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明星的中秋記憶
百味人物實錄
金雅琴的中秋故事八旬老人帶一家子參賽踢足球
彭立昭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話劇演員金雅琴,曾因一部《我們倆》榮獲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影後、第25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其實,從藝60多年的金雅琴並不是人們所說的“大器晚成”,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初,藝名“白微”的她就是個紅遍京津的名角了。金雅琴年輕時不但演“活”了四鳳、陳白露,還塑造了古今中外許多“三姑六婆”的形象。金雅琴的老伴是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的牛星麗。風風雨雨50多年過去了,夫婦倆竟演繹了一段甜蜜的情緣。在《閑人馬大姐》《我愛我家》《萬家燈火》等電視劇裏,金雅琴的表演入木三分,給觀眾印象深刻。現實生活中,這位漂亮老太太,如今還住史家胡同人藝大院的老屋子裏,快言快語,肚裏不藏話的坦誠脾氣,仍然是一點也沒有改變。
金老告訴記者,過中秋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參加社區舉辦的“迎中秋慶國慶”的活動。當時,金老打算和女兒、小孫女等組成一支家庭足球隊去參加社區足球比賽,這個消息一傳出,左鄰右舍都驚呆了。“我媽畢竟上了年紀,80多歲了嘛。”女兒牛響玲也最是擔心。
周末到了,老人說一聲,“走啊,到練球的時間了。”於是,全家人一起換鞋,換衣服,跑下樓就在院子裏苦練起傳球技術來,院子裏一下子熱鬧起來了……那段時間裏,金老戴眼鏡看足球比賽電視節目也成了家常便飯,點球啊,越位啊,倒鉤啊,看上幾場以後,就能說個大致明白。足壇的不少帥哥,好比上帝之手馬拉多納、梳著小辮兒的巴喬、光頭的羅納爾多,她還能一下子蹦出一串名兒,把大腕們的特點記得門兒清。女兒一旁開起了玩笑,這哪是在看球,是看帥哥啦!她樂了:“嗨,連人帶球一塊兒搞定!”女兒怕母親體力不支,常勸她,“踢足球太費勁了,這個項目我們放棄算了,選別的可以嗎?”“這哪成,我們準贏!我的動作不是挺規範的嗎,你是我的教練,怎麼打退堂鼓了?”金老一點都不放棄。“奶奶,您別把對方踢過來的球踢到自己的大門裏啊。”老人的大外孫子故意逗樂。“不會吧,哪能。’老人更來勁了,抓起球就要跑,這下更把大家樂壞了。金老說,“說白了,就是找個機會全家人攏一塊兒,圖個樂和嘛。”
金老偶爾認真的樣子,像個等待大人誇獎的小孩,很是可愛。那次足球比賽獲了獎,嚐到了這個甜頭,於是社區一有什麼活動準能參加。女兒介紹,前年,老人還帶著一家子參加了社區的家庭才藝比拚大賽,又得個一等獎,老人更開心了。如今老太太滿頭白發,可麵色紅潤,說話聲如洪鍾,唯一的缺點就是耳背,眼睛也看不太清楚。但老人家一直在練書法,她每天用毛筆蘸清水在舊的報紙上練兩個小時。
在崇尚美女經濟的時代,80多歲的老太太第一次接拍電影《我們倆》,便獲得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堪稱電影界的—個奇跡。女兒牛響玲透露說,老人還想參加世界小姐選美呢。“一次她看我在看介紹世界小姐生活、評選、拍攝外景的圖片,她也看,打趣地笑問道:我能不能參加選美?我在她的選美精神鼓勵下,一不留神自己竟變成了目前世界年齡最大的美容產品形象代言人。”
提起老媽的許多搞笑事兒,女兒笑得不行,“老太太能幹,像老小孩一樣,特逗。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她開朗了一生,這麼多坎坷才一笑而過……”女兒介紹,平時老太太還跟著年輕人去三裏屯,像模像樣地泡酒吧,還想去打保齡球。總之,時尚生活,老人愛趕潮,一個都不漏掉。女兒去唱卡拉OK,她也要跟著去,不惜大冬天的把裙子也穿出來,還披掛了一番首飾。先上去美美地唱了一通,下來還嫌聽眾少,沒勁。等人多了,又跟女兒合作重唱一遍,結果二聲部沒找著調,唱得“跌宕起伏”,把底下的聽眾樂得蹲在地上捶沙發,“老太太真狂!真瘋狂!”
在女兒牛響玲眼中,媽媽是一位特別堅強的女性。“憑著對藝術的熱愛,媽媽這麼大年齡了仍活躍在熒屏上,少有。刮大風的天,她在《一日夫妻百日恩》劇組裏拍片,我幫她背台詞去了,一幹就是7個小時,一點都不含糊。她中午吃的飯菜非常簡單,兩個包子,沒吃完呢,還吩咐打包,她說凡是眼裏能見著的食物,你們不能浪費而扔掉。平日裏,她從不挑食,粗茶淡飯。平時不拍片,每天晚上老太太的精神生活很豐富,院子裏的幾個和我媽相處了多年的老姐妹就來了,大家聊天,唱京劇,唱大鼓,跳舞、打太極拳,好不熱鬧……”
在女兒的眼裏,母親更是一位有愛心且有家庭責任感的優秀女性。她感歎道:“很多事業有成的女性都因為幹事業顧不了家,但我媽不是。她人緣好,對家裏的事情也處理得井井有條。她的三個弟弟都是她一手培養出來的。她親自送我的兩個舅舅去了抗美援朝戰場,他們回來後獲得了勳章。他們想留在北京,問我媽,但我媽說要他們一定服從組織安排,因此,後來兩個舅舅一個去了陝西,—個去了上海。我媽的另外一個弟弟因為從小就淘,後來我媽去懷柔搞四清工作時,確實是開後門把她弟弟送到煤礦去工作了,我媽說要他勞動改造呢。現在有兩個舅舅先後離去了,我媽媽為此傷透過心……”老人在一邊聽了,笑著對我們說:“為了演戲,我從小就支撐起了這個家。三個弟弟—個媽,都是我養。我成了家,婆婆公公,五個孩子,又是我養,一家子。我這一輩子當老黃牛了,到現在我都八十多了,這個家還得我管……”女兒補充說:“她愛勞動,她眼睛不好了,一會兒就捅一個婁子,現在我們嚴禁她進廚房了。現在家裏請了兩個阿姨,不讓她幹事,但她捅著婁子也要幹,還喜歡去買菜,就是閑不住。”中秋節快到了,老人說,中秋節就是一家子其樂融融的大聚會。每到中秋這一天,老太太早已在桌上放好月餅、葡萄了。金老說,年年中秋,花好月圓,祝福天下人,闔家幸福。為此,我們也衷心祝福金老,永葆藝術青春,幸福長壽!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每一天都和祖國母親在一起
夯石(張琳)
9月19日,根據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著名播音員王浩瑜的著作《魅力中國話》改編的同名大型電視紀錄片開機儀式在北京舉行。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在現場深情演唱了《我愛你,中國》。這首傳唱不衰的經典歌曲,葉老師已經演唱了無數次,雖已80歲高齡,但葉佩英老師的演唱感情飽滿,音質潤美,氣息從容,吐字清晰,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從心底裏流淌而出……葉老師說:“這首歌是上世紀70年代末,我為電影《海外赤子》錄製的歌曲,演唱了無數次。我現在依然堅持每天練唱,所以越是現場演唱越是來勁兒,你讓我對口型我還不幹呢。”
葉佩英193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祖籍廣東惠陽,是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1951年,她告別父母從馬來西亞回國,在廣州中大附中和北京師大附中完成中學學業。195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師從羅忻祖和湯雪耕。1963年在中南海為毛主席、劉少奇等國家領導人演出領唱《祖國頌》。1965年,在周總理主持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大會上,葉佩英演唱《黃河怨》,周總理讚揚“唱得不錯”。1975年,黨中央決定舉辦“紀念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逝世四十、三十周年”音樂會,已有10年未登台的葉佩英經打擂台遴選擔當獨唱《鐵蹄下的歌女》《飛花歌》。
葉佩英至今難忘周總理的諄諄教導,“總理希望我們演唱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當時中央音樂學院在天津,有人問什麼時候搬到北京,總理說,什麼時候你們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什麼時候就搬到北京。所以我一直堅持用‘美聲唱法唱好中國歌’。我認為隻有具備了民族性和人民性的歌曲,才能代表中國,才會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中秋佳節在即,葉老師感慨地說:“1951年以前,我在吉隆坡循人學校的音樂課和合唱團裏學唱《鋤草歌》、《勸同學莫上當》等中國歌曲。每年中秋節,我都特別想念自己的祖國,雖然和父母在一起,但我們感覺不到真正的團圓,獨處異國,最是離愁啊!1951年,我告別父母從馬來西亞回國,在廣州中大附中和北京師大附中完成了中學學業。上中學時又接觸了黃自的清唱劇《長恨歌》等,並到華語電台播唱,到雪蘭莪大會堂演出,並獲得青年學生歌詠比賽第一名、北京市大中學生音樂舞蹈會演獨唱優秀獎,還參加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學生業餘廣播合唱團活動。後來考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師從羅忻祖和湯雪耕老師,1961年畢業後留校。從1951年回國一直到現在,64年了,可以說大部分時間沒有和父母在一起,我唯一的女兒現在也在美國,7月份要回來給我過生日,我沒讓她回來,一是太熱,二是她也很忙。女兒是我37歲才生的,因為我一直眷戀著舞台和演唱事業,所以要孩子比較晚,她爸爸當時都40歲了。說了半天,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親人長期都不在身邊,但是我一直有家的感覺,因為我的每一天都和祖國母親在一起!也可以說,每一天都是‘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