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初入仕途(2 / 2)

在政治方麵,陸遊主張效法北宋仁宗時期的行政製度,精簡機構,刪除律令繁文,提高工作效率,整飭吏治軍紀,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抗金意誌。在用人方麵,陸遊反對“重南輕北”的偏見,希望朝廷注意選用從中原流亡到南方來的有誌之士,這樣可以給中原淪陷的百姓以安慰,表示朝廷並沒有忘記他們,從而增強他們對南宋政府的向心力。在軍事方麵,陸遊和樞密院的其他官員意見一致,主張用十分之九的兵力固守江淮,用十分之一的精銳兵力進攻山東,深入敵後,開辟戰場,等到徐州、鄆州、亳州一帶平定後,主力部隊再向北推進。可以說,在當時,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戰略。

可惜,陸遊的建議並沒有受到孝宗的重視,更沒有被采納施行。孝宗即位初期雖然做出了支持北伐的姿態,但實際上並沒有痛下決心,勵精圖治。他所寵信的仍然是一些貪婪狡黠、撥亂是非、敗壞朝綱的小人。陸遊認為要想發憤圖強、收複中原,就必須除掉這些禍國殃民的奸黨。為此,他屢屢勸諫孝宗,觸怒了皇帝,被逐出了京城,貶為鎮江府通判。

隆興二年(1164年)春天,陸遊前往鎮江赴任,恰好這時張浚以右丞相的身份督師江淮軍馬,路過鎮江。陸遊的父親與張浚是舊交,陸遊便熱情地接待了張浚。張浚看到陸遊有膽有識,就對陸遊格外垂青。而陸遊對張浚也很尊重,積極獻計獻策,支持他出師北伐。隨同張浚來到鎮江的還有一些年輕幕僚,陸遊與他們意氣相投,常常在一起討論軍國大事。他們的愛國熱情和豪邁氣概,也給予張浚很大的鼓舞。可惜的是,張浚派遣李顯忠、邵宏淵討伐金軍,由於二人有矛盾,未能精誠配合,導致了符離之敗。雖然張浚及廣大將士並未灰心,而是重整旗鼓,準備再戰,然而這次戰役的失利卻成了主和派反對北伐的借口。他們散布謠言蜚語,對張浚及北伐軍進行肆意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宋孝宗動搖了收複失地的決心,由支持主戰轉而主張妥協求和,投降派的勢力卷土重來,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權。這一年,南宋與金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隆興和議”,張浚被解除兵權,不久病故,凡是支持張浚北伐的人都相繼被調離、遣散或免職。乾道元年(1165年)陸遊調任隆興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第二年又被投降派加上了“結交朋黨,鼓吹用兵”的罪名,罷職回鄉。

就這樣,陸遊從34歲初次走上政治舞台,到42歲被免職回鄉,七八年間經曆了仕途的坎坷,對黑暗的現實和腐敗的朝政有了切實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