全部由我創作的《胡月個人作品演唱合集》出版,並在1995年為我捧回音樂界唱片業的最高獎‘中國金唱片獎”’。

經曆過大紅大紫,也看見過演藝界無數演員的沉沉浮浮,如今的胡月覺得,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事業固然重要,但家庭幸福更是不可或缺。“這幾年他拍戲很忙,我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照顧老人、照顧家庭、照顧女兒上了。他常跟我說,你已經做得很輝煌了,事業已經很好了,現在看好家就行了。其實我也很滿足現在的狀態,有得必有失,家庭需要相互支持,大家都要為家庭付出才行。”

現在的胡月很欣慰自己的家庭穩定踏實並且充滿快樂。女兒上學、丈夫拍戲,胡月就利用演出間隙寫歌、作詞、錄音,最近還寫起了博客,並且會認真回複那些真心支持自己給自己文章評論的熱心觀眾。回想這麼多年的生活,胡月不無感慨地說:“在不同的階段要做好不同的角色,無論是女兒、妻子還是母親,這三個角色我自問都做得很好。”

那威:中秋節隻看月亮不看手機

董岩

那威,畢業後就職於美國IBM公司,也是旅遊衛視主持人,並偶爾“觸電”,以電影《一夜成名》獲得第四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配角。事業如日中天的那威對主持、戲劇、脫口秀和影視都有所涉及,成為了玩轉娛樂圈的“四棲藝人”。剛剛拍攝完電影,如今又參加電視台節目錄製的那威,在幾次調整時間後終於得以接受記者采訪。中秋節前,看他的工作狀態完全沒有過節的氣氛。然而他心中的節日其實很簡單,就是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抬起頭”,一起賞月、聊天。

小時候那威經常把中秋節和端午節弄混,他的記憶中中秋節必須要看月亮,因為月亮上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和故事。那時路燈沒有那麼亮,有一年中秋,那威拿著小馬紮坐在路邊看天上的月亮,他突然發現—個亮點劃過去,那威更加堅信中秋節是個神奇的日子。工作後,那威覺得中秋節是個戀愛的節日,那威是IBM公司單身俱樂部主席,他組織了公司的單身男女去郊外看月亮,回來後俱樂部解散了,大家都找了伴隻有那威還單著,這事他後來耿耿於懷了許久。讓他記憶深刻的一次中秋節是在非洲的日子。1994年領回結婚證的第三天,那威就出國了。那時他年輕氣盛,盡管對外麵的世界—無所知,但這並不妨礙他對新婚燕爾的妻子信誓旦旦許下宏圖大願。可是坐了4天的飛機到了非洲的第—個晚上,那威就明白自己被人忽悠了。可是來時容易回家準,從那個地方回中國的飛機,一個月隻有一個航班,那威艱難地維持著在海邊餐館的經營,中國的中秋節那天那威也在餐館搞了個派對,活動結束後,那威—個人在海邊看著大大的月亮,他那時無比孤單,也非常想念北京的母親和妻子,唯有借著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那威說:“我那時夢想發明一部電梯直接能走到月亮上去。”

回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淪,那威又重新走到事業的高峰,後來他對中秋節慢慢覺得很淡漠了。如今再說起這個即將到來的被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的節日時,那威說他希望中秋那天他能約上好朋友,組織一場名為“相約在中秋”的聚會。“隻看月亮和朋友的活人相聚。在中秋那天,大家不看手機,不玩微信,為了親情,為了友情,在月亮升起的那兩個小時,我們都抬起頭。”那威說過去說起中秋節有些傷感,因為關於月亮的故事、傳說很多,靜靜的觀看月亮會發現它有很多微妙的變化。從手機的出現,微信、朋友圈的流行,為大家創建了—個快速的交往平台:“人和人的交往也因為微信變得更快了,什麼東西都快了就有問題。快速傳播有問題,有時候覺得天上還不如掛個月亮。我希望中秋節大家的腳步能慢下來,抬起頭,中秋節不看月亮是很大的悲哀。”那威覺得缺少浪漫的現代社會,中秋節給了大家一個傳遞情感的好機會。夜晚和好友聚在一起靜靜地看月亮,不必多說什麼,任由各自的思緒亂飛,那威覺得這種狀態最原始,他希望用中秋節這個節日換來心身的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