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濠江(澳門)是荷蘭、西班牙人的占領地,明朝禁海基本無海軍根本無力管轄濠江,隻好放任。荷蘭人在此開設了槍炮生產廠,是當時最先進冶煉加工基地,生產的大炮-紅衣大炮。明朝就是從濠江購買後來仿造都不如意。
李斌告別父母和妻子、小妾隨部隊到達鴨綠江邊,這時明朝軍隊已經集結各省人馬三十多萬,輔兵包括運送糧食的已經達到百萬之眾,老二李如柏、老四李如海為副總兵也來到朝鮮,楊鎬仍為經略主管備倭軍務。
李如鬆問及糧草之事,楊鎬說隻夠吃一月,隻有先攻破平壤取敵之糧方可無憂。
問朝鮮國王李訟能否買糧他回答:“小幫土地偏小,人民貧瘠,且國俗不識貨銀之利,雖有銀兩,不得換米為軍糧矣。”(原文)一句話就是沒有。按李斌的想法打來打去就是給它人做嫁衣。
李斌身為李如鬆參事(相當參謀)有話語權問李訟:“你一文不花就想複國,天下可有此事呼?”李訟“這個、這個。”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李如鬆聽了眉頭一皺“是啊,陛下我們瞎忙乎最後還是給你在忙,你總要表示吧。”過後李訟找到李如鬆和李斌拿出500兩黃金給他們。李如鬆剛要接下被李斌製止,婉言拒絕。出去後李如鬆說:“給錢為什麼不要?”
“大哥此錢不能要,朝鮮人嘴不嚴,戰事結束後他要說出去,楊鎬可是盯著你的位置,到時參你一本,得不償失。我看不如讓他寫給我們樹木若幹獻給遼東,允許采礦的字據。”李斌則在李訟麵前說如不同意他們就回遼東,嚇的朝鮮國王李訟寫下字據。
平壤城內是日本第一軍團指揮官小西行長,有18000人。日本這次進攻朝鮮依仗的是發明了火繩槍的三段射,按當時是最先進的火器戰法,比明朝火槍先進,當然跟李斌的火槍比差了二代。日本當時還沒有紅衣大炮,都是些小炮,所以明朝軍隊在火炮,人數上都占絕對優勢。
小西行長自知不敵,就派使者前來,讓明朝朝廷派使者到平壤城談判。明朝的怪事就是多;因為長年沒有跟日本來往朝廷上下竟然沒有一個懂日文的。隻有張榜招賢,要求懂日文,知倭情者。真有一人揭榜是浙江嘉興人叫沈惟敬,早年曾在日本經商對倭情比較了解。
內閣大臣經考察後給了他遊擊將軍的稱號,要求他必須讓倭寇不能過鴨綠江。沈惟忠去平壤談判,小西行長說他們可以退出平壤以大同江為界以東歸日本。日本人采用的是取三退一策略,先占領朝鮮全境再讓出一部分,等於兩國瓜分朝鮮。
沈惟敬大喜過望,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立了不世之功,當初內閣說不過鴨綠江,現在即沒過鴨綠江又得到平壤以北的土地。屁顛屁顛趕回來跟李如鬆彙報。
李如鬆聽後拔出跨刀就要砍沈惟敬,被李斌攔下說既然他們要談判我們就跟他們談,我們就借談判迷惑敵人,給他來個突然襲擊。沈惟敬還感到很委屈,我們現在也很不理解;反正又不是我們國家的土地。